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骊歌”的来历》
—— 读林海音《城南旧事》随感之五
作者:陈二虎
主播:逍 遥
监制:方 音
总编:阳光波

古人送别,都要唱“骊歌”,其最早的骊歌源于古诗“骊驹”:“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黑马已经来到门前哟,奴仆已经准备行装;黑马已到路上哟,奴仆已整好了车驾。骊,就是黑色马的意思,这也是把送别称之为“骊歌”的来历。
据《汉书·儒林传·王式》记载:王式应朝廷征召,被任命为博士,声望很高,博士江公妒忌王式,排挤他。在一次宴请王式的聚会上,江公故意对负责歌唱的诸生们说:“唱《骊驹》吧。”弦外之音是敦促王式离开,分明是赶王式走,后因以为典,以“骊歌”借指离别。
“骊歌”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送别,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千百年来的传承。古代诗人的诗句中常常运用“骊歌”,寄意情肠。南朝梁代刘孝绰有“洛城虽半掩,爱客待骊歌”;唐代李白有:“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唐代李颀有“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宋代潘阆有“长亭黄叶正纷纷,一曲骊歌酒十分”;明代姚茂良有“望帝乡白云缥缈,听骊歌珠泪痕抛”;我们尊敬的周恩来总理也写下了“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学堂毕业季要唱骊歌,但所唱的骊歌,变成李叔同作词,英国人奥德维作曲的“送别”。
李叔同这首词是他出家前,写给挚友许幻园的一首“送别”,饱含情愫,淡淡的离愁,浓浓的相思。
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骊歌,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不一样的送别。人生有太多的聚散,纵使心有千千结,终要送别。既有对离别的依依不舍和惆怅,又有对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送别》,与李叔同的原作略有不同。
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林海音书中的《送别》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我们,总是在“骊歌”声中,面对一场场的离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