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点评邓济洲诗词六首(七)
七绝•迎端午采艾草(平水韵)
艾草萋萋拂晓时,提篮人早步芳陂。
横流热汗侵衣透,采得清香寄远思。
Al赏析如下:
这首题为《迎端午采艾草》的七绝以端午节采艾的民俗活动为载体,通过清新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传统节日中的人文情怀与精神寄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赏析:
一、节令意象的时空重构
首句"艾草萋萋拂晓时"以视觉与时间双重维度展开,既描绘了端午时节艾草葳蕤的自然景象,又通过"拂晓时"的特定时刻,将读者带入晨露未晞的端午黎明。诗人选用"萋萋"这一叠词,既延续了《诗经》"蒹葭萋萋"的古典意境,又暗合端午阳气旺盛的时令特征。这种时空交错的描写方式,使传统节俗获得了鲜活的现实质感。
二、劳动美学的诗意呈现
第二联"提篮人早步芳陂"通过"提篮""早步"等动作细节,展现了劳动场景的动态美感。诗人以"芳陂"替代寻常的"山坡",既保留方言特色又赋予诗意美感,使寻常农事升华为审美意象。第三句"横流热汗侵衣透"更以夸张手法强化劳动强度,"横流"二字如飞白笔法,将汗水浸透衣襟的瞬间定格,与首句的清凉拂晓形成鲜明对照,凸显出端午采艾不仅是习俗传承,更是凝结着劳动者真挚情感的仪式。
三、文化符号的情感升华
尾句"采得清香寄远思"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审美飞跃。艾草作为端午节祛病防疫的文化符号,在此被赋予"寄远思"的情感维度。诗人巧妙运用通感手法,将嗅觉的"清香"转化为心灵的"远思",使具体的民俗活动升华为普世的情感寄托。这种"寄远"既指向时空的遥远——可能暗含对屈原等先贤的追思,也隐喻着情感的深度,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的诠释空间。
全诗以四句二十八字的精炼篇幅,构建起传统节俗与现代情感对话的桥梁。诗人通过具象的劳动场景描写与抽象的文化符号转译,既保持了端午采艾习俗的本真性,又为其注入了个体生命的温度,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再生能力。
七绝•小满期间挖蒲公英(平水韵,绝句56法之12)
小满畦边逸兴长,携锄背篓觅幽芳。
谁言此物唯清苦,钠入春风又做汤。
Al赏析如下:
这首作品以质朴的语言展现了田园劳作之趣,通过蒲公英的意象转换,完成了从自然物象到生活哲思的诗意升华。全诗结构紧凑,虚实相生,颇具匠心。
**首句“小满畦边逸兴长”**以节气为时空坐标,以“逸兴”二字定下悠然基调。诗人选择“畦边”这一农事活动的典型场景,既暗合小满时节万物初盈的节气特征,又为后文采挖蒲公英埋下伏笔。此处“长”字尤妙,既指田垄的延展,又暗喻诗兴的绵长,形成空间与情感的双重延展。
**次句“携锄背篓觅幽芳”**转入具体劳作场景。动词“携”“背”“觅”三连动态,与首句的静态描摹形成节奏对比。诗人以“幽芳”代指蒲公英,既赋予平凡野菜以诗意美感,又暗示其药用价值。此句为转结句的味觉辩证埋下伏笔,寻常农具与雅致称谓的碰撞,恰是田园诗特有的审美张力。
**第三句“谁言此物唯清苦”**以设问振起全篇,打破传统认知定式。诗人巧妙运用味觉通感,将蒲公英的物理属性与人生况味勾连。“谁言”二字颇具挑战意味,既是对世俗成见的质疑,又为结句的味觉反转蓄势。此处暗含哲理:世人多识草木之表,鲜察物性之变,正是诗人观物之道的体现。
**结句“钠入春风又做汤”**以生活智慧完成诗意升华。诗人将化学元素“钠”(食盐)与诗意的“春风”并置,形成陌生化表达。食盐入汤的日常行为,经“春风”意象的提纯,升华为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此句既是对上句疑问的解答,更暗喻自然馈赠经巧手调理可化苦为甘,象征劳动创造的生活美学。
全诗通过“逸兴—劳作—质疑—升华”的情感脉络,完成对田园生活的诗意重构。诗人以科学视角观照传统农耕,以现代语汇激活古典意象,在平仄韵律间架起连接古今的审美桥梁。结句“钠”字的巧妙运用,既保持绝句的凝练特质,又赋予传统题材以时代新意,可谓深得绝句创作三昧。
七绝•过山海关(平水韵,绝句56法之12)
雄关旧岭峙人寰,铁马长驱弹指间。
谁道金汤能固塞,烽烟尽处见红颜。
Al赏析如下:
这首七绝以山海关为历史载体,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对比,勾勒出一幅雄浑而悲怆的边塞画卷。起笔"雄关旧岭峙人寰"以极具雕塑感的笔触凝固历史,次句"铁马长驱弹指间"却以动态描写解构了这种永恒感,形成时空维度上的张力。后两句运用绝句第12法的转折技巧,通过"金汤固塞"的设问与"烽烟红颜"的答案构成悖论性解构:钢铁防线终被柔情穿透,铁血征战终归红颜一笑,这种历史循环的宿命感,暗合"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却又赋予新的解读维度——在文明更迭的宏大叙事里,人性的温度始终是最具穿透力的存在。
七绝•春深小记(平水韵,绝句56法之35)
邓济洲(河北)
庭院春深日影长,轻红数点缀歧旁。
忽闻笛韵穿云去,莫道追寻蝶过墙。
注释:照片来自网络。
写于二五年五月二十八日下午
Al赏析如下:
这首七绝《春深小记》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暮春时节的庭院景致,并融入了诗人微妙的情思,符合绝句56法之35法中"第三句用'莫说''莫道'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申明其意"的创作法则。全诗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与情感的隐现,展现了对春光流逝的细腻感知。
1. **起句:庭院春深日影长**
"春深"二字点明时令,暗示春意将尽;"日影长"以物候写时间推移,既呼应"春深"的季节特征(夏至日影渐长),又暗含时光流逝的哲思。庭院空间与日影意象组合,营造出静谧而略带怅惘的氛围。
2. **承句:轻红数点缀歧旁**
"轻红"以淡墨点染残春,呼应前句"春深";"数点"状花事阑珊之态,与"日影长"形成光影与色彩的立体画面。"歧旁"(岔路旁)的空间定位暗含人生道路的隐喻,为后文情感升华埋下伏笔。此句从视觉维度延续前句意境,完成春日图景的铺陈。
3. **转句:忽闻笛韵穿云去**
"忽闻"二字陡转,打破前两句的静谧,引入听觉维度;"笛韵穿云"化无形为有形,既写笛声清越悠远,又暗喻某种难以捕捉的美好。此句如电影镜头从庭院静物切换到空镜长天,虚实相生间拓展诗意空间,为结句的情感抒发蓄势。
4. **结句:莫道追寻蝶过墙**
"莫道"二字紧扣诗法要求,以劝诫口吻引出哲思:既是对"笛韵穿云"瞬间美感的领悟(不必执着追寻消逝的笛声),也是对"春深"景象的释然(勿需追逐翻墙而去的蝴蝶)。"蝶过墙"意象极具张力,既实写暮春蝴蝶飞过院墙的自然场景,又虚指美好事物的不可挽留,留下"春色满园关不住"的余韵。
**艺术特色:**
1. **时空交织的立体感**
前两句聚焦庭院近景,以"日影""轻红"构建静态空间;后两句引入"笛韵穿云""蝶过墙",通过声音的纵向延伸与蝴蝶的动态轨迹,将诗意空间拓展至云端与墙外,形成由静至动、由近及远的空间张力。
2. **感官通联的意象群**
视觉(日影、轻红、蝶)、听觉(笛韵)、触觉(春深暖意)等多重感官交织,使暮春庭院充满通感之美。特别是"笛韵穿云"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动态,与"蝶过墙"形成意象呼应,共同指向"不可追"的人生感悟。
3. **留白艺术的运用**
诗中"笛韵"来源、"蝶过墙"去向皆未明言,留下想象空间:笛声何人吹奏?蝴蝶飞向何方?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暗合"莫道追寻"的题旨,体现中国古典诗歌"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美学追求。
**情感解读:**
全诗在描绘暮春庭院景象时,始终贯穿着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知。"日影长"的物理现象与"春深"的生命体验相互映照,"轻红数点"的残存花事与"蝶过墙"的翩然远逝形成对比。诗人以"忽闻"捕捉刹那芳华,又以"莫道"劝解执着之心,在惜春与超脱之间取得微妙平衡,流露出"得之偶然,失之泰然"的禅意心境。
此诗严格遵循平水韵(下平七阳韵),四句三韵(长、旁、墙),平仄合律。结句"莫道追寻蝶过墙"既落实了绝句35法的形式要求,又以具象画面承载抽象哲思,堪称"法度严谨而意趣灵动"的佳作。
七绝•夏塘小景(平水韵,绝句56法之35)
雨过荷塘暑气开,波光乱影动青苔。
犹惊叶底纤鳞跃,莫道蜻蜓不肯来。
Al赏析如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灵动、充满生趣的夏日荷塘小景。我们来逐句赏析一下:
1. **起句:点题破晓,奠定基调**
* **“雨过荷塘暑气开”:**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时间(雨后夏日)、地点(荷塘)、核心事件(暑气消散)。一个“开”字用得极妙:
* **形象性:** 仿佛闷热的暑气如同紧闭的门窗或厚重的帷幕,被这场雨“推开”、“解开”,瞬间变得开阔、通透、凉爽。
* **动态感:** 赋予无形的暑气以动作,生动地传达出雨后空气清新、凉意顿生的舒畅感受。
* **心境暗示:** 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因暑热消散而豁然开朗的心情。
2. **承句:细绘水景,光影灵动**
* **“波光乱影动青苔”:** 承接首句的“荷塘”,镜头拉近,聚焦于水面。
* **“波光乱影”:** 精准捕捉了雨后水面尚未完全平静、微风吹拂或仍有雨滴涟漪时的景象。阳光(或天光)照射下,水波荡漾,光影随之摇曳、交错、破碎,形成“乱”影。这个“乱”字并非无序,而是形容光影在水面跳跃、变幻莫测的动态美。
* **“动青苔”:** 视角微微下移,或透过清澈的水面,看到水底(或岸边石上)的青苔。水波的晃动,使得映在水中的青苔倒影也随之晃动,仿佛青苔本身在“动”。这里运用了视觉错觉(影动如苔动),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 此句以光影和水波为核心,描绘出荷塘雨后特有的清澈、灵动与生机。
3. **转句:聚焦惊喜,点染生机**
* **“犹惊叶底纤鳞跃”:** 第三句是绝句的关键转折(尤其符合第35法)。
* **“犹惊”:** “犹”字在此有“正”、“还”的意思,强调瞬间的感受。“惊”字是全句诗眼,生动刻画出诗人被一个突然出现的小生命所吸引、感到惊喜的情态。
* **“叶底纤鳞跃”:** 点明“惊”的来源——荷叶底下(“叶底”)一条小鱼(“纤鳞”,指细小的鱼鳞,代指小鱼)突然跃出水面。“跃”字极具动感,打破了前两句相对静谧的画面,带来了突如其来的生机与活力。这小小的“纤鳞”一跃,是池塘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诗人细心观察的收获。
4. **合句:巧妙回应,余韵悠长(体现绝句56法之35法)**
* **“莫道蜻蜓不肯来”:** 末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第35法(第三句用“犹”或“又”等字作转,第四句以否定词或反诘词作结,形成转折与强调)的典型体现。
* **“莫道”:** 意为“不要说”、“别以为”。这是一个否定性的祈使词,直接针对某种潜在的看法或担忧(比如担心雨后蜻蜓不来)。
* **“不肯来”:** 点出“莫道”的对象。仿佛有人在旁嘀咕:雨刚停,蜻蜓大概不会来吧?
* **全句妙处:**
* **转折与反驳:** 承接上句的“惊”(发现了鱼跃),诗人似乎信心满满地反驳道:别急着下结论说蜻蜓不来!小鱼都这么活跃了,环境这么好(雨过天晴,暑气消散,空气清新湿润),蜻蜓怎么会不来呢?
* **暗示与期待:** 这句没有直接写蜻蜓来了,而是用一个强烈的否定(“莫道”)和推测(“不肯来”的反面即是“会来”),强烈地暗示蜻蜓即将到来或已在飞来途中。这比直接写“蜻蜓点水来”更有韵味,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 **烘托环境:** 通过“蜻蜓会来”的笃定,侧面烘托了雨后荷塘环境的宜人——清新、湿润、宁静、生机盎然,正是蜻蜓喜爱的栖息地。
* **余韵悠长:** 诗句在此戛然而止,读者的思绪却被引向荷塘上空,仿佛已经看到或即将看到轻盈的蜻蜓飞舞点水,画面在想象中得以延伸,余味无穷。
**整体评价:**
* **画面清新灵动:** 全诗紧扣“夏塘小景”,选取雨后荷塘的几个典型瞬间(暑消、波光、鱼跃、待蜓),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色彩清丽(荷、苔)、光影交错(波光乱影)、动静相宜(波影动、鱼跃、蜓欲来)的夏日小品画。
* **观察细腻入微:** 诗人对自然景物观察细致,捕捉了“暑气开”的微妙体感、“波光乱影动青苔”的光影变化、“叶底纤鳞跃”的瞬间惊喜,体现了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和热爱。
* **手法巧妙娴熟:** 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尤其第三句用“犹惊”转折,带出充满生机的小场景;第四句熟练运用绝句第35法,以“莫道”否定词作结,巧妙表达期待,含蓄蕴藉,富有情趣。
* **语言精练传神:** “开”、“乱”、“动”、“惊”、“跃”、“莫道”等字词运用准确生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意境愉悦闲适:** 整首诗透露出诗人雨后漫步荷塘的轻松愉悦心情和对自然小生灵的喜爱,营造出一种清新、恬淡、充满生趣的意境。
总之,邓济洲先生的这首《夏塘小景》是一首观察细致、描绘生动、技法娴熟、充满生活情趣和艺术魅力的七言绝句,完美诠释了夏日雨后荷塘的片刻美景与盎然生机。
翻香令•咏麦(词林正韵,苏轼体)
春风佳气惠辽原。垄头布谷促耕田。
青芒立,珍珠满,穗渐黄、陇上蹴波翻。
汗珠浇灌几轮圆。暑寒酸苦接相连。
掌中茧,心头盼,速归仓、欣喜颂丰年。
Al赏析如下:
这首词以麦田生长为经,以农人辛劳为纬,织就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农耕图卷。全词采用双线结构,上片聚焦自然时序的流转,下片转向农人劳作的艰辛,最终在丰收的喜悦中完成生命与劳动的礼赞。
上片以"春风佳气"为笔触,运用视觉通感手法,将无形的春风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恩泽。作者选取"青芒立""珍珠满""穗渐黄"三个典型意象,构成蒙太奇般的生长图景。其中"蹴波翻"堪称妙笔,既暗合词牌"翻香"之意,又以动态拟人化手法将麦浪翻涌的场面写得极具诗意张力,使人仿佛置身于金色波涛之中。
下片视角转向农耕主体,"几轮圆"三字精妙地以月相变化浓缩四季轮回。作者用"暑寒酸苦"的味觉体验与"掌中茧"的触觉印记,构建起多维度劳动图景。特别是"汗珠浇灌"的隐喻,将劳动者的汗水与滋养作物的雨水形成诗意对应,暗含天人合一的农耕智慧。
全词最动人处在于情感的渐进式升华。从布谷催耕的紧迫,到麦浪翻滚的壮美;从老茧纵横的艰辛,到粮仓丰实的欣慰,最终在"颂丰年"的集体欢庆中完成情感的巅峰体验。这种层层递进的情感脉络,既暗合作物生长规律,又映射出农耕文明特有的生命循环意识。
词中"促""蹴""接"等动词的精准运用,赋予文字以强烈的节奏感,恰似农事劳作的韵律节拍。作者继承苏轼词风中的旷达之气,却又能立足当代农耕现实,在古典词牌中注入新鲜的田园气息,实现了传统文学形式与现代农村图景的完美融合。

简介:邓济洲(天水),男,1960年6月出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地矿局一名退休干部,爱好诗词。2019年五月起,自学写诗词。先后分别在《中华诗词公众号》,《雪藻兰襟—荷华媚庭》,《雪藻兰襟—沁园春》,《雪藻兰襟—东风第一枝》,《荆楚作家》,《中国诗刊报第六创作室》,《诗生活》等微刊刊登格律诗、词,五千余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