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斯浑河的永恒
——🇨🇳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礼!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这振聋发聩的号召,穿越八十余载风雨,依然在历史长河中回响。当硝烟散尽,当江河安澜,那些曾在寒夜里举火、在绝境中逆行的身影,从未真正走远——乌斯浑河畔的八位姑娘,便是这万千星火中,最烈、最亮的一束!
世界诗歌联合总会
2025. 9. 3
一九三八年十月的风 裹着雪粒 往骨缝里攻
乌斯浑河的岸啊 结着薄冰 脆得像块碎铜镜
八道身影 把棉袍裹得更紧 枪在怀里 暖成跳动的星!
风把雪粒揉成针
扎 进单薄的衣襟
冷云的枪托 抵着冻土的硬
目光在姐妹脸上 钉成铁打的命令!
像未熄的火 亮成穿透雾的明!
“鬼子的马蹄 快踏碎转移的脚印!”
她抬手 指过结薄冰的河影……
“往这边走” 声音振着冰块铿锵劲!
“咱们得做块礁石 把浪头扛定!”
胡秀芝的枪攥出红印
应声如钉!
“军姐的话 是咱骨头里的筋!”
“是! 服从命令” 砸进冻土 溅起坚定的心!
子弹啃着树干 溅起雪星……
惊飞最后一群寒鸦 划碎寂静
她们把自己 抛成引敌的火星!
黄桂清的血 渗进袖口结成冰
可她却咬着牙 把步子迈得更紧!
最后一颗子弹 坠成流星
对岸的叫嚣 比冰面更冷
冷云捡起冻石 砸向枪身
“咱是中国人 !
膝盖从来不会软成泥尘!”
“我们是中国人” !
——影子在河面 是不肯倒的旗影!
安顺福的歌声 跑着调却够劲……
像,未熄的火 舔着七张嘴的共鸣!
王惠民的手 被安顺福攥紧
👩🏻十三岁的掌心 还留着妈妈的温……
木棍攥成枪的雏形
吼出不颤的童音!
八双手 织成的网
——网住民族的疼!
她们走进河的那一刻
冰面发出细碎的呻吟
像无数人 在低声啜泣
又像无数人 在齐声高吭!
风停了 雪停了
八双手 拧成麻花的硬
👩🏭把王惠民护在 最暖的中心
冷云的掌心 熨着妹妹的泪痕
“走”!走字出口 比河冰更劲!
河水漫过膝盖 咬着骨胫
寒意在血管里 织成冰的网纹
她们的影子 在浪里站成塔形
歌声沉进河底 却在史册里 长成常青!
这里的河水啊 年复一年
把这个故事 唱给每一粒尘埃听……
🌹唱给 每一个 抬起头的清晨!
八十载河风 吹不淡那抹红影
纪念碑上的名字 比星星更亮更清!
她们把“家国”二字 刻进民族的灵魂
让每个黎明 都记得
曾有一群姑娘
用生命 把“不屈”二字 写得笔笔千钧 掷地有声!
那簇火 曾烧得通红
比所有寒冬 更烈更明!
你看那纪念碑上的名字:冷云23岁,胡秀芝20岁,杨贵珍23岁,郭桂琴17岁,黄桂清20岁,王惠民13岁,李凤善20岁,安顺福23岁。这平均十九岁的年纪,本是该数着檐下的冰棱盼春天的岁景,却把骨头炼得比乌斯浑河的冰更硬。🍷冷云作为领队,把23岁的肩膀压成山,护着身后最小的妹妹,护着“不当亡国奴”的誓言,一步一步走进刺骨的江境!
八双手沉进江底
托举万丈晨曦
每缕晨光里 都藏着她们十九岁的暖情!
每步坦途下,都垫着她们用命铺就的基境!
这盛世草木,皆是告慰。
——英雄们啊
你们那未了的憧憬
正长成无边蓬勃的风景!
——姑娘们啊!
你们用十九岁的决绝 在冰河里凝下的晶
早已漫过岁月 铺成了山河间的晴!
那簇火啊 烧穿了严冬的冰
是穿雾的光 撕破了暗夜的冥!
你们的精神 是民族的魂!
——守定了家国的宁!
照亮了千秋的程
擎起了万代的旌!
我们 我们永远铭记您们
——永远 铭记 您们!
2025. 7. 10. 戌时
《 英名万古耀乾坤》
——评诗童辩证法的诗歌《乌斯浑河的永恒》
文/卞荔莎(美国)
江花博士的又一力作《乌斯浑河的永恒》,是一首情感真挚、气势磅礴且极具感染力的诗歌,它以深情的笔触、生动的意象和激昂的情感,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礼物,深刻地展现了八女投江这一英勇事迹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诗的开篇“一九三八年十月的风,裹着雪粒,往骨缝里攻”“乌斯浑河的岸啊,结着薄冰,脆得像块碎铜镜”,通过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寒风、雪粒、薄冰,营造出了战争时期艰难、肃杀的氛围,为八女的英勇抗争渲染出悲壮底色,也从侧面衬托出八女坚韧的意志。
“枪在怀里,暖成跳动的星”将枪比作跳动的星,形象地表现出战士们对武器的珍视以及武器在他们手中蕴含的力量与希望;“她们把自己,抛成引敌的火星”则把八女比作引敌的火星,生动展现了她们主动牺牲、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了她们以生命为代价吸引敌人,掩护部队转移的伟大壮举。
“咱是中国人 !膝盖从来不会软成泥尘!”“我们是中国人”等反复呼喊,把不屈的民族气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强烈地抒发了八女不屈的民族气节,这种掷地有声的表达,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强烈的共鸣。
《乌斯浑河的永恒》这首诗歌,语言富有张力,诗歌句式长短错落有致,韵律及节奏感十足;并且结构清晰完整:诗歌以时间和八女的行动为线索展开叙述,从面对恶劣环境、敌人逼近时的抉择,到与敌人战斗、弹尽粮绝,再到毅然走进乌斯浑河,脉络清晰,完整地展现了八女投江的全过程。结尾部分通过对八女精神的高度赞美,升华了主题,使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而富有层次。
江花博士撰写的这首《乌斯浑河的永恒》诗歌,不仅仅是对八女投江这一历史事件的回顾,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八女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传承下来,深刻地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与缅怀之情。诗中强调八女把“家国”二字刻进民族的灵魂,让“不屈”精神光照千秋,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传承和弘扬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
——卞荔莎(海霞)於罗得岛
2025.7.11

【诗人简介】 诗童.山之子(微名辩证法,笔名江花) 土家族,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刑法学博士。世界诗会十大躬耕诗人;【2.1世界口罩日】中国北京形象大使。
倡慈善仁爱,公益社会。习诗养性,只为正德。法道律谨,躬耕力行。初学诗词,力求进步。
甘当诗坛小儿童。
金牌主播简介
王家明 北京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老年之声》栏目访谈嘉宾和特约观察员,在多家媒体和网络平台担任主播。多次在北京市和全国朗诵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喜欢用声音诠释作品,传递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