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风采人物
卢春房 || 高原筑路领军人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卢春房
(人物简介:卢春房,男,汉族,1956年5月生,河北省蠡县人。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铁路工程技术和建设管理专家。1975年1月入伍,先后任铁道兵一师二团新兵六连战士、铁一师机械营三连战士、给养员。1978年3月考入铁道部西南交通大学学习铁道工程专业。1982年2月毕业后任铁道兵二团四营十五连实习生、一排排长。1983年4月调铁一师技术科任助理工程师。1983年12月任铁一师三团作训股副股长。1984年,先后任铁道部十一工程局三处施工技术科副科长、副总工程师。1985年9月,任铁道部十一局三处大秦线铺架指挥所指挥长。1986年4月,任铁道部十一局三处副处长。1991年1月,任三处处长。1994年9月,任铁道部十一局副局长、兼任京九铁路指挥部指挥长。1997年12月,任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副总经理。1998年5月兼任中铁建内昆铁路指挥部指挥长。1998年11月,任铁道部建设司副司长。2001年6月,任铁道部青藏铁路公司筹备组组长。2002年1月,兼任铁道部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2002年9月任青藏铁路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2005年3月任铁道部副部长。201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3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铁道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理事长。)

2006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85周岁生日。青海省格尔木市和西藏首府拉萨市,成了欢乐的海洋。那里,正同时隆重举行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热烈祝贺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接着说,在5年的建设过程中,全体参建人员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奋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上,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听了总书记对建设者高度评价和激情洋溢的讲话,欢乐的人们异常激动。回顾五年艰难的筑路过程,人们自然把敬佩的目光投向一个人,是他统领数万大军,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他就是青藏铁路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卢春房。
1975年初,卢春房从河北农村入伍参加铁道兵,就一直在和铁路建设事业打交道。从19岁开始南征北战,参加铁路建设。1982年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毕业,从实习生、助理工程师做起,直至走上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副总经理、铁道部建设司领导岗位,长期从事铁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多年的生产第一线工作,现场指挥工程,使他养成了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参与过充石、大秦、京九、南昆、内(江)昆(明)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锤炼了精明干练的指挥能力。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获得团中央“共和国重点工程建设青年功臣”、铁道部“优秀知识分子”“火车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殊荣,成为专家型领导干部。正因为他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铁路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精益求精,铁道部党组就把全世界关注的青藏铁路这个艰难而伟大工程的重担交给了他。从技术干部实干中成长起来的卢春房,具有丰富的铁路理论和施工建设经验。像每次接受新任务一样,他义无反顾,毅然引领数万铁路建设大军赶赴青藏高原,迎接人生历程中的新挑战,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刻写在青藏高原上。

卢春房(上)在格尔木机务分段察看从美国进口的NJ2高原型机车
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要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480公里,沿线地质复杂,滑坡、泥石流、地震、雷击等灾害严重,高寒缺氧、常年冻土、生态脆弱是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难题”。这条西藏人民企盼几十年的青藏铁路,是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线、生命线,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的战略线。为修通这条铁路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关怀,是几代铁路人的梦想和无悔的追求,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都把关切的目光投向这片雪域高原。
组织青藏铁路建设,责任之重、难题之多、困难之大、条件之艰苦、环境之恶劣,都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也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作为一条完全由国家投资的公益性铁路,它的建设、管理和运营都将采取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模式,组建青藏铁路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对青藏铁路的建设和将来的生产经营实行全过程负责,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创举。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监管工期质量,研究运输组织方案、生产布局和用工制度,研制适应高原条件的机车、车辆设备,培养人才……如此千钧重担挑在肩上,即便是身经百战,也会感受到那份沉沉的压力。就像青藏铁路一开始就承载了太多其他任何一条铁路所不可能承载的光荣和梦想一样,青藏铁路建设者也背负着其他任何建设者所不可能背负的使命与庄严。
“横下一条心,干好青藏线”。卢春房代表公司领导班子在铁道部党组立下铮铮誓言。到任伊始,他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对周围的同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建不好青藏铁路,我们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青藏铁路全年的施工时间只有短短的8个月,而他一年在格尔木、拉萨,在施工线上的时间却达10个月,春季的施工准备、夏秋季的建设重点、冬季的驻守防护,都是他记挂在心的大事。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踏勘次数已经无法统计,但无论是世界屋脊的风火山口,还是六月飞雪的唐古拉山巅,无论是朔风肆虐的三岔河畔还是寒冷刺骨的雪水河边,无论在勘测前沿还是指挥一线,无论是隧道深处还是在桥墩高台,无论在铺架现场还是工地医院,都留下他风尘仆仆的身影,洒下了他辛劳的汗水。
“丹心一片报祖国、微命三尺献高原”这是卢春房的决心,也是他的行动。作为青藏铁路建设项目的带头人,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全长500多公里的多年冻土路段,是青藏铁路施工的一大难题,为了详细了解冻土特性、掌握变化规律、解决施工难点,他利用工作之余翻阅文献资料,参加路内外冻土专题研讨会,虚心向各方面的专家请教,在卢春房的主持下,青藏铁路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建设管理、设计、施工、监理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强化,建设单位统一管理、施工单位严格自控、监理单位认真核查、设计单位优化配合、使用单位提前介入、政府监督及时到位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了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在他的积极倡导下,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了设计咨询、现场设计优化和桥梁桩基无损检测,首次引入线下工程铺轨前第三方质量评估制度,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工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隐患。

卢春房(中)现场检查青藏铁路唐古拉车站(5072米)建设工作。
茫茫雪域高原以它独特的方式,保持了自身环境的原始状态,成为高悬天际的一方净土。然而,这里的绿色生命是那样脆弱,一旦破坏,要想恢复极其艰难。50年代修建的青藏公路铲下一锹土的地方,至今没有长出一棵草。“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这既是国务院领导的殷切希望,也是铁路建设者自觉自愿的行动。在青藏铁路,无论在施工现场、临时用房、营地设置、开辟施工便道和生活、建筑、生活垃圾处理,都必须严格按环保要求实施。各施工单位还与青海、西藏两省区环保部门签订了环保目标责任书。“青藏无小事,事事讲政治”。根据青藏铁路政治影响大、环保要求高的现状,卢春房提出设立第三方环保监理。这在铁路建设史上尚属首次,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在全长1142公里的铁路建设中,仅开挖取土点246个,采石沙料场74个,有的施工单位取土点运距长达20多公里,虽然运费成本增加了,但保护了青藏高原的生态。他常给施工人员讲:“上万年形成的高原脆弱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会沙丘四起,再花多少钱也难以恢复,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负责,爱护青藏高原的一草一木”。有个施工单位就近取土,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卢春房发现后采取重罚并及时纠正。由于抓得很细,参加建设的各施工单位都能自觉爱护生态。卢春房十分关心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自由迁徙。在施工期间,根据野生动物专家提出的时间要求,下令在迁徙通道处的施工单位停工让道。在野生动物通道建成后,派人观察动物的通过情况,当得知还有一些藏羚羊没有从野生动物通道走时,立即同设计单位就野生动物通道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还多次征求动物保护专家、可可西里保护站工作人员和当地农牧民的意见,制定了周密的改进方案。
没有到过青藏高原的人,很难想象它的雄浑苍茫和严酷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了解青藏铁路的人,很难体会建设这条铁路需要何等的决心和勇气;未到过青藏铁路建设现场的人,更难想象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和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以人为本”,在青藏高原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们带多少人上去就得带多少人回来”。卢春房在详细了解高原病发病规律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确保职工身体健康的各项卫生、生活保障措施,除了规定严格体检,还从劳动时间、劳动强度、住宿取暖、营养配餐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细致的规定。在招投标阶段就把劳动卫生保障作为能否中标的必要条件。在沿线各地建起了三级医疗机构,保证职工生病在半小时内得到及时救治。“优秀的人品就是最好的水平,关心职工是领导的最好能力”,工地上大家都这样评价卢春房。有了制度,重在落实。他几乎每周都要到工地明察暗访,看一看职工的伙食怎么样,能不能顿顿吃上肉;问一问有没有吃上高原保健药,是否按时体检;摸一摸被子薄不薄,试一试暖气热不热……一次,在农民工的帐篷里,卢春房问大家:“你们发的药吃了没有?”“吃了!”大伙齐声回答。卢春房看到一个民工的被子里鼓鼓的,走过去一摸,全是药。原来这个民工的妈妈贫血,为此儿子将所有发下来的药都存起来了。卢春房拉着这位民工的手,深情地说:“兄弟啊,你把这药吃了,给你母亲治病的事咱另想办法!”卢春房从不讳言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的兄弟姐妹,至今都还是农民。因此,他对农民工有着特殊的感情。还有一次,他在一个工地发现帐篷里没有氧气瓶,一向温文尔雅的他顿时发了火。他打电话给工地负责人吼道:“马上把氧气瓶搬过来,否则,你今晚的宿舍就让职工住。”工地负责人说是工作失误,马上把氧气瓶送来,请您放心。卢春房严厉批评道:“你的失误,可能会断送职工的性命!这样的失误绝不允许,别让我看到第二次,否则你卷铺盖回家。”直到氧气瓶送过来,他才放心离去。在参建青藏铁路的3万多施工人员中,有1.5万名来自青海、西藏等地的贫困农牧民。为了这些民工的健康和利益,他主持制定了统一卫生保障、统一居住条件、统一饮食标准、确保工资发放到位的制度,并将工资直接发放到民工手中。

作者姚尚明(左)与卢春房院士合影
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使长年累月奔波在这里的卢春房留下了一张古铜色清瘦的脸。途中疲惫不堪的他时常出现脑供氧不足、心肌缺血等症状。病倒在床上却想着工地,他一手输着液,一手拿着话筒,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了解施工情况。长年为青藏铁路操心费神,他无法辅导帮助准备高考的儿子,更无法照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父母。父亲几次病危,他都无法抽身。自古忠孝难两全。2002年11月,卢春房从工地赶回家的第二天,慈爱的父亲便溘然长逝。悲伤之余,卢春房用“丹心一片报祖国”自勉,重新踏上火热的青藏铁路建设工地。
卢春房对待工作和事业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位同志,快速、优质、高效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工作目标。付出总有回报,在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各单位的密切配合下,青藏铁路建设重点和难点工程陆续取得突破,正线铺轨站线铺轨不断推进。全面攻坚战不断形成高潮。今天,终于迎来了竣工通车的辉煌日子。“英雄筑天路,敢为天下先”。卢春房和全体青藏铁路的建设者用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人生新的辉煌篇章,建成了通达拉萨的“天路”,创造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实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他们的业绩将永载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2025年6月6日,卢春房院士发来贺信,祝贺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在十堰市隆重发行。
本文原载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
槛外人 20205-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