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峪村民俗文化节研讨会: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编者按:
从人均不足4000元到突破2.6万元的收入跃升,从单村闭塞到串联10村的“大里峪”版图,里峪村的振兴答卷上,“文旅融合”是破题之笔,而文化根脉则是落笔的底气。
此次民俗文化节研讨会,恰是这颗泰山西麓明珠的又一次深度发力。它不止于一场节庆的筹备,更以民俗为丝线,将10村的齐长城遗址、香椿古林、非遗技艺串成文化项链——从数字化记录民俗的创新构想,到“信用+文化”的机制探索;从跨村非遗巡游的策划,到“一村一特色”的协同布局,研讨会勾勒的,是“大里峪”从“产业联手”到“文化共鸣”的进阶路径。
里峪村的实践愈发清晰:乡村振兴的深层动能,藏在95%森林覆盖率的生态基底里,更藏在齐长城的城砖纹路中、香椿芽的芬芳里、村民共守的民俗记忆里。当文化从“风景”变为“风骨”,从“资源”化为“认同”,乡村的生命力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源泉。
里峪村民俗文化节研讨会: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张庆明
2025年7月12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坐拥7项“国字号”荣誉的里峪村,成功召开民俗文化节研讨会。会议在村内特色民宿会议室举行,汇聚了筹委会成员、专家学者、村民代表等多方力量。此次研讨会既是对里峪村齐长城遗址、黄巢寨等历史文脉的深度挖掘,更是其以“文旅融合”破局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这个曾因交通闭塞沉寂百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的鲁中山村,如今正以民俗文化为新支点,为“大里峪”区域人均收入突破2.6万元的共富之路再添新动能。
一、会议背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里峪村地处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西北部山区,北邻长清、西接肥城,三面环山的地理格局孕育了95%的森林覆盖率与19万个/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含量,堪称“天然氧吧”。这里不仅有仰天神龟石、国画崖、泰山老奶奶石等10余处自然景观,更珍藏着绵延数十里的齐长城遗址、唐末黄巢寨等历史遗迹,现存的无字碑、旗杆窝、点将台等实物,勾勒出千年文脉的清晰轨迹。
作为“大里峪”发展格局的核心村,里峪村自2015年起牵头整合九女峰旅游度假区10村资源,构建“一环、一带、七大板块”文旅蓝图。此次研讨会正是在此基础上,以民俗文化为纽带,推动区域资源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升级——通过激活香椿种植习俗、齐长城传说等文化元素,让环山绿道串联的不仅是四季风光,更是10村共享的文化记忆;让滨水休闲带承载的不仅是山水诗意,更是可体验、可传承的民俗生活。
二、会议议程安排:多维度探讨与部署
(一)实地考察(8:30-10:00)
考察路线深度嵌入“大里峪”资源网络:
聚仙台作为文化节主会场,结合“仙人汇聚”传说规划开幕式舞台,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将与2200米环山绿道衔接,设计成“民俗展演区—观景台—游客服务中心”的闭环动线,沿途嵌入百年板栗树祈福点;
福寿谷依托“长寿村”品牌,规划康养步道与中医理疗体验区,同步展示100余棵古板栗树的生态价值与文化寓意;
里峪村史展馆通过齐长城城砖、黄巢寨兵器仿制品等实物,系统呈现10村共同的历史渊源,特别设置“民俗资源地图”板块,标注各村特色非遗项目,为跨村联动提供依据。
(二)专题论坛(10:10-12:30)
研讨会由山东六三三研学旅行集团创办人李船五主持。专题论坛以“民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为核心议题,张庆明先生、刘金宝博士、訾宪朋、李宗保、宁方霞总经理、侯清川馆长等嘉宾展开多维探讨。
各位嘉宾在里峪村民俗文化节研讨会上的发言各有侧重,共同为文化节筹备与乡村振兴注入思路:
张庆明先生对文化节表达了大力支持与热切期待,他着重强调,文化节在推动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更直言这必将成为里峪村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刘金宝博士通过分享浚县碧霞宫暖寿节、淄博岜山庙会、河北土山诚会的经验,建议泰安里峪村民俗文化节可从文化挖掘、活动设计、群众参与、品牌打造四个维度,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利用数字化手段记录民俗活动、建立文化数据库,以创新方式推动传承与发展。
村文旅产业负责人訾宪朋结合里峪村民宿集群现状,提出“民俗主题+文化体验”联动模式,助力提升民宿竞争力与文化传承。
李宗保会长指出筹备需关注历史文化挖掘、活动形式及村民参与度,同时重视对外交流合作以提升影响力。
宁方霞总经理强调要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建立有效的村民参与激励机制。
侯清川馆长借鉴泰山文化节经验,建议设计“集体旅游”“非遗巡游”“寿桃制作体验”等特色活动,增强吸引力。
郭敏、翟岱兵、陈丽分别围绕泰山奶奶的传说及其现实意义发表了见解。泰山学院阴为博士提出,里峪村民俗文化节可走“民俗+山岳信仰+康养”的融合路径,注重讲好民间传承故事;书法硕士李元熙则谈到“弘德润生,继承泰山主体文脉”,建议整合书法相关点位,甚至让路牌等载体都融入人文意涵,留下心灵的印记。
朱传东从里峪村福寿谷“长寿村”的特色角度提出了相关意见,最后由泰安市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里峪村民俗文化节”发起人赵成东先生作总结讲话。
赵成东先生强调,此次研讨会汇聚各方智慧,为里峪村民俗文化节明确了方向。“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大里峪”以民俗为纽带串联十村,既要深挖齐长城、泰山奶奶传说等文化根脉,筑牢这份信仰的根基,更要将其拓展为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平台——让“风调雨顺”的共同祈愿,通过香椿种植体验、长寿康养互动等,成为两岸同胞共通的情感联结;让“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借由十村协同的民俗展演、文化展示,凝聚起跨越海峡的共识合力。要通过这场兼具本土特色与两岸视野的文化盛会,让生态之美、民俗之韵滋养乡村,既让游客感受山水间的祥和,更让百姓在共富路上收获安稳,真正以文化共鸣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安”的新画卷。
讨论环节围绕“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村民参与文化节的激励机制”“10村利益分配机制”等议题展开,充分汇聚各方智慧。与会者建议村民可通过非遗展演、民宿接待、农产品销售、电商直播等多渠道增收。
(三)工作部署(12:30-13:00)
会上马志纲宣布文化节定于2026年农历三月十五举办,核心活动凸显“大里峪”联动特色:
“云端祈福”开幕式将通过直播连线10村分会场,同步启动齐长城遗址徒步活动;
非遗市集设10个村特色展位,鲁商大集将派驻团队提供销售指导,益农信息合作社现场演示电商直播技巧;
分工方案细化至“10村协同清单”,如道朗镇负责跨村交通调度,鲁商集团支持亲子游乐区建设,山东农大提供香椿种植技术展示等。
时间节点明确:2025年9月完成10村合作协议签订,12月启动“民俗传承人培训计划”,2026年3月结合写生基地资源开展全流程演练,确保32家农家乐、14套民宿的接待标准统一。
三、民俗文化:乡村的灵魂与发展的基石
民俗文化是“大里峪”模式的核心竞争力。里峪村2000亩香椿林中,30余棵百年古树承载着“清明采摘”的传统仪式,黄巢寨传说衍生出“点将台祭祀”习俗,这些文化元素经系统梳理,形成三大产品体系:
体验类:香椿采摘节、齐长城烽燧传递仪式、寿桃制作工坊,游客可参与并获得“民俗体验证书”;
观赏类:非遗巡游(含10村舞龙、剪纸、戏曲等)、古板栗树灯光秀,每晚在民宿集中区上演;
衍生类:香椿酱礼盒(附民俗故事手册)、齐长城文创摆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年预计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增长30%。
这些活动不仅让村民在传承中获得尊严,更让“泰山人家·春天里峪”品牌有了文化内核——游客住进民宿,体验的是10村共有的生活方式;品尝农家乐美食,品味的是鲁中乡村的集体记忆。
四、研讨会意义: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此次研讨会的价值,在于将“大里峪”模式从“产业整合”推向“文化共鸣”:
确立“10村文化共同体”理念,通过统一的文化节品牌,解决各村资源分散、同质化竞争问题;
创新“信用+文化”机制,将村民参与非遗传承的表现纳入“信游九女峰”积分体系,可兑换物资或服务优惠,强化内生动力;
形成“党建引领—文化赋能—产业联动”的闭环路径,党员带头参与民俗保护,10村党支部联合成立“文化振兴联盟”,定期开展民俗资源普查。
这种探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范式:当10村村民在文化节上共跳一支舞、共祭一座城,区域协同就从经济利益联结升华为文化认同,乡村振兴便有了更深沉的力量。
五、后续工作展望
当前筹备工作已形成“1+10+N”推进体系(1个核心组委会、10村工作小组、N个合作单位):
方案修订组联合山东农大团队,将香椿种植技术融入“农事体验课”,设计“文化+科技”互动项目;
综合协调组与鲁商集团敲定亲子区建设方案,同步对接10村闲置房屋改造计划,提升接待能力;
宣传推广组启动“民俗代言人”计划,培训村民拍摄短视频,通过电商平台预售文化节体验套餐;
文化传承组拟收集10村非遗项目23项,计划编纂《大里峪民俗图谱》,作为文化节手册核心内容。
随着各项工作落地,民俗文化节将成为“大里峪”旅游圈的新增长极,推动区域人均收入向3万元目标迈进,让泰山西麓的群山之间,真正绽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画卷。
里峪村文化节研讨会吟怀
里峪深藏泰岳光,千年文脉韵悠长。
十村携手谋新局,群贤聚智绘华章。
云端祈福承古意,非遗巡游溢芬芳。
文旅融合春潮涌,共富路上再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