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丹青绘山河
——陆俨少先生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哲思
李伟华
在中国现代山水画领域,陆俨少先生是极为耀眼的存在。他出生于上海嘉定县南翔镇 ,名砥,字宛若。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山水画家、教育家 ,师承冯超然。他凭借独特技法体系,于传统与现代间开辟新天地,为中国山水画增添活力。
我于2013年就读中国美院山水画高研班,与陆俨少的艺术结缘。王作均、寿觉生两位老师是陆俨少先生门下弟子,在中国美院众多老师的引领下,我对中国山水画越发热爱,而对陆俨少的山水画情有独钟。从系统学习《石法》《树法》《云水法》等技法,到受《陆俨少山水画刍议》理论启迪,再反复研读其画集并临摹经典作品,每一次接触都似心灵对话,让我感悟良多。
陆俨少先生是海上画派重要代表,其“陆家山水”个性鲜明,风格魅力独具。
他注重石质表现,以雁荡山坚密石质为例,通过精妙笔墨让石头呈现“高峙厚重、雄奇朴茂”质感,让人触摸到其坚硬厚重。虚实笔法勾勒结构是其画石特色,实笔精准表现石头轮廓形态,虚笔巧妙展现光影变化及与环境的融合,虚实结合使石头立体形态和空间环境生动呈现,让人如临真实山水。
他结合多种技法创新表现。与云水法结合,创造“勾云”“勾水”技法,画石时将石头与云水巧妙搭配,以云水动感衬托石头静态,强化画面对比效果,云水环绕增添灵动性,突出石头沉稳大气。其墨块皴法独具匠心,画大块水墨时,饱蘸墨水笔笔铺开,快速下笔,墨痕边缘宜毛,能表现石头雄浑气势和丰富层次感,即使不画其他景物,墨块边缘也能营造奇幻效果。
陆俨少先生画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他主张“作画写景,必须亲历”,通过大量写生与体验生活观察自然石头形态,但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在师法自然基础上提炼创新,让石头造型符合艺术创作需要,表达自身艺术理念和情感,是对自然的赞美和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强调章法与气势,画石时从画面布局出发,精心安排石头位置、大小、疏密等关系,通过石头排列组合和与其他景物搭配营造不同意境氛围,让观者感受强烈艺术感染力。 树法方面,陆俨少赋予树木鲜活生命律动与独特符号化表达。他将鹿角枝转化为不对称“S”形曲线,松树枝干如书法般一波三折,尽显风动之感;点叶法别具一格,树叶化为不同方向墨点组合,形成视觉张力;强调“树如人立”,赋予树木人格化特征,融入装饰性元素,使树成为情感与美学载体。
云水法是陆俨少最具标志性的创新。勾云法以连绵曲线勾勒,云气如行草书法般灵动飘逸;留白与渲染营造空灵意境。水法上,“网巾水”将水流简化为曲线网络,线条疏密表现水流速度,突破传统平面化表现方式。
陆俨少先生的诗意图是我的喜爱。李白、杜甫、刘禹锡等大诗人,都是其画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抗战时期,陆俨少携家避难于四川,与杜甫当年的漂泊心境产生了跨时空的共鸣。他随身携带《钱注杜诗》研读,由此开启了持续数十年的“杜甫诗意图”系列创作。峡江图系列作品中的《江涛万古峡》即取自唐代杜甫《秋峡》诗句,体现了陆俨少对杜甫诗作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转化。
在四川期间,陆俨少还受到了当地自然景观的启发和熏陶。四川的山水之美与三峡的险峻壮美相得益彰,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他通过观察和体验四川的山水之美,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陆俨少的杜甫诗意图《涧水空山道 柴门老树村》,以清幽空灵意境、动静结合构图、南北兼容笔法及诗画交融内涵,展现杜甫诗中隐逸山林之美,体现其对传统技法的创新与对诗意精神的把握。
此画以杜甫原诗为蓝本传递隐逸情怀。画面主体是空寂山峦与潺潺涧水,山体轮廓简洁留白,以衬云雾,营造“空山不见人”的静谧;涧水以流畅曲线勾勒,与静谧山体形成动静对比。近景处,柴门半掩,老树垂枝,画家细笔勾勒枝干,墨色浓淡表现疏密,传递乡村生活气息,柴门质朴与老树苍劲烘托出隐居之地的清幽。
构图章法上,陆俨少注重“势”的营造,采用“三段式”构图,远景空山、中景涧水、柴门、老树,近景一人骑马,一人步行而上,层次分明。远山淡墨晕染,中景柴门细笔精描,近景山石浓墨勾皴,由虚到实的视觉过渡让画面丰富饱满。同时,动静相生手法运用巧妙,山体静穆,涧水流动,柴门静立,老树轻摇,通过对比使画面在静谧中蕴含生机,暗合杜甫诗中禅意。
笔墨技法上,陆俨少融合南北宗笔法。山石皴法中,山体轮廓中锋勾勒,兼具北宗雄强与南宗婉约;皴擦干湿并用,增强立体感。涧水以“网巾水”法勾勒,云雾用留白与淡墨晕染结合,体现“计白当黑”的东方美学。老树与柴门描绘精妙,树枝细笔顿挫,柴门浓墨勾勒淡墨皴擦,展现画家对生活的观察理解。
诗画关系上,陆俨少强调“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此画堪称典范。他将杜甫诗意转化为视觉语言,使观者仿佛置身诗中意境。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向往宁静生活,陆俨少抗战期间避居四川对杜诗有共鸣,此画传递出他对杜甫精神世界的理解与致敬。此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传统文人精神的载体。画面元素构建出远离尘嚣的隐居之地,体现中国文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陆俨少以笔墨传达传统理念,体现对“笔墨当随时代”的探索与传统文人审美追求,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陆俨少创作了不少峡江图。陆俨少的系列峡江图创作背景深厚,主要源于其1946年乘木筏穿越三峡的惊险经历,以及抗战时期入蜀避难与杜甫诗作产生的精神共鸣,这些经历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1946年,陆俨少因生活所迫,携家人乘原始木筏从重庆顺流而下至宜昌,历时一月有余。这次旅行对他来说是一次出生入死的经历,沿途恶滩棋布,暗礁横生,水急浪旋,一行人甚至曾出入盗匪窟穴,险情叠起。然而,陆俨少却以“性命可轻,美景难得”的心态,饱览了三峡的奇诡万态和不可复得的山光水色,并将这些视觉记忆深刻铭记在心。
这次经历对陆俨少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后来创作的峡江图系列作品,如《峡江行》《峡江历险图》等,都源于这次旅行的视觉记忆和心灵震撼。这些作品通过灵动的笔墨和独特的构图,再现了三峡的惊险与壮美,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峡江云雾图》是其山水画经典之作,尽显其独特绘画风格与深厚艺术造诣。绘画风格上,笔墨灵动多变。线条方面,以中锋勾勒山石轮廓,刚劲挺拔且婉转流畅;描绘云雾的线条蜿蜒似断还连,尽显飘逸之态。
墨法上,浓淡干湿交融自如。浓墨突出山石主体,增强厚重感;淡墨渲染云雾与远山,营造朦胧意境;干墨表现山石粗糙质感,湿墨增添画面润泽感,使画面生动鲜活。
构图独特且具韵律。此画采用高远与深远结合的方式,高耸山峰体现高远视角,展现大自然雄伟壮丽;山间云雾、江水展现深远空间感,似将观者带入无尽深渊。而一船沿三峡而下,众人奋力划桨,让飞流而下的行船安全驶过,其惊险让人胆战心惊。
画面元素布局疏密得当,山石、云雾、江水相互穿插,形成节奏感强的视觉韵律。山石密集与云雾留白对比,增强层次感和动态感。陆俨少在继承传统山水画技法基础上大胆创新。他借鉴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并加以变化,形成独特皴法语言。在《峡江云雾图》中,以自由奔放的方式表现山石纹理和质感,既保留传统笔墨韵味,又具现代感。
绘画内容上,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生动逼真。画面主要展现峡江壮丽景观,巍峨山峰形态各异,陡峭险峻或平缓绵延。山间云雾弥漫,如轻纱缭绕,增添神秘氛围。江水波光粼粼,与山石形成动静对比,展现大自然生机活力。画面中点缀的树木植被,虽着墨不多,却生动展现峡江丰富自然生态。
意境营造是此画亮点。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出空灵、悠远、雄浑的意境。云雾朦胧让人远离尘世喧嚣,山峰与江水展现大自然雄伟力量,给人震撼敬畏之感。这不仅体现陆俨少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也传达他对人生和艺术的独特思考。
陆俨少的山水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精神。他以笔墨带我们回溯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以创新引领我们在艺术领域不断探索。他的画作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传递了人性的温暖,彰显了艺术的魅力。让我们走进陆俨少的山水画,静静领略这其中的山河神韵。
2025年7月10日
李伟华,号五一居士。先后就学丽水学院中文专业、浙师大中文专业、中国美院山水画高研班。1985年开始从教从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浙江开明画院院务委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
文章在20多个报刊发表,网络发文上千篇。获青少年鲁迅文学奖优秀指导师、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教师组一等奖等。央视频、浙江卫视等多家媒体访谈。书画作品在蒙古、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地展出。美国时代周刊英文网等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