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罗尔·马尔诺(CarolMalnor):终身教育基金会联合创始人,课程设计师,童书作者和出版商
我是一名教师兼课程设计师,我发现心流学习法应用到课堂上同样会受益匪浅。通过心流学习法教学,我的学生都能做到积极参与,很少出纪律问题。至今,我已经在数学、科学、社会科学、语言,甚至艺术课上成功地运用了心流学习法。
一、唤醒热情
脑科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如果课程材料是有意义的、有益的有趣的,甚至能激动人心,那么我们的大脑就更容易获取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唤醒热情对学生如此重要。一旦老师能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兴趣大增,学习就是轻松自然的过程了。
体育活动往往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约瑟夫·克奈尔的许多活动都可以应用到学术科目中。比如,我把“野生动物抢答”活动用在数学课上,把一个个数字(而不是动物图片)贴在孩子们的背上,让他们猜是哪个数字。在每次历史考试之前,我和孩子们玩“猫头鹰和乌鸦”的游戏,帮助记忆重要的历史事件。(我甚至让大家来出一些选对错的题目。)
在语文课上,“我是什么动物”游戏变为“我是书中的哪个角色”游戏。有时,一个简单的小把戏,比如穿上演出服或者演奏特别的音乐,就足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我发现当我把游戏和孩子们没有料到的小惊喜融入课堂时,我就是在告诉学生们,老师希望大家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然后学生们也就更乐意完成课堂上的各项学习任务。
二、培养专注
一旦学生们投入其中,我再用其他活动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科目上来。为了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我在一个活动中尽可能用到更多的感官。比如,玩转圈节奏击掌的游戏,就必须仔细观察(视觉),倾听(听觉),双手模仿击掌节奏(触觉)。在学习科学术语、介词用法或者乘法口诀时,都可以把这些内容加入击掌游戏中去。其他游戏,诸如寻宝游戏、追踪线索、猜谜活动,以及全身平衡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活动,都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一堂讲磁场的物理课上,我发给学生们几个小磁铁玩,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然后,我要求每个人在五分钟之内,列出教室里所有带磁性的物体和不带磁性的物体。接着让他们比较各自的列表,看看能得出关于磁铁的什么结论。整个游戏只需要十五分钟,孩子们一下子就沉浸其中,能轻松地阅读、实验和了解更多关于磁铁的特性了。
三、直接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直接体验是每个老师梦寐以求的学习目标,直接体验可以是动词变位、单词拼写,可以是代数方程的求解也可以是光合作用的定义。大多数老师都很清楚他们要教给学生什么。通过在教案中加入唤醒热情和培养专注的活动,孩子能进入一种虚怀若谷式的接受状态,更快更轻松地学习。此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可以将知识很好地内化,使其成为自己的资料,而不再是为应付考试匆匆记住又匆匆忘记的东西。比如,对学生来说,为校报写一篇文章比写一篇只有老师会读的论文更有意义也更有影响力。
四、共享感悟
让学生处理、思考和分享各自学习经验的方法有很多种。为了让学生分享所学,我用过短剧、舞蹈、音乐、诗歌、日记、艺术作品、创意写作,甚至书面考试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分享经验,能够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劲头。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太匆忙了,不敢花时间在心流学习的每个阶段上。对此我一直很后悔。因为学生们不专心,节省下来的时间常常被花在管理纪律问题上,或者花在鼓励意兴阑珊的学生身上。当能量被唤醒、集中、体验和分享时,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有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
教育研究也印证了心流学习法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与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之间有正比关系(Renninger,1992;Schiefele,1992)
——唤醒热情
学生只有参与才能学习。学生参与是指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业中去(Astin,1985)
——培养专注和直接体验
学生不是从经验中学习;相反,是从反思自己的经验中学习(Steinwachs,1992;Thiagarajan,1992)
——分享灵感
【本文摘自(美)约瑟夫·克奈尔:《心流学习法:在深度自然游戏中,唤醒身心潜能》,陆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3年,第159-161页。】
补充:
什么是心流学习法?心流学习法是一套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习者进入一种心流状态(专注于某种行为,不断产生灵感,同时伴有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心流学习法有四个阶段:唤醒热情,培养专注,直接体验,共享感悟。通过这四个阶段,学习者和学习本身和谐地联结成一个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