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关山北望去
感悟李建印将军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作者:段金泉
我曾遐想,当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脱下戎装,在尽享天伦之乐的闲暇,以那双驾驭坦克的大手,执起诗笔、敲击键盘,将会有怎样的文字如泉涌流,又将营造出何等独特的意境?在品读李建印将军近年创作的400余首诗歌后,心中便有了明晰答案。
一
名山大川,乃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亦是文人墨客心灵的映射:或寄托壮志豪情,或安放闲适情怀,或参悟天地哲理。在诗人眼中,一山一水皆可入诗,一草一木皆含至理。这种“以山水为知己”的传统,构成了中国诗歌深厚的审美底蕴,让自然景观升华为永恒的艺术意境。
“浓雾细雨眼前景,艳阳红花胸中色。南渡江畔黑白鹭,琼州海峡波澜阔。勤劳田埂黎妹早,繁忙机场北归客。遥想故地冰雪舞,梦回连营钢铁歌。”这首《癸卯年立春于海口》的诗,展现的是质朴率真、昂扬向上的写实风格。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海口立春的图景,“浓雾细雨”与“艳阳红花”形成鲜明的视觉与心境对比,彰显出军人特有的乐观精神。诗中选取“黑白鹭”与“波澜阔”两个意象,一细腻一宏阔,在写实之中暗含人生境界。通过“黎妹早”与“北归客”的并置,体现出对劳动人民的深情关注。结尾处“冰雪舞”与“钢铁歌”的时空跳跃,将军旅记忆自然融入当下感受,毫无雕琢痕迹,却自显豪迈之气。全诗语言平实,却因真挚的情感与开阔的胸襟而格外动人心弦,完美融合了文人雅兴与军人气概。这种独特视角,使他的山水名胜诗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绘,成为精神境界的外在体现。
值得留意的是,作者对山河的质朴描写中,无不倾注着花甲老兵的赤子情怀。在《酒泉》一诗中,他直抒胸臆:“年少热血对冷寒,花甲赤心思温暖。恭谢肃州福祥地,老友对饮满堂欢。”全诗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自己戍边生涯的人生轨迹。“年少热血对冷寒”浓缩了青春岁月;“花甲赤心”则彰显了军人本色。通篇虽无华丽的修辞,却因“肃州老友”“对饮满堂”等真实细节而饱含温情,在“恭谢福祥地”的表达中,将个人命运与戍边热土的深厚联系娓娓道来,展现出深刻的写实功力。而在另一首自由诗《对话》中,他写道:“我在酒泉从军33年,曾在梦中与霍去病对话。”作者以“梦中对话霍去病”这一奇崛的想象,将自己在酒泉33载的戍边岁月,与两千年前的历史名将霍去病相连接,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既展现出历史的纵深感,又彰显出当代军人的文化自信。时空交错之间,尽显军人精神的代代传承,铁血之中透出文人的情致,质朴之中暗藏峥嵘。这种写实风格,正是将军诗作的一大特色:不事雕琢,却因真实而动人。
二
军旅生涯的特殊性,使作者对亲情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在聚焦亲情友情的诗歌创作中,他将军人内心最柔软的一面展现给了读者。
在《风雨同舟四十秋》一诗中,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告白,展现了当代军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人间百年世事稠,悠然一瞬四十秋。莫忘当初艰难事,珍惜今日意丰收。粗茶淡饭真可口,笑看后辈追上游。举案相敬同小酌,享受路上温情留。”同样的情感,出现在《结婚四十年》的诗里,“敬老爱亲育后代,贤惠自律功臣身。”这些简洁的诗句,虽无风花雪月的缠绵,却承载着军人在为国家奉献的同时,内心深处对亲人的深厚情感。四十年的金戈铁马,让作者笔下的情感表达格外珍贵,不追求诗意化的渲染,而是在平实的叙述中自然流露。这样的情感,也流淌在他写给父亲、兄嫂以及孙辈的诗篇之中。当一些技巧诗人凭借想象构建情感世界时,作者的诗句却因真实经历而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三
军旅题材是李建印诗歌的核心。作者虽已脱下征衣,过上含饴弄孙的休闲生活,但在内心深处依然征鞍未解。其诗作中的军旅回忆,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塑造了当代军人的精神群像。
四
李建印诗歌中的故乡题材,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别愁离绪,而是蕴含着对家国关系的深刻思考。作者善于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将个人记忆与时代变迁相结合,在抒发乡愁的同时,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使其乡土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清前,我带着后代回家》一诗中,作者以清明返乡为线索,通过四代同堂的家族叙事,展现了军人世家代代相传的精神传承。全诗以“带着后代回家”为复沓主线,层层递进地展开三重境界:首章以六旬老兵“在祖宗面前仍是个娃娃”的赤子之心,凸显军旅生涯铸就的谦卑品格;次章通过樱桃产业的新农村画卷,将军事化管理的严谨作风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智慧;末章在祭扫仪式中完成精神升华,“跪下去仍然高大”的铿锵誓言,既是对戎马生涯的总结,更是对后辈的期许。诗中大棚扩建、交易市场等细节,生动体现作者对家乡建设的战略眼光。全诗将家国情怀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彰显了作者情系故乡的初心和本色。
五
作者笔下的四季流转,绝非物候变迁的简单记录,而是浸透了戎马生涯淬炼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春分时“黄经零度照赤道”的天文观测里,藏着当年沙盘推演的精准眼光;谷雨日煮茶观景的闲适中,“染雪双鬓”与“飘红两腮”的对照,恰似硝烟散尽后勋章与皱纹交织的岁月印记。这些诗行里的风霜雨雪,皆是将军用布满枪茧的手掌捧出的生命结晶:既有“昼夜均分”的天地至理,也有“诚酒自畅”的人生至味。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露始今夜晨得见,天凉此日早晚观。边塞浸寒四十秋,长安沐阳方六年。莫愁落叶飘然至,更喜金光耀眼前。荷枯春来新枝发,人老尚学古今贤。”这首《人老尚学古今贤》,浓缩了作者戎马报国与晚年治学的双重境界。“边塞浸寒四十秋”与“长安沐阳方六年”的时空对仗,将毕生戍边岁月与解甲时光凝成历史切片。“莫愁落叶”的豁达与“更喜金光”的澄明,彰显军人直面生命规律的坦荡胸襟。尾联“荷枯新枝发”的自然轮回,升华出“人老尚学古今贤”的精神追求,以枯荷蓄势隐喻退而不休的生命状态,作者将哨位上的坚守转化为书案前的求索,从观星测地的军事素养转向观天察人的治学境界,在霜鬓之年仍延续着“为万世开太平”的将星本色。
六
歌颂党的伟大历程、歌颂祖国的辉煌成就、歌颂人民军队奋进强军之路的壮美诗篇,是李建印诗歌的主旋律。这些诗歌,往往从具体经历出发,将个人经历与时代主题相结合,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体验,构成了一代军人的集体记忆,抒发了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情感表达,使颂诗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当枪刺的寒光沉淀为笔锋的暖流,作者捧出浸透硝烟的诗稿,字字皆是忠诚的信仰与情怀。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雷霆之声里,“红船破浪”“窑洞灯明”的历史画卷轰然展开,他将个人命运熔铸于百年征程的血脉,西柏坡的战旗与天安门的凯歌,不仅是民族的记忆,更是他灵魂深处的永恒信仰。仰望星空,《中华捷足背呈祥》以“嫦娥取壤”“白玉盘书”的现代神话,将航天壮举升华为对崛起东方的深情礼赞,那洒落月面的中国足迹,恰似他毕生守护的国土在苍穹的璀璨延伸。而《问候与祝福》中“冒雨也要出门,摸黑还得奔波”的铿锵誓言,早已超越节庆的祝颂,化为老兵心中永恒的冲锋号角。
军旅生涯的血肉已深深镌刻成生命的经纬。《我曾是个兵》八章,是刺刀挑开岁月封存的壮烈诗史:文殊山暴雨中三十六小时的生死搏击,零下三十六度戈壁滩万名官兵的雪野宿营,班公湖巡逻艇劈开的不是浪花而是忠诚的激流,北湾哨所亿万蚊虫噬咬下雕塑般的坚毅身影,这些用青春与热血浇筑的边关丰碑,最终凝结为“重披战袍再洒血汗”的肺腑雷鸣。即便远离沙场,“为祖国永挺脊梁”的筋骨仍在他血脉中铮铮作响:看清洁工拭亮秦俑的专注,他读懂“手中掸子守护文明”的庄重;观老园艺师白发飞舞修剪草坪,他彻悟“轰鸣飞轮割就繁华”的哲学。这并非作者的浪漫遐思,而是老兵用半生烽火炼就的平民史诗:唯有在喀喇昆仑冰峰匍匐过的人,才懂得每一双劳作之手托举的山河分量。
李建印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时代特征。其作品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思想深刻,既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又融入了现代军旅文学的精神内涵。这些诗作不仅具有文学审美价值,更是研究当代军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文本。通过品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军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初心不改的崇高精神追求。
(照片由李建印将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