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时期永宁县城的街道
张泽武整理
永宁县城为千年古城,唐宋以来为永宁县治所在地,有1600多年建城史,世称“书城”。 永宁县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自古以来,有许多名门望族迁居于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在此留下了许多大宅院,以及与姓氏有关的地名。这些街巷名称是地方文化的缩影,探讨这些名称由来,可以揭示地名演变及其渊源以及历史发展规律。
【街】:本义指较为通达的道路,特指城邑中宽阔的道路,又泛指道路,后转指集市。街两边构成一个“行”字,“行”的古字形像四通八达的道路,在这里作形旁,表示“街”的本义与道路有关。
街一般指两旁有房屋、商店的比较宽阔的道路。 “街”是城中大路的通称。汉以后,“街”一直作为城中大道的通称,并用于道路名。由于街道两旁大多设有集市,因此“街”也通称集市。

【道】:道路;通道。两辆马车能并排通行的叫“道”。

【路】:基本字义为道,往来通行的地方。在古代,三辆马车能并排通行的叫“路”。

【途】:仅容一辆马车通行的叫“途”。

【蹊】:仅供人通行的小径叫“蹊”。

【径】:仅容独轮车或牛马车通行的叫“径”。

【巷】:最早见于战国文字 。居民区中狭窄的小道叫“巷”。本义就是指小巷,古代也特指宫廷中的小道,一般泛指狭长的小街道,有时也泛指州闾。现代汉语中,矿山所用的小隧道也称为“巷道”。

【胡同】:北方的小巷叫“胡同”。 南方的小巷叫“弄堂”。

二十多年来,我在采访张氏文化的同时,对明清时期永宁县城的街道、巷道、胡同,做了深入调查,对永宁县城与姓氏有关的地名和街巷,也做了初步探讨分析,归纳整理于后。由于年代久远,说法不一,若有不妥之处,敬请知情者批评指正,补充完善。

(一)永固城
永固城,即今洛宁县老城,原名永宁县城。
永宁县城,原为永固城。是前秦建元年间(公元370-384年),前秦皇帝符坚征战于此所创建。符坚,字永固,为纪念此城为符坚所建,故名永固城。隋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熊耳县治移于永固城。改熊耳县为永宁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永宁县治设于永固城。在历史上,历唐、宋、金、元、明、清时期,为永宁县治所在地。自民国建立,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里先后是永宁县治、洛宁县治所在地。在历史上,先后在此设置县治长达1000余年。

清朝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城图
永宁县城自宋朝以来称为“书城“。从空中俯瞰,永宁县城形如一本翻开的书,故名“书城”。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记载:“永宁县城为土城,永宁县城城墙周长四里一百七十步,高二丈五尺,女墙七尺广一丈,壕深一丈广三丈。”
1991年《洛宁县志》记载:“洛宁县老城城墙周长2270米,高9米,宽6.7米。”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记载:“永宁县城有三座城门,东门叫迎恩门,西门叫普安门,南门叫中和门。”
永宁县城南城门原名中和门,后改名为承薰门。位于文昌路与洛浦东路北侧交汇处。城门楼、城门洞均为白灰青砖砌成,高大雄伟。
永宁县古城池范围,东至东门(迎恩门)外,今建设路与兴宁路交叉口;西至西门(普安门)外,今仓颉东路与兴宁东路交叉口;南至南门(中和门)外,今文昌路与洛浦东路交叉口;北至北城墙外,今凤翼东路以南。
永宁县城,明洪武二十年重建,置百户所守之。正统十年,县丞于渊重修。嘉靖三十二年,知县张守愚继修。隆庆五年,知县高一登重修雉堞,甃以甓。崇祯十三年,流寇陷城毁。至清顺治九年,知县程万善重修。康熙二十五年,知县佟赋伟重修。雍正七年,知县郭洁修葺。乾隆十年,知县单履咸重修。乾隆二十七年,知县金兆琦修。
据说在清末民初时,城门楼上边还架有一支粗大的毛笔,笔尖指向正南远方的笔架山。通过南城门的道路可直达经局村。传说这条道路是书城的笔杆,靠在城南笔架山上,这是洛宁文气昌盛的重要标志。永宁县城东南还有砚王池。

永宁县城东南角建有聚魁楼,又名奎星楼或奎楼,是一个地方崇文重教的象征。聚魁楼,供奉文魁行,主管一方文运。
聚魁,聚集文魁的地方。这是永宁县文运昌盛的标志。
永宁县城东门里建有洛西书院,永宁县中心区域建有文庙、儒学,这里是一个地方培养人才的摇篮。
永宁县城这个地方,东有礼水(东关窑溪水),西有乐水(磨沟河),北依凤翼山,南对笔架山,是风水宝地,不仅有书城,还有毛笔靠在笔架山上,又有砚王池(砚台墨汁),加以文庙、儒学、洛西书院、聚魁楼等建筑设施,以昌文运,这一系列自然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永宁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永宁县钟灵毓秀,风景绝佳,文运昌盛,英才辈出,由来已久。

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城图
清朝康熙初年,永宁县城东门至西门大街为县城主街道,在这条主街道北侧,主要分布着府公馆、洛西书院、布政司、察院、真武庙、永宁县县衙、文庙、城隍庙、关王庙、张中丞祠等县里的官署学院、儒学、庙宇等机构。

(二)永宁县城街道
永宁县城,以街命名的有:永宁县城大街和后街。永宁县城大街,也称正街,分为东大街和西大街。东大街称时和街;西大街称安民街。另外还有文明街、小街、中正街和清化街。
以道命名的有:东后马道,西后马道,南后马道和北后马道。
以巷命名的有:书院巷、真武巷、义和巷、仁和巷、里(礼)仁巷、金龙巷、中正巷等。
以胡同命名的有:南会馆胡同、戏院胡同、招待所胡同、油坊胡同和邮电胡同等。
以姓氏命名的胡同有:黄家胡同、贺家胡同、王家胡同(2条)、梅家胡同、焦家胡同(2条)、张家胡同、吴家胡同和金家胡同等。
以口命名的巷有:金龙口。
以姓氏命名的过道有:张家过道。张家过道有二,在张家胡同东西各一。
永宁县城主要街道有:
1.【永宁县城大街】:自东门至西门的通衢大街,称为正街。正街分为东大街和西大街。东大街称时和街,西大街称安民街。
【时和街】:即东大街。东至东门口,西至永宁县衙门口、金龙巷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均称东大街为“时和街”。

东大街(时和街)
东大街北侧有明万安王府(清代称为府公馆)、元薛元故宅(洛西书院)、布政司行署、察院行署、真武庙(祖师阁)、关帝庙、永宁县衙、监狱等。
东大街北真武巷,巷正中有“张辂妻田氏节孝石坊”。真武巷中还有担水堂。巷北倚城起台,台上建有“真武庙”,后称“祖师阁”。其巷因真武庙得名“真武巷”。
东大街南侧有聚魁楼、金氏家庙、赵氏家庙、梅氏家庙等。
东大街金龙巷北口西侧有明“恩貤累代坊”,明崇祯初年,崇祯皇帝御赐为明四川巡抚张论建。
【安民街】:即西大街,东至永宁县衙门口、金龙巷北口,西至西门口。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均称西大街为“安民街”。

西大街(安民街)
西大街北有永宁县儒学(文庙)、城隍庙、百户厅、张中丞祠、关王庙、金氏家庙、吴氏家庙、阴阳学等。
在西大街金家祠堂大门口有一石牌坊,为“儒童吴玥妻金氏坊”。
西大街南侧有张论、张鼎延故居、山陕会馆(南会馆)。
2. 【永宁县城后街】:也称南大街。在永宁县城南部。东至聚魁楼北东城墙根,西至西城墙根。后街分三段,文明街以东为东段,称为“时东营”;文明街以西为中段,称为“时西营”;清化街以西为西段,称为“太平街”。
【时东营】:即东南街。东至聚魁楼北东城墙根,西至文明街。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均称东南街为“时东营”。 时东营正中有“儒童孟灏妻雷氏坊”。
时东营北侧有张论、张鼎延故居、金氏家庙、赵氏家庙、梅氏家庙等;时东营南侧有聚魁楼。

时东营(东南街)
【时西营】:即西南街东段。东至文明街,西至清化街。清化街以东至文明街称为“时西营”。

时西营(西南街东段)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民国六年《洛宁县志》称为“时西营”。
“时西营”有一座徐氏家族石牌坊。“时西营”北侧有山陕会馆(南会馆)。
【太平街】:即西南街西段。清化街以西称为太平街。东至清化街,西至西城墙根。

太平街(西南街西段)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民国六年《洛宁县志》称为“太平街”。
“太平街”有一座徐氏家族石牌坊。
3.【文明街】:从南门口向北一直到文庙,称为“文明街”。今称文昌路。文明街指今洛浦东路与文昌路交叉口到洛宁县第二实验中学大门口。南门在今洛浦东路与文昌路交叉口处。
文明街北口有一座石牌坊,应为“旌表贞节坊”,为张璿妻郭氏建。

文明街
4. 【清化街】:在南会馆(山陕会馆)西侧。南至太平街,北至安民街。

南会馆西清化街旧址
5.【永宁县城小街】:自大街而北抵城南通于后街曰小街。
在文明街西、清化街东,西大街安民街南。北至安民街,南至时西营。
6.【中正街】:也称中盛街,今称中盛巷。在西大街安民街北、城隍庙西。南接安民街,北至北马道。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