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药量不足充气儿补
箴言 / 文
我买了一条药膏,名曰"毒癣王",冠着"姚本人"三个大字。心想,能冠名者必非凡品,便欣然拍下。谁知用了不到一半,挤出来的竟不是药,而是空气。起初还疑心是自己眼花,再挤,仍是空气;又挤,还是空气。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药膏里,一半是药,一半是气儿。
药量不足,气儿来补。这倒是个新鲜法子。制药商们大约是得了"气功"真传,以为空气也能治病。横竖病人看不见管子里头,挤得出便是药,挤不出便是用完。至于那药量,自然由他们说了算。我想,这"毒癣王"若真能"王"起来,大约也是"空气王"罢。
这"半管空气半管药"的勾当,其实算不得稀奇。如今的世道,何处不是"半真半假"?食品里有添加剂,号称"纯天然";保健品吹得天花乱坠,实则"吃不死人"便是万幸;就连救命的药品,也敢在分量上做手脚。百姓们花了全价,买了半货,还要感恩戴德,以为得了便宜。这倒让我想起古时候的卖油翁,唯恐油不够量,总要"添头";而今的制药商,唯恐药太多,总要"减料"。古今相较,真叫人啼笑皆非。
有视频主播说:"当医疗医药被资本控制,这个国家就危险了。"这话说得极是。资本逐利,本也寻常;但若连医药这等性命攸关之物也要榨出最后一文钱来,便是丧了天良。古人云:"医者仁心。"而今的制药商,仁心不知何在,倒是把"商人重利轻德"演绎得淋漓尽致。一管药膏,半管是气儿,这哪里是在制药,分明是在制"气"——制老百姓的怒气!
更可叹的是,这等事竟无人过问。药监部门何在?质量标准何存?造假者横行无忌,监管者装聋作哑。百姓投诉无门,只得自认倒霉。久而久之,人们便也习惯了这种"半真半假"的世界,仿佛生来就该如此。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那些"麻木的看客",只不过今日的看客,连自己的切身利益也麻木了。
医药造假,不同于其他。食品造假,吃坏了肚子;建材造假,住不安稳;医药造假,却要人命。那些在药量上做手脚的商人,何尝不是在拿人的生命和身体开玩笑?他们自以为聪明,省了成本,赚了暴利;却不知这是在掘自己的坟墓——当百姓对医药失去信任,谁还敢买药?当病患因药效不足而延误治疗,谁又来担这杀人之罪?
说来可笑,我们一面高喊"健康中国",一面放任"空气药膏"横行;一面强调"诚信社会",一面默许"半管空气儿半管药的现象"存在。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生存状态,恰是当下社会的真实写照。人人都知道假药害人,却人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人人都痛恨造假,却人人都对造假无可奈何。
那位发明"半管空气半管药"的天才,或许还在沾沾自喜,以为找到了生财之道。殊不知,这种小聪明正在摧毁整个行业的根基。当百姓不再信任药品,医生不再相信药效,医院不敢采购国产药时,这些"聪明人"又去骗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毒癣王"治不了我的癣,倒让我看清了一件事:在这个连医药都敢造假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慢性中毒"的患者。中的不是药毒,而是诚信缺失之毒;治不好的不是身病,而是道德沦丧之病。
药管里的空气可以挤掉,社会风气中的"空气"又该如何挤出?这问题,恐怕比治癣难度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