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亮散文诗:自然的声音(1)
入暮,外面燥热有所收敛。蝉鸣四起。
录下一段暮色鸣蝉的天籁,看落晖久久不肯散去,别是一番滋味。
白昼的云朵被浣洗成斑斓的夕阳,艳红渐变为淡黄,浅金黄。
暮色下的蝉鸣虫鸣,似乎异于晨光的声响,感觉晨曦里的虫鸣要清爽些自在些,暮色下的鸣声有急切和不甘,少了一份从容。
这份异于晨曦的急切和不甘,是何深意?或者虫儿根本就是随意吟唱?
暮色,在蝉鸣中渐渐浓了……
熊亮散文诗:自然的声音(2)
露水剪影在草叶,草色何青青!
有天籁从草叶底下传来,而我无法寻着它们。
有天籁从密密匝匝的垂柳、古樟、女贞以及不知名的灌木里传来:那些无法形容无法描绘的低吟浅唱,它们是短暂生命里的生灵发出的真我妙音。
原谅我不能详细区分它们分别来自谁发出的吟唱,原谅我极其匮乏的对与我同沐浴这个晨曦的天籁的无知。
只能静静地倾听——天籁之音哦——
熊亮散文诗:自然的声音(3)
自然的声音是烂漫而纯真的,是不为人所知所熟悉的另一个世界的心境表达。自然的声音,需要有心人倾听。
而我,直到现在才能够勉强做到让自己拿出一点时间去湿地一隅,听听同是大地之子的夏日絮语。
倾听虫鸣鸟语,倾听空旷的风声款款而来的滑过肌肤的感觉,那是忘我的沉浸在深深柔波波纹之间的无以言表的散漫与淡泊。
是自然界的物语,繁盛了四季的画板,镜像在这些奇妙的声音里更迭斑斓或者萧疏。
在自然的天籁里,暑气散作飞鸟滑过头顶的影子,拉伸了长空的寂寥……
熊亮散文诗:自然的声音之(4)
暮色四合,暮色围裹。暮色是苍茫而浓郁的,暮色是躁动的,好在有陪伴我的如此无言却懂通吾心的自然的声音。
自然的声音,应该是闭上眼睛,就能在双耳闻到的各色自然的生物的声音,就能想起遥遥远远的驶过去的时光。自然的声音,是用细碎的轻微的声响,用去掉焦躁戾气的声音,拉拽久染尘埃的心。
自然的声音,是不问仙乡何处,去往何处的流水潺潺;是任他嬉笑怒骂花开花落总有情。更是被时光包裹被时光抛弃的微渺的欢乐与苦痛。
自然的声音哦,教我陷入自然睡去不愿再次醒来!
熊亮散文诗:自然的声音(5)
出于天地无心孕化,得知风雨调教,纳新吐故,发之于心,扬之于声。或高远,或清丽,或沉着,林林总总,是谓自然之声。
若夫碧叶连天蔽日,出水丽质,不曾惹蝶招蜂,风过为其声,日月影其影。斯为美也,不使粉黛沾染,不拒蜻蜓来清谈。骚人雅句不记,藤蔓竹篱难侵。
高蝉鸣难久,且听蜉蝣吟。万物象虽殊,求生理一也。自然之声,必随雨雪阴晴之变,而发高低缓急之声。
噫,宇宙广大,容无垠之影,藏沙数之音。夫风云变色,映盈仄之易势。晨昏听天籁,倘能消融傲骄之心一二,斯为幸焉!
2025-7-2于梅湖
在当代散文诗的创作版图中,我努力开拓出一片独具特色的天地。一路走来,我对散文诗创作积累了诸多深刻的理念心得,它们贯穿于我的创作历程,成为我作品的灵魂指引。
我始终坚信,散文诗创作应当融古贯今。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诗词与历史典故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创作时,我尝试将这些古典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散文诗中。比如在《琵琶吟》里,把“昭君出塞”这一古老典故与现代的表达方式相结合,绝非简单的拼接,而是深入挖掘典故的内涵,用现代的视角和语言重新诠释,让古典与现代碰撞出火花。这种融合不仅为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散发着古典韵味,更能让现代读者在熟悉的语境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有机对话,让古老的故事在当下重焕生机 。
情感,是散文诗的生命源泉。我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展开。故乡是我情感的根基,像《读南昌县地方志》,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我对故乡的眷恋。故乡的山水、人文,都是我创作的灵感源泉,我试图通过文字,将这份对故乡的深情厚谊传递给读者。同时,对历史的反思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探究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我力求挖掘出背后的哲理与智慧,让历史照进现实。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是我创作的核心,我希望通过作品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价值和归宿的探寻,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启示,使作品具有超越文字本身的思想深度。
想象力是散文诗创作的翅膀。凭借着丰富的想象,我构建出一个个奇幻瑰丽的艺术世界。以《贺兰山与黄河的交响》为例,在创作时,我将自然元素与历史传说、民族风情交织在一起。贺兰山的雄伟、黄河的磅礴,与古老的传说、独特的民族风情相互映衬,在读者眼前展开一幅宏大而神秘的画卷。这种想象不仅能够拓宽作品的艺术空间,更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他们沉浸其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语言是散文诗的外衣,也是传达情感与思想的关键。在语言运用上,我追求精妙多样。长句、短句、散句的结合,能够营造出独特的节奏和韵律。长句用于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场景描绘,短句则简洁有力,增强节奏感。同时,我广泛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在《琵琶吟》中,“一声声里,出塞的昭君还在古道缓缓而行,渐行渐远的长安,在琵琶弦上”,运用拟人手法,让昭君和长安的形象跃然纸上,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诗意 。
我的散文诗主题丰富多元,涵盖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人生哲理等多个领域。长篇历史文化系列散文诗,像《马头琴》《秦俑》,是我对历史文化深入研究的成果,我试图通过文字重现历史的辉煌与沧桑;《大峡谷》《秋雨》等作品聚焦自然,表达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还有许多作品围绕人生哲理展开,通过对生活中点滴细节的观察与思考,揭示人生的真谛,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创作过程中,我也非常注重跨界融合。散文诗不应局限于文字的范畴,它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交融,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我的作品多次被改编为朗诵、音乐等形式,如《马头琴随想》《圣山》。朗诵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音乐通过旋律的起伏变化,都能从不同角度展现作品的魅力,让观众从更多维度感受散文诗的美。我还尝试为电视宣传片、专题片撰写解说词,像《风起百花洲》,实现了文学与影像的结合,提升了作品的观赏性和传播效率,让散文诗被更多人知晓。
对于未来的创作,我将继续沿着跨界融合的道路前行,不断探索散文诗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的可能性。我希望能与更多领域的艺术家合作,将散文诗与绘画、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有机融合,创造出更加多元化、综合性的艺术作品,让散文诗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走向更广泛的受众。在内容上,我会持续深挖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凭借独特的视角和时空穿透力,去发现和展现那些不为人知的文化内涵,创作出更多兼具文化深度与艺术魅力的作品,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熊亮的《自然的声音》系列散文诗以细腻的笔触与哲思,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生命感悟的自然世界。五篇作品虽独立成章,却围绕“自然之声”形成有机整体,在意象塑造、情感表达、哲学思考等层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时空交织的叙事脉络:从具象观察到抽象哲思
系列作品以时间与空间为经纬,逐步深化主题。
时间维度:从《自然的声音(1)》中“入暮”的蝉鸣,到《(2)》清晨的“露水剪影”,再到《(3)》夏日湿地的午后、《(4)》“暮色四合”的黄昏,最终在《(5)》中突破具体时间,上升至“天地无心孕化”的永恒视角。时间的流转不仅呈现自然之声在不同时段的差异(如暮色蝉鸣“急切和不甘”,晨曦虫鸣“清爽自在”),更暗喻生命从躁动到沉静、从个体感知到宇宙观照的升华。
空间转换:场景从梅湖(《1》《3》)、湿地一隅(《3》)的具体地域,延伸至“宇宙广大”(《5》)的宏观场域。这种空间的拓展使自然之声超越物理边界,成为连接个体生命与天地万物的媒介。
二、意象群的象征体系:自然之声的多重隐喻
核心意象:声音的具象化与抽象化
具象声音:蝉鸣、虫吟、风声、流水等自然声响构成文本的听觉基础。如《(1)》中“暮色鸣蝉”的急切与《(2)》里草叶、灌木间“低吟浅唱”的隐秘,通过声音的质感差异,赋予自然生命以人格化特征。
抽象隐喻:自然之声被赋予多重象征意义。它既是“另一个世界的心境表达”(《3》),象征未被世俗污染的本真;也是“拉拽久染尘埃的心”的治愈力量(《4》),暗喻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净化作用;更在《(5)》中升华为“天地无心孕化”的宇宙规律,体现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内核。
辅助意象:自然物象的情感投射
露水、草叶、垂柳、古樟等意象与声音交织,构建通感画面。例如《(2)》中“露水剪影在草叶,草色何青青”,以视觉之清新映衬听觉之纯净;《(5)》里“碧叶连天”“不使粉黛沾染”的荷叶,既展现自然的高洁之美,也隐喻生命应摒弃矫饰、回归本真的态度。
三、情感与哲思的递进:从感知自然到反思生命
情感的流动轨迹
个体沉浸:早期篇章(《1》《2》)以细腻的感官体验为主,诗人通过“录下一段暮色鸣蝉”“静静地倾听”等行为,展现对自然的好奇与沉醉。
共情共鸣:中期作品(《3》《4》)转向情感共鸣,将自然之声视为“懂通吾心”的知己(《4》),并借由声音唤起对时光的追忆,流露出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淡淡怅惘。
- 哲思升华:《(5)》中,情感升华为对宇宙规律的敬畏与思考,诗人提出“万物象虽殊,求生理一也”,强调生命平等与自然法则的普遍性,最终以“消融傲骄之心”呼吁人类谦卑面对自然。
哲学内涵的深化
系列作品融合道家与儒家思想:一方面,“天地无心孕化”(《5》)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自然观;另一方面,“晨昏听天籁”以自然之声修身养性,暗含儒家“天人合一”的道德追求。此外,诗中对生命“急切和不甘”(《1》)的追问,以及“短暂生命的生灵发出的真我妙音”(《2》)的赞叹,折射出对生命本质的辩证思考——即便渺小短暂,亦当以本真姿态绽放。
四、语言艺术:诗性与哲理性的融合
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抒情化表达:多用短句与感叹句式,如“暮色,在蝉鸣中渐渐浓了......”(《1》)“自然的声音哦,教我陷入自然睡去不愿再次醒来!”(《4》),增强情感的感染力。
哲理性论述:《(5)》采用文言赋体,以“若夫”“噫”等虚词起兴,配合对仗句式(“或高远,或清丽,或沉着”),使哲学思考更具庄重感与韵律美。
通感与隐喻的运用
诗人打破感官界限,将听觉(声音)转化为视觉(“露水剪影”“斑斓的夕阳”)、触觉(“风声款款而来的滑过肌肤的感觉”),甚至心灵体验(“拉拽久染尘埃的心”),构建多维感知空间。隐喻手法则赋予自然之声以人格与情感,如“急切和不甘”“低吟浅唱”,使抽象的声音具象化、人性化。
五、创作特色与价值:对地域文化与生命哲学的双重开掘
作为江西作家,熊亮的《自然的声音》系列既扎根于梅湖、湿地等地域景观,展现赣鄱大地的自然之美;又超越地域局限,将自然之声升华为普世性的生命哲学。其创作延续了熊亮一贯“古意今情”的风格,通过古典意象与现代诗性语言的融合,为当代散文诗创作提供了独特范本。同时,作品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亦呼应了生态文学的时代命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熊亮,江西南昌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会员。资深媒体人。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散文诗集《东望》《破茧》《清明》《梅》《马头琴短歌行》《秦俑》《壁画书》等。
(声明:文字美图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等处理。)
《西部作家村》散文·小说创作联盟
顾问:吉狄马加,王宗仁,车延高,阿来,龚学敏
艺术顾问:张咏霖,刘代明
主席总编:詹仕华
副主席副总编:涂国模
常务主席: 王贵川
主编执行主席:程欣文
执行副主席: 李义忠,余楷茂,周克勤,贺杰,钟若菱,陈锡挺,鲁小月,珺羽
秘书长:李义忠,余楷茂(常务)
本期编审:涂国模
本期执编:欣文
特邀编委:李发模(贵州),刘炳琪(湖南),张开翼(宁夏),张新平(湖北),赵南成(广东),陈俊(安徽),陈词(辽宁),罗盟(成都),贺罡(四川),吕雄文(西藏),贾文华(黑龙江),雪野(甘肃),韩志君(吉林) ,熊亮(江西)
编委:谭金强,孔令华,胡锐,高万勇,孙金莲,商丘,宋健,唐鸣,归途,唐成光,李传斌,钟斌,万刚
策划:平原
编审: 涂国模,鲁小月
业务总监:珺羽
法律顾问:张华彬律师
每周一、三、五出刊。
千里马的草原,大树生长的沃土。用虔敬之心,铸造文学攀登之路!
来稿者,请点关注《西部作家村》,了解作品采用情况。
该公众号是纸刊《作家村》和《西部散文诗人》的选稿平台。作品应是原创首发,和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发表(投稿即视为作者授权,版权归作者,使用权归本平台)。请勿一稿多投。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拒绝抄袭涉黄。文责自负,文章不愿修改者,请说明。
投稿请附作者个照或相关照片,作者200字简介。文章在《西部作家村》发表后,作者应积极主动转发,扩大影响;投稿两周未被采用者,可自行处理。
即日起,凡投稿本公众号的作者,作品在本平台刊发后,根据阅读量等情况,将有机会推荐到上述刊物,和党报副刊发表。
稿费:主要来源打赏。刊稿第七日后打赏不再统计;第八日按打赏的50%以微信红包发给作者(加主编微信),50%作为平台运营费用。
投稿邮箱:
诗歌:xibuzjc@sina.com;
散文: xibuzjc@sina.com;
小说: xbxiaoshuojia@sina.com。
投稿者,请加微信群“B《西部作家村》稿友群”,便于联系选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