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赓续,双星辉映
——期待高文前笔下丁再献的东夷文化传奇
李兴奎
当沂蒙大地的坚韧文脉与东夷古字的千年智慧在两位老乡手中相遇,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便有了最动人的注脚。作家高文前与东夷文化学者丁再献的携手,不仅是沂南乡音的共鸣,更是当代文化人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而高文前即将动笔的丁再献传记,更让我们对这场文化记录满怀期待。

高文所以载道,高文前的笔早已证明其力量。从沂蒙大山走出的他,在《青烟》中以40年生活积淀,刻画出沂蒙人与岛城人的情感史诗,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这部荣获临沂市“沂蒙文艺奖”一等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文学如何成为地域精神的镜像。如今,他将目光投向同乡丁再献,这位破译骨刻文的文化巨匠——这份选择,既是对乡贤的敬意,更是对文化根脉的自觉守护。当文学的细腻笔触遇上考古破译的严谨厚重,必然能碰撞出独特的叙事张力。
丁再献的成就,本身就是一部值得书写的传奇。从系统破译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的东夷骨刻文,到著述90万字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他让沉睡数千年的古文字“开口说话”,不仅填补了汉字源头研究的空白,更以“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的身份,让远古智慧在笔墨间重生。他的学术生涯与艺术人生交织辉映:格律诗词、书法摄影“三绝”的《山水平仄》,“二王”风骨与汉隶神韵融合的书法风格,无不彰显着一位文化大家的多元造诣。这样的人生,本身就充满了文学叙事的张力。

更令人动容的是两位同乡的文化默契。丁再献以骨刻文书法祝贺《青烟》获奖,高文前不远千里赴济深访,这份跨越城市与山野、学术与文学的联结,恰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脚。高文前承诺以20万字篇幅记录丁再献的事迹,既是对个体传奇的致敬,更是对东夷文化的一次深度打捞——当学术成果转化为大众可读的文学叙事,文化的种子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期待这部传记的面世,不仅因为它将解锁骨刻文破译背后的艰辛与智慧,更因为它将展现两位当代文化人如何以各自的方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添砖加瓦,弘扬沂蒙精神。丁再献先生以毕生之力溯文字之源、续文化之脉,其精神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材;而高文前的笔,将让这份精神跨越学术圈层,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愿这部作品早日成书,让丁再献先生的学术之光与艺术之美,借文学之力照亮更远的地方。祝福丁再献先生——这位在古文字中打捞文明记忆的行者,在文化传承的路上常青,也期待高文前的笔,继续书写更多打动人心的文化篇章。文化长河奔流不息,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坚守者与记录者,我们的文明记忆才永不褪色,沂蒙精神得以弘扬,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李兴奎,原山东省文物局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