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佛心 聆听禅韵
作者/顾学义
我与佛家有缘,能有机会近距离的一睹星云大师的墨迹,聆听大师的教诲,领略到大师人格魅力的一丝灵光。大师以大地众生为蒲团,以万物有情为拄杖,行化于红尘俗世间。用慈悲的深情,在视力衰退的情况下,一下笔、一蘸墨、一挥而就,直接把他的心,透过他的笔,落在了纸上。弘扬“人间佛教”,倡导“地球人”思想,希望通过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尊重与包容、平等与和平、自然与生命、圆满与自在、公是与公非、发心与发展、自觉与行佛等理念。传达了美与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精神及爱国情怀。可谓一字一菩提。

拜读大师“一笔字”,确是度众之帆,令后学如梦初醒,颇有顿悟。历来对书法存在一种比较习惯的看法,这就是所谓"书必晋唐”,至多再加上宋、元,似乎晋、唐、宋、元外,便无法可言。因此,有法与无法,拘泥与超越,似乎可以是书法艺术品鉴的标准了。其实这是一种脱离书法艺术发展的孤立、保守的观点。书法的目的是“畅寄幽情"。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家"对话、交流”。而赏者得此境需要赏者"见智”、"见性”,悟得书法之"出法"、"意境”、“气质”之妙理。

千年书法,僧人对书法影响很大,从智永禅师为百家法祖,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后世释门书法多从智永出,其衣钵相传。到怀素法师善于从大自然中触发灵感,提炼艺术真知,将“心法无形”、"梵我合一”的禅宗思想用于书法创造,达到一种“无我、无物、无法”的境界,把禅意注入草书,由“自叙帖”的动而转为“千字文”的静,超妙入神。从近代的弘一法师超尘出世,宁静平和,褪尽人间烟火的书风。于平淡中见佛性、见慈心。将一种静悟之境化入笔墨之中。到今天,星云大师罹患眼疾之后,为弘法利生,以书法结缘,独辟蹊径,独创“一笔字”,无论文字多寡,提笔蘸墨,皆一气呵成。在法度之中自由驰骋并施展其创造才能。任情姿性,纵笔所如,无拘无束,而又不流于“荒诞狂怪”;既有“先圣”的遗风,又有自己的“圣地”。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通达了然的哲理、格言和警句,蕴含独特的文化气息、作品意境。大师把大乘佛法、上乘佛法、无上乘佛法运用到书法的作品中去。自开宗风,独树一帜,其气韵清芬飘逸、独秀风姿,其意境恬静高洁、独到天成,作品大巧若拙、返朴归真、尽善尽美。超越了古代书法作品的标准,并合乎静、净态的佛家思想而别具匠心“、别开生面。达到“法到无法"的道理妙处,影响当代审美趋向、演变。“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星云大师的书法正如“一笔字”书展序中所说:“超越了一般书法理论和要求,不但无笔无锋,无经营位置,甚至无势无骨,无横竖撒捺,但却神采生动,气韵流畅,法象自然,适眼合心,让人联想到禅的境界:“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那超越了`俗世'规矩和`方法'的如行云流水般的墨迹中,有一种鲜活灵动之美和深刻的禅意。古人把一种最自然、最没有雕琢痕迹、最没有烟火的艺术作品称为`逸品',并将其置于`神品'、`妙品'之上。这样的艺术,可谓`尽美'。看大师的书法,想到苏轼在《小篆般若心经赞》说的那句话:`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大师目力不及,听笔所至,心手相忘,才有了天然绝逸之美。”

星云大师书法作品为世人所宝之,藏界更是视若珍存,一字千金,今人难得一见。 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来到葫芦岛国学研究会展出。愿观展者,静静观赏,慢慢挪步,黙黙念诵,细细领悟。与众分享其乐乐之,则我愿足矣,不亦快哉,快哉。
二零一五年一月十五日于莲花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