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学是局长
楹联/李含辛
上联
叹世态如棋,利字当头,酒肉交情多聚散。君不见,朱门揖客,尽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有几人?莫道同窗袍泽,若我似蓬飘,尔居庙堂,可记当年称管鲍?
下联
看尘缘似水,权衡在手,炎凉世相总循环。且休言,市井论心,果然患难见真,贫贱识朋唯一笑。须知刎颈死生,纵君为门吏,吾走外卖,也能即刻唤张萧!
附录:
李含辛楹联《我同学是局长》赏析
权力与友情的双重变奏
——一副当代楹联中的社会镜像
“我同学是局长”——这副楹联以如此直白的当代口语开篇,却展开了一幅深邃的社会关系图景。李含辛先生以传统楹联形式为载体,将同窗情谊置于权力与市井的强烈反差中,完成了一次对中国社会人情世相的犀利解剖。这副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心,不仅在于其艺术表达的创新,更在于它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却鲜被言说的心理现实:当昔日同窗突然跃居庙堂之高,那份纯粹的情谊将面临怎样的考验?
上联以“叹世态如棋”起笔,将人际关系比作棋盘上瞬息万变的博弈。“利字当头”四字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现代社交的虚伪表皮。那些“酒肉交情”在利益驱动下聚合离散,恰如楹联中描绘的“朱门揖客,尽是锦上添花”的场景。而“雪中送炭有几人”的反问,则道出了世态炎凉的本质。作者巧妙化用古代“管鲍之交”的典故,以“若我似蓬飘,尔居庙堂,可记当年称管鲍”的假设,将对权力异化人际关系的忧虑表达得淋漓尽致。蓬草漂泊的意象与庙堂之高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强化了身份落差带来的情感张力。
下联“看尘缘似水”与上联形成对仗,却转向更为豁达的人生观照。“权衡在手”暗示了社会地位带来的资源分配权,而“炎凉世相总循环”则道出了权力流转的永恒规律。作者特别指出“市井论心”的可贵,“患难见真,贫贱识朋”的表述颠覆了传统对成功的崇拜。最令人动容的是结尾处的宣言:“纵君为门吏,吾走外卖,也能即刻唤张萧!”外卖小哥与政府门吏的身份对比极具当代特色,而“刎颈死生”的古典情谊在此获得了崭新的现实表达。张良、萧何的典故在此被赋予新意,表明真正的友谊应超越身份界限。
从艺术表现看,这副楹联实现了传统形式与现代语境的完美融合。“酒肉交情”“走外卖”等俚语入联,打破了楹联创作的语言窠臼。典故的化用不着痕迹,如“管鲍”“张萧”的借用自然贴切。对仗方面,“叹世态如棋”与“看尘缘似水”,“朱门揖客”与“市井论心”,工整中见变化。平仄处理上,“利字当头”(仄仄平平)与“权衡在手”(平平仄仄)的对应,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格律功底。意象选择上,“蓬飘”与“庙堂”,“门吏”与“外卖”,构成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对比画面。
这幅楹联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中人际关系的异化与重构。在权力与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体系中,李含辛先生以文人之笔捍卫了情谊的本真性。那些“锦上添花”的趋炎附势者与“雪中送炭”的真朋友形成道德对比,而“纵君为门吏,吾走外卖”的宣言则是对平等价值的坚守。这种批判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对两种人生境遇的平行展示,引发读者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在批判中保持了温暖的人文关怀。他没有止步于对世态炎凉的揭露,而是通过下联构建了一种超越社会差异的友情理想。这种理想不是虚幻的道德高调,而是基于对人性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连接发生在剥离社会面具之后的心灵相遇处。在阶层固化焦虑弥漫的当下,这种理想主义显得尤为珍贵。
当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同学是局长”式的身份落差考验。李含辛先生的这副楹联恰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面对权力时的复杂心态。它提醒我们,在计算利益得失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与身份无关的情感连接。或许,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正在于人们能否在巨大的地位差异中,依然保持心灵的对等交流。而这副融合了批判锋芒与人文温度的楹联,正是对这种可能性的诗意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