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与眼界
文/沈富民 诵/雪花飞舞
人生在世,如蚁附膻,匆匆忙忙地爬着,却不知为何而爬。普通人家子弟,尤其如此。他们往往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殊不知这世上的路,原不是这般走法。你看那春日里的竹笋,在地下默默积蓄三年力量,待到破土而出时,一日可长数尺;再看那夏蝉,蛰伏地下十七年,方得一夏之鸣。万物生长,皆有其时,人又何须着急?
我见过许多年轻人,眼睛总是盯着高处,脚步却踏不稳低处。他们日日计算着何时能飞黄腾达,夜夜盘算着怎样一步登天。殊不知,三十岁前,人的事业多半如春日里的嫩芽,需得默默吸收养分,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那些过早绽放的花朵,往往也最早凋零。记得邻村有个少年,十五岁便中了秀才,人人称羡,以为必成大器。谁知他从此骄傲自满,不再用功,到了三十岁,反不如那些晚成的同窗。可见早成未必是福,晚达未必是祸。
韬光养晦四字,说来容易,做来却难。人在不得志时,最易心浮气躁。我认识一位青年,出身寒门,才学颇佳,却因一时不得志,便日日怨天尤人。后来竟至于与街边小贩争几文钱的小利,大打出手,闹到公堂之上。自此名声败坏,再无人敢用。这便是计较烂人、纠缠破事之害。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此中真意,非亲身经历者不能领会。
而格局一事,尤为玄妙。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钱财能买到的。我曾见过腰缠万贯的富商,因一点小利与人争执不休,终至倾家荡产;也见过清贫的教书先生,面对横逆,仍能从容不迫,终成一方名士。人的格局,恰如器皿,小则易盈,大则能容。容得下挫折,容得下失败,容得下他人之过,方能容得下日后之成。记得少时读史,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解其意;及长,方知此乃大格局也。
发光不必如太阳般耀眼。萤火之光,虽不及日月,亦能照亮方寸之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或明或暗,或强或弱,但只要不熄灭,终有照见前路之时。那些在黑暗中仍能自持的人,往往走得最远。我认识一位老鞋匠,一生清贫,却将三个子女都培养成了大学生。他常说:"我不求大富大贵,但求问心无愧。"这样的人,虽无显赫之名,却有天地可鉴之心。
人生之路,崎岖漫长。急于求成者,常在半途力竭;步步为营者,反能行至远方。普通人家子弟,更当明白此理。没有伞的孩子,不仅要学会奔跑,还要学会在雨中漫步的从容。你看那江河,遇山则绕,遇谷则下,终能汇入大海。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暂时的曲折,未必不是通向远方的必经之路。
说到底,格局不过是一种眼界,一种能在泥泞中看见星空的能力。有了这等能力,纵使身在井底,心也在九天之上。我常想,人生在世,重要的不是站得多高,而是看得多远;不是拥有多少,而是能放下多少。那些真正走得远的人,往往不是走得最快的人,而是走得最稳的人。他们懂得,人生如棋,落子无悔;世事如茶,苦尽甘来。
作者简介: 沈富民,男,笔名:绿荫、临松一剑、毓秀临松,甘肃民乐县人;是一个闲暇之余在书海文摘里静观修心勤于笔耕的文字耕耘者。希望能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得充满诗情画意。善于独立思考人生,在文字中徜徉美好,喜欢以笔画心,用笔尖书写人生感悟、记录人间万象;以字传情,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讴歌真善美。以阳光的心态,优雅的情怀,浪漫的笔锋,用一颗诚挚的心,通过文字来传达表现情与景,将人间真情流露;力求语言摆脱传统的概念思惟,冷峻温暖,朴实质朴,情感真挚,意蕴深邃,彰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在于无声处中传递人间大爱真情,打造一块精品文学的净土。自幼喜爱诗歌,酷爱历史和传统文化,擅长散文随笔和现代诗歌。多年来在省市县报刊及多个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各类散文、诗歌及新闻通讯1500多篇(首)500多万字。获省市县各类文学奖及多个微信公众平台征文活动奖励数次。出版散文集《流金岁月》《故土 • 故园 • 故人》《毓秀临松文选》《在时光岁月里漫步》《逝去岁月是首歌 》。
(作者邮箱:gsmlsfm@163.com 电话:13629369697 微信:MLNWSFM3380207)

朗诵:雪花飞舞 退休,喜爱朗诵,用心体会文字,用声音诠释文字,让文字乘着声音的翅膀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