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台岳滋村寻凉记
宋文东
这个周初,我在策划“每周一爬”目的地的时候,有意地把山林较多、有水库或者河流的景区作为了首选,目的当然是为了避暑。但药乡森林、千条沟、九如山等地,因为我们刚刚去过,所以就不在这次的考虑范围之内了。佛峪也不去,我想等再下几场大雨之后去看瀑布。这样一来,除去以上这些我知道的济南地区比较著名的凉爽景区以外,可供我们选择的景区就不多了。正在犯愁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年冬天,我们到零下16°的七星台爬山的情景,那里的气温能比市区低三四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然那里的冬天那么冷,夏天大概也不会热得太离谱吧?我心里道。就去七星台!我有了主意。也算巧了,我刚作出决定,驴友豌豆花给我的微信就到了。她说,我们就去七星台吧,那里肯定比较凉快。这与我不谋而合。
7月5日8点半,我们的车队顺利地爬上了七星台的武圣门外。众驴友沿着一条废弃的石阶路下山去岳滋村。岳滋村所在的山峪是七星台风景区的一条主峪,我们爬东山岭曾经多次路过这个村庄,却对村庄附近的其他几条岔峪知之甚少。我们打算这次探访一条岔峪,直接爬蟠桃峰,这样可以少走几公里的山路,也蹚一条新路。石阶像一条巨蟒似的蜿蜒于山林之中,起起伏伏的直至半山腰便打住了。往下的土路皆隐于灌木丛林里,路径尚清晰,只是平时走的人不多罢了。小路上铺满了厚厚的松针树叶,踩上去悄无声息,像走地毯似的。这也是驴友们爬山最喜欢走的路。山林里也不知道从哪里拂来一阵一阵的清风,舒爽可人,我倒是一点也不觉得意外。下到山底的梯田,忽见山泉水在小路上淙淙地流淌,可知近日这里下的雨不少。这也算是一个惊喜吧。

在路边的一棵老栗子树下,大家休息一会儿,分享了好梦带的冰镇啤酒、豌豆花带的自磨咖啡,然后继续前行。记得去年夏天来,因为干旱,这梯田里的玉米多半叶子都焦黄了,很是可怜。今年的玉米长势不错,墨绿油亮,甚为喜人。梯田堰坝墙下的小水潭里都贮满了泉水,有的从潭边哗哗地溢出潭外,有的沿着田边叮叮咚咚地往下游流淌。
我们快要走出山峪的时候,迎面遇见一对村民夫妇冒着酷暑背着喷雾器进山。我问男村民给什么庄稼打药。他说给玉米打除草剂。我本来不想管闲事,但又管不住嘴,还是把想说的话说了:有专家研究,除草剂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现在人们得的许多恶性疾病也跟它有关,许多地方已经禁止使用除草剂了,你们怎么还在用呢?村民一脸无奈地说,不用它咋办?我也不知道咋办。但我知道老一辈的农民都是徒手为庄稼薅草、用工具锄草的,当然那个年代也没有除草剂。我就想,这个发明除草剂的科学家究竟是个善人,还是个恶魔呢?
我们沿着水泥路进村。村子四面青山,位于一条大致南北向的山峪里。山峪中部顺着马路为一条石砌的大水沟,沟里潺潺流淌着清澈的溪流,翻涌着雪白的浪花,人走在大沟边上也能明显地感觉到几分清凉。路边的隙地栽种了许多的蜀葵、地瓜花等花卉,鲜红的花朵开得灿烂明媚,令人赏心悦目。有的村民利用家门口的隙地,种植了黄瓜、茄子等蔬菜,长得也很健壮。水沟上架设了多座小桥,桥下流淌着清溪,溪畔村舍俨然,整洁利落,宛如世外桃源。忽见一家房顶的烟囱里正冒着乳白色的炊烟,我看看时间还不到10点,不知道这是村民在做早饭,还是午餐呢?这些年,我们“每周一爬”,到过南山许多的村庄,每当见到炊烟在农家房顶上袅袅升起,我就感到特别亲切,也很怀念。倘那次没见到,便会怅然若失。

进村不远,见水沟边矗立着一块村名碑,上面刻了“岳滋村”三个大字。书亭开玩笑说,这“岳滋”俩字不好记,干脆就叫“月子”村算了,也好记得多。大家都呵呵地笑了。原来我们驴友进村时,鸡鸣狗吠声总是少不了的,烟火味十足,今儿却除了水沟里的哗哗流水声之外,别的什么声音也没有,到处静悄悄的,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市里的蝉声早已响成一片,但这里也好像没有一声蝉鸣,甚至鸟叫也稀罕,真是怪哉。在一处小瀑布下面的水潭里,倒是见到几只鸭子在欢快地游泳、捕鱼,却都像哑巴似的。这个岳滋村还真的有点神秘呢。

可惜水沟边的树不多,使得水泥路基本上都裸露在太阳的下面,虽然阳光也够火辣,但是却跟城区的闷热明显地有所不同。终于见到一棵生长在水沟边的大核桃树,大家聚在树下休息,也喘口气。辰桑情绪似乎有点低落,他说,咱们是不是再少走点?我明白他的意思,说,可以,只要大家都同意。蓝蓝的天说,牛哥咋走我们就咋走。好梦说,看样子海蓝梦也不大在状态,好像走不动了,咱们就抄近路吧,也照顾照顾她。我见海蓝梦的老公斯瓦兹兰拿个矿泉水瓶子一趟一趟地去村民家寻找凉水给她洗毛巾降温,可见夫妻之情笃。道长大哥也拿出一瓶藿香正气水给海蓝梦喝了,以避免其中暑。
我们决定改变爬蟠桃峰的计划抄近路返回武圣门。在一户村舍门口,我见一位村民坐在门洞里纳凉,便向他询问去武圣门的近路。但村民说话却吐字不清,我听不明白,也不好意思再问,便谢了他准备另问别人。走不远,我觉得周围环境比较面熟,像是以前来过似的,但又不敢肯定。正在犹豫是继续前行还是右拐弯时,恰好有位男村民从北面山峪里开出来一辆电动三轮车。好梦向他问路。那人详细地告诉我们说,沿着水泥路往山峪里面一直走,到尽头那里有棵老山楂树,附近有条上山的小路,是去武圣门最近的路。我们谢了村民,进入山峪。
路东边是山坡,山林密不透风,一眼望不到山顶。西边是一块块的梯田,梯田里多是种的玉米和谷子,都绿油油的长势颇旺。水泥路上还湿漉漉地淌着山泉水,不过水流不大。在每一座堰坝墙上都有山泉不停地穿过墙体往外流淌着,不过有的水流大点,有的水流小点,皆清澈碧透,汩汩有声。我用手掬一捧山泉水,凉浸浸的,如通电一般传遍全身;洗把脸,顿觉清爽满面,浑身通泰,惬意无比。忽然想起岳滋村还有个百泉山庄的别名,这在村名碑上也有记载,据说这个小山村里里外外有名无名的山泉很不少,今日也算眼见为实了。

在一处堰坝的栗子树荫下,大家休息了一大会儿,分享各自带的水果、零食。我把背的一个小西瓜也拿出来给大家分享。辰桑切开瓜,先是放在身边的山泉水里浸泡了一会儿,然后才分给大家。我是昨天晚上把西瓜放在冰箱里冷藏的,今天早上拿出来时还是冰凉的,但我没有找到锡箔纸,便用报纸包了几层试图保温,现在拿出来已经没有一点凉意了。在山泉水里浸泡了几分钟的西瓜,吃起来不凉不热,倒是正好。大家一边享用着西瓜,一边闲聊,那夏风带着山野田园果木禾苗的清香一阵一阵地袭来,沁人心脾,舒服极了。么么说,这山峪里太凉爽怡人了,如果带个吊床就好了。我说,咱们就在这里多休息一会儿,也免费多吸吸氧,洗洗肺,比在家里吹空调能强100倍!众驴友皆有同感。我们休息了将近半个小时,大家徒步时出的一身汗水也在不觉间都消了。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峪竟然是处避暑胜地,完全出乎意外,谁能想到呢?!

不觉就到11点了,我说,山上的情况咱们也不了解,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路,咱们该走啦。
水泥路继续往山峪尽头延伸。走不远,只见一棵老栗子树就像一位耄耋老人一般佝偻着身子站在路边,像迎接我们的到来似的。估计树龄得有几百年了吧?我有个习惯,只要在山上见到古树,都要看看有没有挂古树保护名牌。我绕着树干转了一圈儿,也没有发现保护牌,心里道,也许这棵老树还不达标吧?如果是一棵漏网之“鱼”,也有可能。好梦、豌豆花、么么、海蓝梦几位女驴友先后爬上树干的巨杈处寻开心。虽说树杈离地面不高,但我还是提醒她们注意安全,毕竟都不年轻了。书亭说,看这棵老树上又开了四朵大妈花。逗得驴友们都笑了。

我们离开古树,又走了大约五六十米远才到了水泥路的尽头,果然有一条小路往山上迤逦而去,却并没有见到什么老山楂树,估计那位村民可能把我们刚才见的这棵老栗子树错记成山楂树了吧?也可能是他一时口误,把栗子树说成山楂树了。但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的一颗善心,我们还是很感激的。试想,如果没有当地人指路,凭着我们自己瞎撞,天气又这么炎热,谁知道要走多少弯路,受多少罪呢!不得不说我们今儿的运气实在是好,不仅遇到了当地人,而且还是个好人,甚值得庆幸。现在到乡下见个当地人都比较难了,即使见了,也多是一些老弱病残,或者妇女儿童,许多村庄平时都是空荡荡的,因为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我一直认为多数的乡下人都是淳朴善良的,这从我们经常问路时都能得到他们的善意帮助就是证明。
我们沿着小路曲曲折折地上山。可以看得出来,多处路段都是借着山水沟形成的小路,与许多山上的小路都与山水沟合二为一没有什么两样。小路似乎平时走的人也不多,却并不难走,也没有茂密的灌木丛。山坡上的树木以成年的栗子树为主,规模很不少,应该是当地老百姓种植的经济林木吧。到半山腰,我们在树荫里等待海蓝梦,她又落在最后了。待海蓝梦爬上来,稍稍歇息,大家才一起往山顶的公路继续攀登。
大约10几分钟后,我们就站在了通往武圣门的公路上了。透过树隙,可见正北面大约1华里之外的地方就是那座气派典雅的仿古建筑——武圣门,也是七星台风景区的正门。传说当年《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曾在此操练兵士,演绎兵法,也不知真假。远眺东南方向飞架山谷南北的鹊桥,以及东北方向挺拔傲立的二郎山,一处是人造奇观,一处是自然诡怪,二者南北呼应,皆令人赞叹不已。

这时已经晌午了,众驴友拍了个合影,然后往武圣门走去。

(本文图片为同行驴友拍摄,在此致谢!)
2025年7月11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