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雨夜里的那束光》:
照亮客家根脉与心灵归途
作者:刘弼德
龙南墨卷展风华,客韵千年落笔嘉。
光影凝香书岁月,一痕灯影照天涯。
收到廖彩新先生惠赠的《雨夜里的那束光》,便迫不及待地翻开。同为生于斯年,这份难得的缘分更添几分亲切与期待。一读之下,竟沉浸其中。当晚,手不释卷直至掩过三分之一篇幅。
这无疑是一幅深邃的文化长卷。全书七辑,辑辑生辉。
开篇《家园厚土》,彩新先生以饱蘸深情的笔墨,丈量千年古邑龙南的肌理。字里行间,围屋斑驳的墙影历历在目,指尖仿佛能触及时光的年轮,呼吸间尽是岁月的沧桑与土地的厚重。龙南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在他笔下皆有了温度,那是游子对故土刻入骨髓的眷恋。
紧随其后的《客家履痕》,则引领我踏上了客家人迁徙的漫漫长路,开启了对“东方犹太人”精神密码的探寻。作者以精准的笔触,刻画出这个民系在颠沛流离中淬炼出的卓绝坚韧、不息勤劳与深沉智慧。此辑文字,是解码客家独特文化基因的密钥,读罢,敬意油然而生。
《怀旧时光》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开启了尘封的记忆之门。那些消逝的农耕图景,在作者的笔尖下悄然复活。儿时田野上的稻草人、沉默的耕牛,打谷场喧腾的欢声笑语……那些渐行渐远的熟悉场景,藉由文字重获鲜活,勾扯出绵长无尽的乡愁。
《我听我说》展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他以独到视角,剖析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针砭时弊,不避锋芒,勇敢地为迷失的世相发声。在众声喧哗的信息洪流中,这般清醒而有力的声音,如金石掷地,弥足珍贵,引人深省。
步入《心灵空间》,作者于茶香氤氲中静思冥想,烛照生命的本真。在奔忙不休的现代节奏里,我们鲜少驻足叩问存在的意义。彩新先生的哲思,恰似一股清冽甘泉,悄然浸润焦渴的心田,让灵魂在喧嚣中觅得片刻安宁,得以重新审视内在的宇宙。
《情暖人间》则聚焦于市井烟火,勾勒出客家人骨子里的坚韧与豁达。那些跃然纸上的平凡面孔,有血有肉,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他们在困顿中依然绽放的乐观光芒,散发着朴素而强大的精神力量,令人动容。
最后的《行吟山水》,将九连山的氤氲云岚乃至祖国的壮丽河山,尽数化作了流动的诗行。彩新先生不仅是笔耕者,亦是光影捕手。书中108幅精美的摄影作品,与文字珠联璧合。观图品文,仿若置身山水画卷,大自然的雄浑与灵秀扑面而来。
全书的语言,如客家擂茶般醇厚甘冽,既保留了方言的古朴鲜活,又彰显了现代汉语的文学美感。那些生动的词句、独特的表达,令人沉醉。跟随作者的指引走进龙南,品味地道风物,聆听围屋低语,恍如亲历了一场丰盛的文化飨宴。
掩卷良久,《雨夜里的那束光》早已超越了一本书的范畴。它是作者对故土家园的深情回望,是对生活百态的深刻体悟,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执着叩问。它如一束穿透雨夜的光,不仅照亮了我认知客家文化的幽径,更澄澈了蒙尘的心灵。在这个浮华的时代,能邂逅这样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作品,实属幸事。我深信,每一位翻开它的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寻获属于自己生命中的那束光。
诗曰:
笔底龙南烟火稠,围屋斑驳刻春秋。
客家履痕书刚韧,岁月长河载客愁。
山水行吟皆入镜,市井百态韵长流。
一笺墨色凝光暖,照见人间意自柔。
作者简介
刘弼德,中共党员,龙南市桃江乡中源村人。江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赣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龙南市作家协会理事。纪录电影《加油吧乡亲们》主人公。历任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乡蔬菜办主任,乡司法所专职调解员。曾获得江西省十佳“法律明白人”、赣州市金牌调解员、赣州市优秀网格员、龙南市最美调解员等称号,并从2022年-2024年连续三年评为龙南市优秀作家。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及众媒体平台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数百篇(首),曾获全国、省、市文学赛多个奖项。
(图文供稿:刘弼德)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