
路权之争:电动自行车治理背后的城市空间叩问与破局之道的探讨
池朝兴
2025年7月8日
在广州这座22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里,每一条人行道都成为不同民生诉求的交汇点:步履蹒跚的老人推着购物车踽踽独行,年轻父母小心翼翼推着婴儿车避让,上班族在人流中疾步穿梭......而不少呼啸而过的电动自行车,正成为撕裂这份城市文明的锋利刃口。
当数百万辆级电动自行车日均500万人次的骑行需求,与行人路权、弱势群体出行安全产生激烈碰撞,这场治理已超越简单的交通整顿,直指城市治理的核心命题:在有限空间资源下,如何公平分配路权这一“城市蛋糕”?
一、治理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效:
广州的电动自行车治理绝非“为管而管”,而是对城市公共安全底线的捍卫。广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启动电动自行车整治。治理成效:秩序重建中的文明曙光——
1、安全红线初步筑牢:主干道限行使交通事故率显著下降,严查逆行、超速让“马路杀手”式骑行收敛;
2、合规化进程加速:百万车辆完成登记上牌,非标车淘汰为规范管理奠定基石;
3、充电安全升级:社区智能充电桩网络扩张,曾经悬在楼道里的“飞线炸弹”正被有序拆除。
二、深层困境:空间挤压战中的民生天平失衡
然而,当整治进入深水区,资源分配的深层矛盾浮出水面:
1、人行道沦陷之痛
某区某百米人行道高峰时段被迫容纳几百辆违停电动车,推轮椅的老人需绕行机动车道——这非文明城市的应有图景。非机动车道覆盖率不足30%的硬伤,迫使电动自行车“借道”人行空间,老弱群体的“步行安全权”被无形剥夺。
2、治理的阵痛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与系统性矛盾:
1)路权争夺白热化:非机动车道覆盖率不足,骑行空间严重不足导致车辆被迫“借道”区域;
2)特殊群体路权危机:人行道被占用迫使老人、婴幼儿等弱势群体出行出现困难,构成赤裸裸的空间不公;
3)末端执法困局:聚焦处罚骑手却忽视路网缺陷,大部分的交通冲突点集中于缺乏非机动车道的瓶颈路段;
4)管理碎片化顽疾:市政、绿化、地铁、物业各自为政,路侧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形成“管理真空带”。等等。
三、破局之道:空间重构与系统治理
解决之道在于将“空间正义”理念贯穿治理全程,在三大维度实现突破:
(一)空间再分配:重塑路权分配格局,行人的尊严不容妥协
1、强制性路权保障:修订《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新建改造道路非机动车道宽度要有规范标准,现有道路通过压缩机动车道或绿化带实现“还路于民”;
2、人行空间净化工程:在医院、学校、养老机构周边设置电动自行车禁行区或者安装物理隔离设施保障“银色通道”;
3、立体空间开发:在地铁站、商圈周边建设“自行车楼”,整合绿化带改造下沉式停车区,释放地面空间;等等;
4、严打产销端违规:建立车辆编码溯源系统,对违规厂商实施市场禁入。
(二)全链条治理:打破管理碎片化坚冰
1、成立市级路权统筹委员会:整合交通、城管、住建等13个部门职能,建立“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机制;或者建立齐抓共管的议事机制;
2、物业社区责任清单:明确小区内部非机动车停放管理标准,将空间优化纳入物业考评;
3、地铁接驳空间再造:要求地铁站点200米范围内必须配建非机动车停车场,绿化部门配合改造林下空间。
4、全民共治的责任矩阵
| 责任主体 | 核心任务 |
| 市政部门 | 非机动车道建设年度硬指标考核 |
| 街道社区 | 挖掘边角地建设便民停车区 |
| 物业公司 | 管理小区停车秩序,禁绝进楼入户 |
| 外卖平台 | 建立骑手安全绩效算法 |
| 全体市民 | 遵守停放规则,守护人行安全 |
(三)需求分层管理:精准匹配空间供给
......
......
四、迈向文明新契约:民生与秩序的和解之道
广州的探索揭示着现代都市治理的深层逻辑:当婴儿车与外卖车争夺同一米人行道时,考验的不仅是管理技术,更是文明社会的价值排序。真正的城市文明不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而在轮椅能否安全抵达街心公园的百米路途。
“切好空间资源蛋糕”需要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市政部门需进一步建立统筹兼顾的思维,绿化带改造让出1米可能拯救无数步行安全;社区需告别“只管门内不管门外”的旧习,将空间治理纳入物业服务核心价值;每个市民需明白,规范停车不仅是避免罚款,更是对长者和孩童的生命护航。
这座千年商都正站在城市文明进化的关键节点。当管理者以绣花功夫统筹路权分配,当所有参与者理解“共享空间即共享责任”,电动自行车将从治理难题转变为广州街头流动的文明符号——那里有骑手奔波的生计,也有祖孙漫步的笑语,更有现代都市对每一个生命的平等尊重。这,才是大城治理的“国之大者”。
我们站在城市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电动自行车治理的本质是城市文明进阶的成人礼。当推婴儿车的母亲不再惊恐回头,当银发族能从容漫步街头,当上班族在人行道上重获“行走的自由”——这才是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应有的空间伦理。治理的艺术不在于消灭矛盾,而在于在百万级骑行需求与2200万市民安全权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唯有将路权分配上升为“城市良心”的尺度,通过绣花功夫重塑空间正义,方能让每个市民公平分享“城市蛋糕”的甘美。这既是对治理智慧的考验,更是对城市文明成色的终极叩问。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