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士到中铁建掌门人
刘政湖

赵广发
他是大西北放羊娃,他是普通的铁道兵,他是大型央企总裁,他是颇具造诣的书法家和画家,在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光彩,闪耀着一种军魂!
(一)
赵广发,1952年8月出生于甘肃省靖远县大芦乡中砂沟,小时候放羊。1970年12月,那年他18岁,怀着千万个年轻人同个梦想当了兵,进入铁八师38团。197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历任班长、副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教导员等职。十多年间,他跟随铁道兵大军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修建了一条条钢铁大动脉。1984年铁道兵集体兵改工,所在部队变为铁道部十八工程局,他脱下军装成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历任十八工程局第三工程处纪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处长。
穿上军装,他是一个兵;脱掉军装,他依然还是一个兵。铁道兵的精神、铁道兵的情怀、铁道兵的作风,使他在新的发展道路上依然坚韧不拔、努力前行!1987年,十八局揽到的第一个重头活是湖北清江隔河岩水电站的一个导流洞工程,那是亚太地区最大断面的导流洞。1987年元月开始施工,可是到4月9日发生了一起特大事故,正是在此时,赵广发受命于危难之际,带领全体职工科学拼搏,仅用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隧道施工,创造了中国水电导流洞工程建设史上当年开工当年截流的先例。
1994年5月至2001年8月,他走上局级领导岗位,先后任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副局长、局长、党委副书记。几年中,他有五分之四的时间在工地蹲点检查指导工作。1996年,企业担负施工的巴基斯坦上斯瓦特引水工程施工受阻,赵广发亲自带领有关人员一蹲就是半年,组织会战,优化施工方案,强化项目现场管理,及时扭转了该项目工期滞后、面临甲方单方撕毁合同和企业承受巨额经济损失的不利局面。在西康秦岭隧道等国家、省市重难点工程建设中,都留下他攻难克险的足迹。2001年8月至2004年12月,任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

2004年12月至2007年11月,他进入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领导层,任副总经理。2007年11月起,任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2009年4月至2013年3月,任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党委副书记。在他任中国铁建股份公司这个“司令员”期间,率领中国铁建披荆斩棘,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巴基斯坦斯瓦特运河引水工程、沙特麦加轻轨工程等等,全球50多个国家的近万个项目,无数重点工程优质工程,在全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铁建在世界企业500强的排名从第356位跃升至第80位,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综合建筑企业,为共和国争得了荣誉。为此,他曾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接见,成为叱咤风云、声名赫赫的著名企业家。
“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视野的广度和胸怀的宽度取决于思想境界。广发战友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怀抱“铁路强国”的夙愿,带领团队“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中铁建无论走到哪里,铁道兵的拼搏精神他从未淡忘;中铁建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铁道兵的争先作风他从未改变。这,就是他履职总裁的精神基础、性格作风的基础。企业的生命在创新,需要“战斗的冲动”为企业不断地创造新的财富。在广发战友的率领下,中国铁路建设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干一项工程,铸一项精品,创一个品牌的先驱,引领世界。这,就是他向企业铸入的积三十多年培育出的铁道兵精神和铁道兵文化。
(二)
几十年来,他对铁道兵这支远去的部队,内心蕴藏着真挚的情感和深深的眷恋,有着浓浓的化解不开的铁兵情结。他说,“我这个人,有一种老铁的情结、老铁的情怀,我不能忘记铁道兵对我的培养。”正是基于此,多年来,他把宣传和弘扬铁道兵精神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为传承和弘扬铁道兵的文化精神而努力,积极组织和推动了传承铁道兵文化精神的一系列重大项目和活动。
——力主建立“铁道兵纪念馆”建设
广发战友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为社会、为国家留下这支部队的特定记忆。他的这个心愿,通过他的影响,也逐渐成为中国铁建领导层的一致共识。2009年,赵广发和原中国铁建领导接见“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时表示,中国铁建要建立铁道兵荣誉室,后改为“铁道兵纪念馆”。
在他的提议下,中国铁建成立了“铁道兵纪念馆”建设领导小组,他任组长,霍金贵、范德任副组长。为了建好纪念馆,他首先大讲特讲建设意义。2011年11月21日,他在“铁道兵纪念馆”筹建工作视频推进会上说:“没有铁道兵就没有中国铁建!铁道兵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铁道兵纪念馆,传承铁道兵精神,是中国铁建区别于其他央企的唯一标志,具有纪念意义、展示意义、教育意义。”项目进行过程中,他多次主持召开总裁办公会议,组织协调、解决工程实施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紧张施工,一座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内容丰富、装饰精美的馆所建成了!2014年1月16日,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采用雕塑壁画、珍贵历史实物、历史图片、大型声光电沙盘模型、真实场景复原及先进的声光影视系统等多种展览方式系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铁道兵历史文化资料,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铁道兵的精神、为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做出了独特贡献,受到所有老铁战友的称赞,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许。“铁道兵纪念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播基地、中央企业爱岗爱企爱国教育基地、国资委青年干部学习教育基地等称号,成为中国铁建一张闪亮的名片。
——提出并推进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的拍摄
在纪念铁道兵改工30周年之际,广发战友提出应该有一个东西来全方位地反映中国铁建的前身铁道兵的光荣历史,以及和中国铁建发展的历史链接。他主持召开总裁办公会议,提出了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这样一个文献纪录片,这部片子最终定名为《永远的铁道兵》。
拍摄过程中,广发战友始终关心着项目的进行。他多次过问,嘱咐相关部门和单位给予拍摄创造条件,积极配合,提供帮助;当拍摄出现问题时,他又及时组织各方予以协调,解决问题,从而为片子的顺利拍摄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2014年12月1日,该片在北京举行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5日,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首播。于是,在共和国百万大裁军30周年之际,一支被国人称为“祖国铁道建设突击队”的英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集体脱下军装30年后,再度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该片10集,是一部关于中国铁道兵传奇历史的故事,是中国铁建这个伟大企业历史发展的内在精神的揭示和展现。纪录片的放映,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一时间,铁道兵的名字再一次响彻祖国各地。
——策划出版大型军旅文化专著《国家记忆:感天动地铁道兵》
在筹拍《永远的铁道兵》文献片的同时,广发战友心中又涌出了另一个思路——利用文字的形式来记录当年的铁道兵人、记录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铁道兵事迹。他把想法和中国铁建的其他领导进行交换,得到他们的认同,且这一想法和《永远的铁道兵》制片人王世光的想法不谋而合。确定选题后,经广发战友提议,成立了编委会,他任总策划,孟凤朝、齐晓飞为总顾问。他亲自出面,对相关问题进行协调,要求中国铁建相关单位对写作者采访提供方便,协助作者完成采访任务。2017年8月,定名为《国家记忆:感天动地铁道兵》大部头史料著作出版。该书内容极为丰富,其信息容量大大超过了电视片《永远的铁道兵》。许多真实感人但却因为时间限制不能进入电视片的故事和人物都被收入到这部书籍里。这本厚厚的书,承载和见证了广发战友那一片沉甸甸的对铁道兵的深厚情感。
广发战友铁兵情怀的事例不胜枚举。原《铁道兵报》的编辑梅梓祥这样评价他:“赵总,是兵改工以后,一位对铁道兵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竭尽全力的领导。我在多个场合,都听到他自豪而动情地说‘铁道兵’。”他没有因为地位的变化而忘记当年并肩战斗过的战友,忘记曾经和自己有过交集的首长和战友。他多次抽空专程拜访全国各地的首长和战友们——他到昆明看望自己的老连长;到浙江看望当年的指导员;到南充看望过去的教导员和战友;到天津,他看望昔日的师长和副师长……“永远的铁道兵,永恒的铁兵魂”!这是目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铁道兵文化品牌——铁道兵战友网主页进入的标志性文字,它也恰好是对广发战友个体光彩深层原因的最集中的诠释!铁道兵的情感、铁道兵的情怀、铁道兵的情结,已经成为他生命进程中的一个特有的坐标!广发战友,是一个鲜活的、能够诠释铁道兵文化精神的突出形象代表。

(三)
经济学家佩鲁说过,文化价值起着关键的作用。赵广发事业上的成功和对铁道兵的情感与他的文化素养密不可分。他还是一位能诗能文、造诣颇深的书法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他的家乡甘肃靖远为陇上名邑,伏羲文化影响深远,他钟爱圣贤之书,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受力。数十年以来,他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他痴迷书法艺术,以二王为宗,旁及黄庭坚、颜真卿、怀素和现代的于右任,读书、读帖、临帖、创作、交流是他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出众的艺术禀赋、放羊娃、铁道兵、总裁的丰富人生阅历,和长期积淀的深厚的文化修养,使得他在书法领域的跋涉中形成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独特的文化领悟。他说:“我也在书法的学习与实践中、在书法的挥运之中、墨色的对比之间、线条的放逸疾涩之时,提升着自己的境界,更深层次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化育与培植,理解一支毛笔的重量与深度。”他有这样的比喻,书法艺术的高度犹如当代的高原铁路和高速铁路,海拔高、速度高,可在海拔5072米的高原上奔驰,也可以350公里的时速在陆地上“飞行”。对于这种艺术的高度,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学习、继承、发现、创新中体验,并把自己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承者,才能深入地理解艺术、理解书法。这成为他对生活、生命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特殊的领会,也是他本人特别秉持的一种书法艺术价值观。
广发战友把自己对书法艺术的感悟理解、价值观和长期积淀的深厚学养认知,以及豪放果敢、达观儒雅的鲜明个性特质,融进了自己潜心修炼和创作实践,长期不懈,具有了独立的书法人格化特征,从而使他的书法表现出他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书画界名家们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著名文化学者、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称赞他“笔墨语言很好”,并欣然题曰:“文采广发,广发翰光”;书画家李优良认为,赵广发的书法,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浑厚,善用中锋,颇有力透纸背之势;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评论家何西来认为:他的书法有种钢铁的凝重感,有孙过庭的余韵.......

他的书法作品,还作为礼品赠送给一些国外政要和名人,如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莫桑比克总统、解放阵线党总书记格布扎、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美国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先生、美国思科公司CEO钱伯斯等等,表现为一种国际交往的特定文化形式,承担了一定的国际文化交流的使命。
2018年9月2日至9月8日,在铁道兵组建七十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铁路文联、中国书协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清风劲节·纪念铁道兵组建70周年赵广发书画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与会领导嘉宾焦焕成、吴悦石、陆浩、蔡武、柳斌杰、刘晓江、刘振起、朱发忠、赵广发、徐里共同开启展览大幕。画展展出广发战友创作的书画作品200多幅,琳琅满目。画展中,他用墨竹这一富含人文内涵的题材作为铁道兵精神的象征,寄托了自己的感悟和礼赞。“英雄的铁道兵、辉煌的中铁建、忠诚的老战士”是对赵广发及其奋斗过的部队、企业的真实写照和高度概括。其巨幅作品《铁道兵赋》,更是直接献礼铁道兵、讴歌中国铁建的辉煌历史,抒发和印证了一个老铁道兵的赤胆忠诚。为丰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赵广发战友还将创作的巨幅书画作品捐赠于军博,填补了铁道兵在军事博物馆的空白。
他非常喜欢书写的一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几个字是出自《礼记》中的一个句子,我特别有感受。过去我们是铁道兵,现在虽然改变了体制,成为企业,但是我们行走四方,天南海北,安营扎寨,通衢大道是我们开,天堑变通途是我们干,这个内容就是对我们工作实践的写真”。现在,对广发战友而言,总裁已成过去,书法还在继续,传承和弘扬铁道兵文化精神正在路上。

作者刘政湖,1954年11月出生,湖南津市人,退休前为中共湖南常德市市委党校教授,科研处长。
1973年——1978年,入铁道兵10师50团宣传队服役。1979年,高考进入常德师专(今湖南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常德市党校系统工作,直至退休。期间,先后任教员、教研室主任、科研处长等职。2007年创建《铁道兵战友网》至今,为站长。
此文原载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
槛外人 202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