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篇饱含深情的散文《我的第二故乡——民和》,是老兵郑叶桦同志用热血与柔情共同谱写的双拥赞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在青海民和县那段刻骨铭心的军旅岁月。文章不仅展现了军营生活的艰苦淬炼与战友间生死与共的“军旅情”,更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民和人民如高原阳光般炽热淳朴的深情厚谊——那份融于水果馕饼中的关怀,回荡在军民联谊中的笑语,凝结成超越血缘的“民和情”。这份情,是军人使命在乡土扎根的生动体现,是军民鱼水情的时代见证。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笔下的军人并非单向接受温暖,他们亦以实际行动回馈驻地,改造河滩、植树造林、助学助农,将青春汗水融入民和的山川大地,使这片“第二故乡”真正成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烙印。
此文情感真挚,细节动人,字里行间充盈着军人的铁血担当与赤子柔情,是对“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最朴实也最动人的诠释。国风社陕西分社,国风西北文学书画社编辑部隆重推荐作者作品,望广大读者细细品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历久弥深的家国情怀与乡土眷恋。
我的第二故乡——民和
(散文)
作者:郑叶桦
2025.7.8
当军号声在民和的山峦间回荡,当迷彩绿与这片土地的黄褐交织,我才真正懂得,有一种情谊,超越了时间与地域,将青春与热血、责任与温暖紧紧相连。在青海省民和县,我不仅经历了军旅生涯的淬炼,更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民和情”,它与军旅情相互交融,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初到民和,迎接我们的是干燥的空气和凛冽的风。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军营的生活充满了挑战。每天高强度的训练,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汗水浸湿了衣襟,疲惫席卷全身。然而,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战友们相互扶持、彼此鼓励,用坚韧和毅力诠释着军人的担当。我们一起在沙地上摸爬滚打,在烈日下站军姿,在深夜里紧急集合。每一次咬牙坚持,每一次携手共进,都让战友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这份军旅情,是同甘共苦的坚定,是生死与共的信任。
民和的百姓,用最质朴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记得那次野外拉练,我们途经一个村庄。村民们得知我们是在野营拉练后,纷纷从家中拿出水果、馕饼,热情地塞到我们手中。一位回族老奶奶拉着我的手,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道:“孩子们,辛苦了!”那一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训练的疲惫瞬间消散。还有春节期间,民和镁厂工会,组织年轻的姑娘们走进营区,当地的乡亲们也会来到军营,同我们开展军民共建联谊活动,和我们一起包饺子、唱民歌。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让远离家乡的我们,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民和人民的善良与热情,就像高原上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位军人的心,这份民和情,是血浓于水的牵挂,是亲如一家的真诚。
在民和的日子里,我们也积极融入这片土地,为当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参与驻地的环境整治,湟水河河滩改造,帮助清理街道、植树造林;走进学校,为孩子们讲述国防知识和外面的世界;在农忙时节,协助农民收割庄稼。看着民和在我们的努力下一点点变得更好,心中充满了自豪。而民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如今,离开民和已有许久,但那段军旅岁月和与民和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从未褪色。每当想起民和,眼前就会浮现出战友们坚毅的面庞,耳畔就会响起乡亲们爽朗的笑声。“军旅情”,是青春的勋章,是责任的坚守;“民和情”,是温暖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它们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动人的赞歌,永远在我心中回响,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忘初心。
七律·读郑叶桦《我的第二故乡——民和》有感
(平水韵)
作者:张富贵
2025.7.12
藏青春色染山梁,淬火生涯印寸肠。
雪岭驼铃萦壮志,土乡馕饼暖行囊。
映红肝胆湟河岸,暖透襟怀土族乡。
【注释】这首七律诗力求捕捉散文中军旅磨砺的豪迈、民和人民给予的温暖、军人建设驻地的奉献,以及最终军民深情熔铸成的第二故乡情结,赞颂了作者郑叶桦战友深沉的故土情怀与崇高的军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