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音十四载,丹心育新苗——致敬李必早老师的坚守与荣光
--------(湖北台徐元鸿报道)
当武昌区教育学院的“一堂好课”特别贡献奖证书在7月4日的颁奖仪式上展开,李必早老师手中的二胡弓仿佛与这份荣誉完成了一次跨越十四载的共鸣。这枚沉甸甸的奖章,不仅是对一位音乐教育者专业深耕的肯定,更是对一份民族文化传承使命的礼赞。十四年弦音流转,他以弓为笔、以弦为纸,在无数少年心中写下了关于热爱、坚守与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在李必早老师的琴房里,永远听不到机械的“技法训练”。他常说:“二胡的两根弦,一根连着千年文脉,一根系着少年心事。教琴,先要让孩子们听懂弦上的故事。”这份理念,贯穿了他十四年教学的始终。
初次接触他课堂的人,总会被一个细节打动:教《二泉映月》前,他会带着学生读阿炳的生平,在老照片里感受无锡街头的月光;讲《赛马》时,他会播放草原牧民的生活影像,让孩子们在马蹄声的节奏里想象风拂草甸的辽阔。他不急于纠正揉弦的力度,而是先问学生:“这段旋律里,你听到了喜悦还是忧伤?”在他看来,音乐教育的核心从不是“拉得像”,而是“奏得真”——让少年在弓弦摩擦中,触摸到民族音乐里最本真的情感密码。
为了让零基础的老年大学学生消除对传统乐器的距离感,他独创了“故事导入法”:用《茉莉花》的旋律讲江南水乡的温婉,用《良宵》的节奏说阖家团圆的温暖。有家长曾回忆,学生们最初抵触二胡,觉得“老气”,但上过李老师的课后,竟会主动缠着问:“老师说《空山鸟语》里藏着十几种鸟叫,我什么时候能拉出来?”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他用细腻的观察与创意,将“高大上”的民乐变成了少年触手可及的生活伙伴。
十四年教育生涯,李必早老师经历过不少“诱惑”。有社会上培训机构开出高薪邀请他带“考级冲刺班”,有家长急于求成,希望他只教考试曲目,但他始终坚持“音乐教育不是速成品”。他的学生里,有学了三年才勉强拉完《赛马》的,有因手指条件普通被其他老师劝退的,但在他这里,永远有一句:“慢慢来,音乐不看快慢,看心到没到。”
为了让更多有人有机会接触二胡,他做了太多“分外事”:给家境困难的学生买琴弓、松香,周末免费开“补差小课”;经常带着学生们参加一些社区养老院演出比赛,甚至以指导老师身份带队参加了桂林文化艺术类活动//中韩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教育电视台春晚的录制活动且荣获表演金奖等荣誉。
“二胡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首先得是你们的。”这是李必早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要让民族音乐活下去,就得让它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
他带着学生把二胡与流行音乐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里发现传统乐器的新可能, 这种传承,早已超越了课堂的边界。十四年来,他教过的学生里,有人成了专业民乐演奏员,有人成了小网红,更多人只是把二胡当作业余爱好,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成了民族音乐的“代言人”——会在不同舞台上拉起《茉莉花》,会在睡前哼一段《摇篮曲》的二胡旋律。李必早老师就像一棵大树,用十四年的时光,把民族音乐的种子播撒在土壤里,如今已悄然长成一片森林。
武昌区教育学院在颁奖词里写道:“李必早老师的贡献,在于他让二胡从‘乐器’变成了‘教育载体’,让音乐教育从‘技能传授’升华为‘文化浸润’。”这份评价,精准道出了这枚奖章的重量。
在教育越来越强调“量化成果”的今天,他的“贡献”恰恰体现在那些“无法量化”的地方:是学生日记里“李老师的琴声让我不再怕黑”的文字,是社区活动中“原来二胡这么好听”的惊叹。这些细微的改变,正是教育最珍贵的“成果”——它不写在成绩单上,却刻在人生的轨迹里。
十四年前,李必早老师第一次拿起教鞭时,或许没想过会走这么远。他只是单纯地喜欢二胡,想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好。如今,这份初心长成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间,藏着无数个被弦音温暖过的灵魂。当他站在领奖台上,手里的证书与肩上的责任同样沉重——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让二胡的弦音继续流淌,让民族文化的根脉继续生长。
弦歌不辍,岁月留声。李必早老师的十四年,是一位教育者用热爱书写的坚守,是一位民乐传承者用执着完成的使命。这份特别贡献奖,属于他,属于每一个被他的琴声打动过的人,更属于那个在时代浪潮中始终闪耀的真理——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用一份热爱点燃更多热爱。而这,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