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雨中睡莲
吕锦芳
伊人起卧泊中仙,疏雨银珠剪水翩。
树曳幽风挥彩笔,鱼吞碧影碎霞笺。
三更绿袂随蝉静,五夜红妆带露眠。
浅醉烟波香暗度,朦胧独爱一枝莲。


李老师评《七律·雨中睡莲》
吕锦芳老师的这首《七律·雨中睡莲》,以细腻的笔触、灵动的想象,勾勒出一幅雨中睡莲的绝美画卷,尽显古典诗词的韵味与魅力,令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一、意象精妙,绘景如画
诗中运用了丰富而精妙的意象,将雨中睡莲的景致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开篇“伊人起卧泊中仙”,把睡莲比作水中仙子,“伊人”一词赋予其温婉柔美的形象,“起卧”二字又巧妙地捕捉到睡莲在水中随波起伏的动态,仿佛一位慵懒的仙子在水中休憩。

“疏雨银珠剪水翩”,细雨如银珠般洒落,剪水而舞,一个“翩”字,将雨滴的轻盈灵动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看到雨滴在水面上跳跃、嬉戏的活泼场景。

“树曳幽风挥彩笔”,树木在幽风中摇曳,宛如挥动着彩笔,为这雨中的景色增添了一抹奇幻的色彩。这一意象不仅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更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

“鱼吞碧影碎霞笺”,鱼儿在水中游动,吞食着睡莲的碧影,仿佛将天边的云霞也搅碎成片片彩笺。此句构思奇特,将鱼、睡莲、云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动静结合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时空交织,意境深远
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时空的转换,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三更绿袂随蝉静,五夜红妆带露眠”,从白天的热闹景象过渡到夜晚的宁静氛围。“三更”“五夜”点明了时间的变化,“绿袂”“红妆”分别描绘了睡莲的叶子和花朵,在夜晚的静谧中,睡莲宛如一位身着绿衣红裙的女子,带着露珠安然入眠。“蝉静”与“带露眠”相互映衬,进一步烘托出夜晚的宁静与祥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之美。

三、情感含蓄,韵味悠长
整首诗虽未直接抒发情感,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对雨中睡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浅醉烟波香暗度,朦胧独爱一枝莲”,诗人沉醉在这如烟的波光中,暗香浮动,朦胧之中,独独喜爱那一枝睡莲。这种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那份宁静与惬意,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四、格律严谨,音韵和谐
作为一首七律,这首诗严格遵循了格律要求,平仄相对,对仗工整。“树曳幽风挥彩笔,鱼吞碧影碎霞笺”“三更绿袂随蝉静,五夜红妆带露眠”,上下联在词性、结构、意义上都相互对应,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诗词功底。同时,诗歌的音韵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仙”“翩”“笺”“眠”“莲”等韵脚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五、不足之处与建议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首诗也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小地方。例如,“伊人起卧泊中仙”中“伊人”与“仙”语义略有重复,或许可以换一个更具特色的词汇,使表达更加新颖独特。另外,在整体意境的营造上,虽然已经十分优美,但若能在结尾处进一步升华主题,将诗人对睡莲的喜爱之情与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或哲理相结合,或许能让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境界更加高远。

总体而言,吕锦芳老师的这首《七律·雨中睡莲》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以优美的语言、精妙的意象、深远的意境和严谨的格律,展现了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吕锦芳,中共党员,政府机关工作。河北省婚协金牌调解、音乐家协会会员。多篇散文、快板、历史故事、小品、诗朗诵、歌曲、相声、诗词等作品发表。文学作品散见于《百味文学》《一点资讯》《人民网》《中国文学》《天雁论坛》《 当代文坛》《新时代诗典》《百度》《腾讯》《新华网》《北京头条》《华夏头条》《上海头条》《荣耀中国》《中国诗人作家网·有声专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