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郭新建书法
朱海燕
在铁道兵不少战友群中常读到郭新建先生的书法,便觉得有些话要说。我不认识新建先生,仅读了他的字,字如其人,读字就是与新建先生的交流。不知他是省书协还是中书法会员,也许什么会员都不是。是不是无关紧要,因为他搞书法,暂且称他为“书法家”。

郭新建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文字本身不过是由笔划、组成组成的符号。我国历代的书法家却能以汉字为材料,通过丰富多彩的想象与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形象,创造出一种高度民族化的造型艺术来。郭新建应该算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个。
书法为古人所创造。每个字里都充满着古人至今人对文化创造的自觉而顽强的追求。不追求不行,因为书法是高度个性化的艺术,“笔为心画”,人人都有独特的风格,因此在显示个人的创造追求方面具有极大的鲜明度。新建写楷书,主要学欧阳询。欧阳询楷书好是好,但深入进去很难,进去之后出来更难。不出来,像欧阳询一样好不好呢?说好也好,因为功夫下到家了;说不好也不好,太像欧阳询,在文化创造方面,就没有了高度自觉的个性化追求。所以,今日书家,无论你学那一位古人,都必须不像那位古人,要有自己的姿彩,有自己的风致。你我他都这样做,对艺术创造与艺术个性的自觉追求方能蔚成风气并且日益加深。南宋以降,因科举之故,曾出现过千人一面、整齐如复印的“馆阁书法”,但这种毫无创造的书法,在封建时代也遭到所有书法家的批判。说明在祖国文化的发展中,确有去芜存精的内在机能。尽管由于种种原因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其精华部分却也日积月累,使传统书法艺术在整体上变得博大精深。
楷书艺术在中华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很有代表性。楷书又称正书、真书,是由“八分楷法”一语而来。古代章程文稿要用楷书,所以又称章程书。章程二字的合音,是正字(平声),后世把章程书读快了,就变成正书,又变成真书。
楷书鼎盛期在隋唐。隋唐楷书承前期的勃兴之势,将楷书艺术的发展推至极致,书家辈出,风格多样,蔚为大观,以“唐楷”称之。各种书风融合顺势而出,其文化品位、艺术起点之高,非同凡响。其书家更是如群龙戏海,或承二王,或涉北碑,或参隶篆,各显其能。如清人钱泳所言,唐代书家“即如经生书中,有近虞、褚者,有近颜、徐者,观其用笔用墨,迥非宋人所能跂及,亦时代使然耳。”

郭新建先生的书法就是从唐楷入。他说:我反复临摹古人的字帖,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多宝塔》《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金刚经刻石》,褚遂良的小楷《千字文》等等。认真读帖,反复练习,有时为写好一个字,要写百遍,甚至上千遍。像作文章一样,力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欧阳询书法对新建影响最大,他下功夫也最深。殴阳询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一位以楷书名世的书法大家,书法各体俱精,而以楷书为最工。其笔力险劲,体势凛肃,意志精密俊逸,而又法度森严。学欧书,既难学,又吃功夫,很多人不愿写。楷书无欺,而欧书更无欺,书写过程中,一个犹豫,一个迟纯,字立显破绽,它是藏不住假的。内行人的眼睛,看楷书就像B超检查人的肺部一样,哪怕有一点小问题,都能够洞察秋毫。但新建还是知难而进了。他的书法气势不凡,体现出初唐蓬勃高古的气象,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上,至少可以这样说:“新建学欧阳询学得有些像模像样了,“力”与“势”的美学要求,在他的书法中都达到一定的体现。
这样说来,郭新建是不是成熟的书法家呢?不是!他还走在前进的路上。但是尽管如此,他的书法仍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在笔画特征上,他的点画态势多变。宝盖头的顶点几乎都作短竖,“官”、“容”、“良”的顶点这样的处理很亮眼地表现出一种特征来,使字张扬出一种精神。三点水旁意趣横生,第一点作短撇,可见汉隶笔意,第二点作上纯下锐的直撇,第三点承第二点之势略挑,如“清”、“流”等,皆出以匠心而不显雕琢。
在横画中,有魏碑笔意,但不像魏碑那样有过方的圭角。有长横的字,其横都特加强调,几乎左伸右展到了法度所容许的极限,如“上”、“者”等,这种平正而稍具右抬势的长横,使字形端稳,有不可侵夺之气。问题在长横的行笔过程中,它不是一硬到底的,运笔中藏有弹性,外行人很难看出。
在撇画中,短撇不论斜撇还是平撇,起笔均先作一横画,随即向左带起锋颖,头如斧劈,尾如刀削,如“和”、“化”、“利”等。其长撇一种是先取竖行势,至中部甚至尾部才向左撇出,如“大”、“夫”;一种是从头至尾的斜行,如“九”、“者”等,颀长沉实,似壮士立马横刀,呈现峭峻之气。
捺画,是各体书法中变化较多的笔画,书家特色往往在捺画中尽显风流。郭新建的捺画饱含着欧书的定势。是短捺均为长点状,长捺均为浆状,而且凡有长捺的字,该画必为传神醒目之重笔,既持重又舒逸。
再说新建的结构特征。如果说书法美的“力”多由笔画出,则书法美的“势”多由结构出。故历代书论皆既重笔力,也重体势。新建的书法结体,有如下特点:
方正偏长,稳健峻拔。中国汉字的字形十之有七是略为狭长的。自然形态本来就是上下结构的长形字常有意页放长,如“青”、“甫”,将上端的竖画极力向上伸展,而“年”、“帝”,又将下而的竖极力向下延长。使整个字形的中部呈束腰状,给人以挺拔的感觉。
其次,紧缩中宫,放其主笔。从结构的角度看,放其主笔,与全字的中宫部位比较,该画可以说超过了自然形态中的正常比例,谓之险笔,但因险笔亮相,这一笔才显得神采奕奕,有金戈铁马之势,虎踞龙翔之姿。古人说,凡险笔必力破余地,而又通体严重,安顿照应,不偏不支,故其险也劲而稳。大书法家们很注意“破余地”这三字,他们认为这个地方恰恰是自我创造的一块高地,创造出我不同你,你不同于他的地方。
其三,变体存形,疏密有致。汉字笔画有简有繁,致使一些字难于结体,过繁过简都不易安顿笔画。这一矛盾,新建在他的作品中处置得非常妥贴。如“介”、“累”等字,“介”字的四笔交于一点,底下两笔与上面的捺画从一起起笔,安放在紧接首撇的中部,整个字中宫紧凑,而居中线的竖钩与放长的捺画又恰与左向的两撇平衡,整个体势有蹙有展,有疏有密。观新建这些结构特征,皆与欧书有关。如《九成宫》里的“秘”、“校”、“鹿”皆是如此。书论云:“正者令偏偏使正”,疏为风神,密为老气”。新建的字体存形基本是根据这一美学原则来处理的。
欧书“结体三十六法”,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最系统的结体理论。新建把握得恰当到位,如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挖、相让、补空、贴零、粘合、意连、垂曳、借换、增减,应副、撑住、朝揖、救应等等,想必新建一一细读并作过研究,不然,他的楷书不可能有当下的到位与味道。
新建从小酷爱书法。他认为学书法,首先是爱好,认真读帖,逐字分析结构与笔画风格,从中学习笔法与章法。其次,学习要钻进去,不能冷一阵热一阵。第三,学书法关键是多写多练,要有废纸千刀的韧劲,还要有遍临百家的精神。对古人的吸收是一滴一点的,吸收多了,才能形成自家气象。第四,要学古而不泥古,破法而不悖法,学古人之精华,而不被古人所禁锢,有所尝试,突破自己,但又不违背古人之章法,向美、向传统的方向一步步靠近。

新建说,他没参加过老年大学,他没参加过书法比赛,我想这种安静的心态可能是他不断进步的主要原因。他不愿迈入乱哄哄的江湖。其实这条路径恰恰是古代书家成为大师的原因。谁见过王羲之当过晋代的书协主席?谁见过欧阳询参加过唐代的书法展览。心浮气躁,满身江湖气,没有几个能成为书法大家的。“躲进斗室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是新建在学书路上的唯一选向。
我的朋友、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曾提出“激活唐楷”的论点。很多人说:“唐楷不易激活”。我认为此言差矣。欧阳询写的楷书,颜真卿写的也是楷书,颜书为什么不同于欧书,这说明颜书在欧书的基础上,他激活了唐楷。柳公权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不同的气象,说明他也激活了唐楷。从欧书的自我比较,他的传世碑帖,在其庄肃险劲的基本风格上看,又是多样多变的。《九成宫》清肃中见险峻,《化度寺》端庄劲秀而浑穆高简,《皇甫诞》骨气劲峭,《虞恭公》返朴归真,《唐宗圣观记》和《房彦谦碑》奇古潇洒。欧公自己也在突破自己。
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孟师法碑》,以及《雁塔圣教序》《房玄龄碑》,个个个性鲜明。创一时新风。李北海、颜真卿这些大家人人皆是,都是不断突破自己的典范。我希望新建先生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从形似中渐渐走出来,让自己的心象、意绪、感悟与精神走进去,使自己独特的审美思想与意像追求活在自己的作品里。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就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协会员。
槛外人 202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