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生金育新机 联袂织就振兴梦
——南康区联合土特产合作社启航暨赣南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纪实
仲夏时节,赣南老区再度迎来发展里程碑。2025年7月,南康区联合土特产合作社即将扬帆启航。这座汇聚103家涉农企业、覆盖62个行政村的产业联合体,将以“地理标志产品+数字化运营”双轮驱动,打造全国首个“土特产全产业链价值倍增示范区”,为贯彻落实国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战略部署提供鲜活样本。
千年文脉酝新篇:
从“江右商帮”到“数字农合”的基因传承
在南康区土特产品鉴馆内,三件镇馆之宝揭示着产业变革的脉络:明代《南安府物产志》记载的“金边瑞香”培植古法、民国时期“南安板鸭”外销南洋的商贸契约,以及当今覆盖全区农业主体的区块链溯源大屏。这不仅是历史的对话,更是商业智慧的迭代。
合作社理事长黄冬生向记者展示《联合章程》:“我们创新‘三级联营’机制——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20%,龙头企业技术输出占35%,专业合作社运营管理占45%。这种股权结构既激活‘沉睡资产’,又保障小农户利益。”目前,首批入库的23款地理标志产品已完成标准化改造,其中横市茶油通过欧盟有机认证,预计年出口额突破3000万元。
数字赋能创价值:
构建“云端货架”与“田间车间”的闭环生态
走进合作社,电子大屏实时跳动数字:
• 生产端:安装5G智能传感器的3200亩脐橙园,实现糖度、果径分级精度达98.7%;
• 加工端:全自动化板鸭生产线将传统45天腌制周期压缩至18天,损耗率由12%降至3.2%;
• 销售端:“南康珍馐”小程序累计用户破百万,AI营养师功能使客单价提升76元。
“我们开发的‘土特产数字护照’,涵盖种质基因、文化故事等47项数据。”技术总监张总演示道:扫描包装二维码,消费者可观看非遗传承人制作烫皮的全息影像,还能通过VR设备“云参观”生态养殖基地。这套系统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2025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利益联结绘共富:
创新“四金农民”培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龙华乡共享车间,65岁的朱桂芳正操作智能分拣机处理金丝皇菊。“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产品提成金+股改分红金,去年全家增收4.8万元!”像她这样的“四金农民”,合作社已培养2300余人。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创反哺计划”:由95后海归陈雨桐团队打造的“古法新作”系列,将传统擂茶改良为冻干速溶包,入驻盒马鲜生3个月销售额破千万。合作社为此设立200万元创新基金,支持23个青年创业项目申报国家专利。
品牌矩阵拓疆域:
构筑“一核四翼”的全球营销网络
合作社战略规划显示,3年内将形成:
• 核心品牌:“赣南之芯”区域公共品牌(估值超50亿元)
• 专业品牌:
• 康养系列:“百岁坊”富硒农产品
• 文创系列:“客家谣”非遗手信
• 跨境系列:“丝路香”RCEP特供产品
• 定制系列:“南康1956”企事业单位福利专供
在国际合作方面,将与东南亚跨境电商Lazada共建“云上丝绸之路馆”,推动南康甜柚实现从“论斤卖”到“按个售”的价值飞跃。首批发往新加坡的5000箱精品脐橙,单果售价达28元人民币。
绿色理念续华章:
书写“两山理论”的产业转化答卷
合作社与南京林业大学联合研发的“竹立方”项目,将传统竹制品升级为纳米改性建材。在龙回镇示范基地,每吨毛竹加工附加值从800元跃升至1.2万元。生态效益同样显著:320座新型竹炭窑替代传统土窑,年减碳量相当于种植6.8万棵乔木。
“我们正申报全国首单‘土特产碳汇保险’。”理事长黄冬生透露,合作社建立的环境效益核算系统,可精确计量每亩茶园的固碳能力。这些数据未来可直接对接碳交易市场,预计每年为社员创收逾1000万元。
【发展蓝图】
2025-2028年战略目标
【表格】
维度 核心指标 当前值 目标值
产业规模 年总产值(亿元) 23.6 58
品牌价值 地理标志产品溢价率 45% 120%
惠农成效 带动农户年均增收(万元) 3.2 7.8
科技创新 数字化渗透率 68% 95%
生态效益 单位产值能耗下降率 22% 50%
在希望的田野上
当夕阳染红唐江古码头的青石板路,合作社的物流专列正鸣笛启程。车厢里装载的不仅是山珍佳酿,更承载着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黄冬生在运营筹备工作会议上所说:“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南康土特产合作社的实践将证明:只要深挖文化底蕴、激活数字潜能、筑牢利益纽带,传统农业定能蝶变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