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的妙曲》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小鸟的啁啾
风儿你可听见
不然你怎么也“嗖嗖”在嘶溜
一下将悦耳之声
惊吓的从翅尖滑落
如同小溪遭到了洪水
涓涓细流的悠柔声
一下变成狂暴巨浪
林间浅吟低唱的虫鸣
被一对对脚步的游荡
踏碎了自鸣得意的合唱
惊恐下,原本的一阵寂静
只听那双脚步声在刺穿密林
惊忧了月色谱写的小夜曲
2025.7.
评析:
## 《嘈杂的妙曲》:自然交响中的人类不谐和音
张海峰的《嘈杂的妙曲》以精巧的意象编排和声音书写,构建了一个由自然声响组成的交响世界,却在其中插入了人类活动的刺耳音符。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并非单纯歌颂自然之美,而是通过"嘈杂"与"妙曲"的矛盾修辞,揭示了现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层困境。
诗歌在声音意象的构建上显示出细腻的层次感。诗人选取了小鸟啁啾、风声嗖嗖、小溪涓涓、虫鸣浅唱等自然声音,这些意象在传统诗歌中往往被赋予和谐优美的特质。然而张海峰的处理方式颇具新意:他让这些声音处于动态的破坏过程中。"惊吓的从翅尖滑落"、"变成狂暴巨浪"、"踏碎了自鸣得意的合唱"等表述,将声音物化为可被触碰、打碎的实体,创造出通感式的艺术效果。特别是"从翅尖滑落"这一意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使无形的声响获得了精致的造型感。
诗歌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戏剧性转折。前三节构成一个渐强的破坏过程:从风惊鸟鸣,到洪水改溪声,再到脚步碎虫唱,干扰程度逐步升级。这种结构安排使得人类入侵自然的主题得到有力强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对对脚步"的复数形式,暗示这不是偶然的个体行为,而是群体性的人类侵扰。当"月色谱写的小夜曲"这一极富诗意的自然创作被"刺穿"时,诗歌达到了情感张力的顶点。
在修辞运用上,诗人巧妙地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惊恐下,原本的一阵寂静"将"寂静"表现为可以被打断的实体存在;"月色谱写的小夜曲"赋予月光以作曲家的创造力。这些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维度。而标题"嘈杂的妙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矛盾修辞,暗示表面嘈杂中可能蕴含的深层和谐,或者反过来,表面的和谐下掩藏的本质嘈杂。
诗歌的深层寓意在于揭示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秩序的破坏。所有自然声响原本构成精妙的交响,而人类的介入(以风声和脚步为代表)打破了这种和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的人类影响具有双重性:风声作为自然力量已经开始模仿("嗖嗖在嘶溜")并干扰鸟鸣,而人类的脚步则更加粗暴直接。这种安排或许暗示,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已经使某些自然元素发生了异化。
从生态批评视角看,这首诗体现了深刻的生态意识。诗人将自然声响拟人化为"自鸣得意"的艺术家,赋予其主体性和内在价值,而人类则成为破坏性的他者。这种角色反转挑战了传统文学中人类作为观察者和欣赏者的优越地位,呈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自然观。
在诗歌技艺上,张海峰展现出对声音节奏的出色把控。诗句长短错落,模拟了自然声响的起伏变化。"惊吓的从翅尖滑落"这样的跨行处理,创造了视觉与节奏上的悬停感,增强了"滑落"的动作效果。词语选择上也注重音效,"啁啾"、"嗖嗖"、"嘶溜"等拟声词的使用增强了文本的声音质感。
《嘈杂的妙曲》的现代性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自然赞美诗模式,呈现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破坏性。与古典田园诗相比,这首诗不再将自然视为永恒不变的审美对象,而是展现为一个易受侵扰的动态平衡系统。这种生态意识使诗歌获得了当代意义。
诗歌的不足之处在于结尾处略显直白,"惊忧了月色谱写的小夜曲"虽然意象优美,但点题过于明显,削弱了前面积累的含蓄力量。
总体而言,《嘈杂的妙曲》通过精巧的声音意象编排和富有张力的结构设计,成功构建了一个被人类活动侵扰的自然声景。诗歌在传统自然诗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生态意识,以细腻的感官描写和深刻的生态思考,完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性反思。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对我们这个时代生态困境的敏锐把握和诗意表达。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