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诱惑》:一场关乎青春期的感官漫游
——《诱惑》创作散记
□ 童 年 (安徽)
这首诗对于我而言,就像一部80年代的老电影或一帧老照片,我用粗糙的笔尖随意勾勒出16岁少年对成熟女性的隐秘窥探。我并不想去描写直白粗野的情欲,而是让意象在时光里发酵,让暧昧的情愫从文字缝隙中自然渗出。
嗅觉陷阱:“若有若无的栀子香”是全诗比较勾人的伏笔。栀子的甜腻与“单身女人”的身份形成微妙呼应,既像少女的天真,又藏着成熟的暗示,香气随发丝飘动,成为少年的我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嗅觉标记。
视觉符号:“吊带粉紫连衣裙”与“米白色诗集”的搭配,颇费心机——粉紫的柔媚被诗集的知性中和,裙摆划过古镇青石板的弧度,恰似女人“步履优雅”的隐喻,让受众自己去揣摩去臆淫;而“红色奔驰”如同一记重锤,我故意用刺眼的色彩旨在打破诗意氛围,暗示现实生活那些个区隔与无奈。
30岁的单身美女幼师与16岁的少年,身份又是邻居,两人的心理却隔着半个青春期的时差。诗中“她好像早就知道/我一直跟在她身后”贮藏着双重解读:或许是成熟女性对少年情愫的默许,抑或成年人对孩童目光的无视?这种模糊性让“诱惑”凸显复杂——少年的我自以为的“诱惑”,或许只是成人世界的日常剪影,却在“我”的瞳孔里折射出惊涛骇浪。
粉紫与米白:吊带裙的粉紫,你可以理解为那是一团暧昧的雾,而诗集封面的米白是清醒的存在,两种色彩在古镇巷口交织,像极了少年心中“情欲”与“敬畏”的撕扯。
红色奔驰:车辆的艳红是现实的锚点,它切断了少年的凝视,也象征着两个世界难以跨越的鸿沟——当女人坐进车内,长发与栀子香一并被关在车门里,少年的心事只能停在街角,成为夏日傍晚一道褪色且孤单的影子。
老实说,《诱惑》我做到了在语词上克制得近乎冷酷,全诗没有用一个“爱”或“想”字,却让少年的“痴痴地看着”,个中我省略了千言万语。这种留白让诗平添了几许亲近感和呼吸感:你可以读到青春期的萌动,也能窥见成人世界的疏离;可以解读为纯粹的审美崇拜,也可联想到隐秘的欲望。就像那缕“若有若无的栀子香”,诱惑的本质从来不是占有,而是求而不得的永恒悬置。
这首诗我最得意的就在于,它让每个受众都能在16岁的少年身上逮捕到自己——那些不敢说破的注视,不宜外宣的隐私,那些被某个人、某件衣服、某缕香气击中的瞬间,最终都成了青春里未解的谜题,裹藏在时光的缝隙里,偶尔散发着栀子般的微香。
█ 附 童年原创诗歌精品《诱惑》
✦ 诱 惑
□ 童 年(安徽)
那年我刚满16岁
阴茎头还没有完全露出
可我总喜欢看一个单身女人
她是幼师,也是我的邻居
她约30岁左右,柳眉杏眼
长发飘逸
发梢间总带着
若有若无的栀子香
感觉每一根发丝
都系着女人些许的心事
在一个夏日的傍晚
她身穿一件吊带粉紫连衣裙
手持一本米白色诗集
步履优雅地穿过古镇巷口
她好像早就知道
我一直跟在她身后
就这么
我痴痴地看着她
在街角上了一辆红色奔驰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