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风采人物
袁武学 || 抢险突击队长
左西宁
在铁道兵的光辉岁月里,有一位令人敬仰的战友,他叫袁武学。袁武学中等身材,脸庞圆润, 目光坚毅而有神, 那标准的军人仪态,尽显英俊潇洒之姿,浑身散发着满满 的正能量。

袁武学
1972年12月 ,袁武学从陕西省华阴县踏上了军旅征 程,投身于艰苦卓绝的铁道兵部队,就此开启了他荣耀而 不凡的篇章。他先后投身襄渝铁路和青藏铁路的建设大业,在祖国的山河之间,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壮丽的诗篇。
1974年3月 ,作为铁道兵十师四十七团一营先遣班的一员, 袁武学从陕西安康的襄渝铁路转战至青海天峻的青藏铁路, 率先抵达关角山下这一关键地段。关角山海拔高耸, 山顶达4200米,就连低处的公路娅口都高达3847米, 其险峻之姿在藏语中被称为 "登天的梯"。此地高寒缺氧,偏僻荒凉, 自然条件之艰苦、环境之恶劣,堪称 "生命的禁区"。而穿越关角山的关角隧道,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这是一个13年前下马停建的半截子工程,地质状况极为复 杂,犹如一只 "拦路虎"横亘在 "天路"之上。当时, 它以3690米的轨面高度和4009米的长度,被称为 "世界第一高隧"。然而,我们英勇无畏的铁道兵部队,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前赴后继,最终以25名战友的宝贵生命为代价, 攻克了这一难关,创造了青藏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袁武学,正是这支英雄部队中的一名优秀代表。

藏族群众向修路战士袁武学敬酥油茶
在日常工作中 ,袁武学吃苦耐劳、积极奋进, 无论何种任务,都全力以赴,表现极为出色 ,是战友们公认的好兵。而他最为人称道的, 则是在一次重大塌方抢险中英勇机智的表现。
那是1975年4月5日 ,关角隧道出口地段突发罕见大塌方。1500多立方的塌方体,无情地将正在洞内施工的127名官兵封堵在深处。刹那间,洞内一片漆黑, 电断灯灭,风停止息,烟尘弥漫,极度缺氧的环境让呼吸都变得异常艰难,积水也在不断上涨,死神的阴影瞬间笼罩。缺氧、疲劳与恐惧交织,紧紧 缠绕着每一位战友的心。
在这生死关头, 各方力量迅速汇聚。从中央到地方,从军内到军外,一场争分夺秒的救援行动紧急展开。兵部首长带着周恩来总理的关切与指示,乘坐 专机从北京火速赶来, 师团首长和地方领导纷纷抵达现场,迅速成立抢险指挥 部。师长陈友国、副师长姜培敏亲临一线指挥,沿线部队及地方医院的十多辆救护车和几十名医生也迅速就位,严阵以待。
指挥部果断决策,在塌方体左上方拱底开挖支撑出一条救生通道。袁武学因其出色的身体条件和优秀的综合素质,被任命为洞外抢险突击队队长。
袁武学按照"用短方木斜支撑挡住塌方, 紧贴拱角向前掘进" 的方案,带领突击队员奋力开挖。他根据塌方现场情况,准确判断, 一边拼命往外扒作, 一边用尺子量着新挖出来的空间,让外面战友递进支撑需要的方木、木板和草袋,快速支撑。由于空间太小,仅能容下一个人,他就时而坐着时而跪着,时而 趴着往外扒作。越往里洞越小,他就先把作土扒到自己怀里, 往前爬一步再用双脚把土蹬给后面的战友,快速支撑着能钻进去的小洞。
在洞外近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中 ,他连续奋战了七八个小时,凭借着运动员的强健体魄毫不退缩, 汗水湿透了他的单衣,身上满是伤痕, 多次因高原缺氧、体力严重透支而晕厥。每次醒来,他都立刻投入抢险战斗。
下午4时左右,他发现拱顶与石作之间隐约露出一点缝隙,几近虚脱的身体立刻兴奋起来!此刻,袁武学首先想到争取与洞内战友取得联系。聪明机智的他让外面送来一根10多米长的钢管,贴着拱顶慢慢往里推,边挖边撑边桶 钢管, 不时地贴着钢管听里面的动静。直到下午7时,他在钢管口听到了洞内 微弱的声音,就对着钢管口朝里面喊: "战友们,师、团首长在现场指挥,我们正在全力开挖来接你们……"与洞内取得了联系,抢险人员受到很大的鼓舞,更增添了战胜塌方的信心和力量。洞内战友也勇敢展开自救,筑坝拦水、选点 挖洞,奋力向外突围,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
指挥部安排突击队员们轮换着休息,而作为突击队长的袁武学,一直坚持在最累也最危险的尖刀位置,争分夺秒地开挖、支撑,一心想着要尽快把里面的战友救出来。
晚上10时,抢险救援到了最关键最困难的时刻。洞越挖越深,越来越小, 参加出昨的人却越来越多,狭窄的洞里空气浑浊,在本来就缺氧的高原上, 呼吸越来越困难。这时,掘进突击队员的背后突然又出现了塌方,处理完塌方后又继续战斗。松散的小洞随时可能再次塌方,抢险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抢险突击队长袁武学始终坚守在最前沿。
洞里极度缺氧环境十分恶劣,饥饿、疲劳与恐惧的气氛弥漫在昏暗的狭小空间。十几个小时高强度的抢险, 袁武学早已精疲力尽处在昏迷的边缘。不断有松动的土石落下,惊醒了抢险突击队长。他艰难地回头嘱咐身后的李三虎、党百发战友,一旦自己被塌方砸住,请二人拽住他的双脚往外拖,哪怕残疾了也不能被捂死………
大概还有3米时,突击队长改变了战术。他把钢管抽了出来,用工具捣出了一个小洞,再用带杖的铁锹把照明灯递进去,给洞内战友们送去了光明。剩最后不到1米距离时,他又把小洞掏得略大一点, 冒着风险义无反顾地钻进塌方隧道的深处, 与被困的127名战友会合,助力被困战友里应外合扩大洞口 , 成为战友们至今仍旧称赞的第128 人!
经过洞内洞外指战员14个小时的全力抢险,快速支撑出一条32米长的救生通道,使127名官兵于4月6 日凌晨1时全部成功脱险。
当时,长篇通讯《一曲共产主义精神的赞歌》经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海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中央、军队、地方各大报刊刊发、播出,铁道兵干部 战士勇战塌方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袁武学也因其英勇无畏的行为,被誉为抢险英雄,成为洞外抢险群体中唯一荣立二等功的战士。
2022年7月 ,我撰写了一篇关于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出口抢险救人的文章, 题为《一曲不朽的英雄赞歌——为了127名战友的生命》,文章完成后, 我首先发给袁武学,征求他的意见。然而,他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他坚决反对突出对他个人的描写,并非内容有误,而是他坚定地认为关角隧道抢险是一个英 雄群体的壮举, 是上级正确指挥与全体战友共同努力的成果,不能将功劳归于他一人,他还特意发来当年抢险参加者的合照,希望我能多写写集体和其他战 友。这份谦逊与低调,让我对他更加敬佩。

上级首长与四十七团一营部分参加关角隧道抢险人员合影
抢险结束后, 师首长指示组织抢险英模报告团到各单位巡回报告。袁武学在我们二营 (关角隧道进口 )作报告时,年轻的他干练沉稳、英姿勃发。他的演讲内容客观真实、生动鲜活, 感人至深, 虽功绩卓著却毫无骄傲自满之情,慷慨激昂却又朴实无华,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战士的士气, 有力地推动了施工生产的快速发展,全线迅速掀起了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那时,许多战友得知 我是袁武学的陕西老乡 ,都对我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我们身边了不起的英雄, 由衷地为有这样一位战友而感到无比自豪。
袁武学战友曾任团宣传股、师宣传科干事, 1982年11月调入西安二炮工程学院(现火箭军工程大学 )。在军旅生涯的40余年里,他在各级组织的悉心培养和首长的教导帮助下,一路拼搏奋进,成绩斐然。他历任大学党委秘书、组织处处长、副教授等职务,被授予大校军衔,并在部队和院校4次荣立三等功, 多次荣获先进个人称号,受到各种嘉奖,还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他一生投身军旅,教书育人,直至 2014年光荣退休。
十年铁道兵部队的生活经历,在袁武学心中种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这份情谊如同醇厚的美酒, 随着岁月的推移愈发浓烈。在职期间,他便多次积极参与铁道兵、学兵组织的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回馈党和组织的培育之恩,报答人民和社会的哺育之情。退休后,他怀着对铁道兵精神的深厚传承之情,担任陕西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副会长, 更加全身心地投入组织各项联谊活动中, 成为联系战友、团结战友的桥梁与纽带,为传承铁 道兵精神不懈努力着。

2011年袁武学回到关角隧道
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大塌方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了,但对那场生死大营救的壮烈场面,老铁道兵们仍然记忆犹新。当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抢险突击队长、成功为 "127"名 被困战友打开生命通道的第 "128"人、二等功臣袁武学,也早已成为战友们心中的 "英雄"。铁道兵岁月的历练以及青藏线关角隧道大塌方的抢险经历,成为 袁武学功成名就事业有成的原动力。
带着对铁道兵的热爱,对青藏线上激情燃烧岁月的怀念,袁武学战友多次参与或组织重返青藏、襄渝、成昆等活动……并登上中央电视台《人民的珍藏》 节目讲述关角隧道大塌方的故事。2024年11月28日组织铁道兵老战士再返关角隧道,拍摄铁道兵第七、第十师参加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重点工程,媒体传播反响热烈。祭奠英烈,获悉有的烈士混葬、资料不准确等问题, 向相关职能部门报告,采用行政公益诉讼方式,推动整改。还与地方政府沟通、交流,倡议将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展线建成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申报国家(世界 )工业遗产,让铁道兵的功绩与精神广为传扬。
本文完稿时,正值袁武学大校率队再走青藏线关角隧道归来之时。余生, 他要完成一个心愿:写书,将铁道兵艰苦卓绝的丰功伟绩用文字记录下来,传承后世,流芳千古。

作者左西宁, 1972年12月参军, 历任铁道兵第十师四十七团测量兵、统计员 、团财务股助理员 、计划股长、师计划科参谋等。 四次荣立三等功。转工后, 历任中铁二十局计划处长、宝中铁路计财部长、西康铁路副指挥长、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等职。
本文原载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有点人物风采卷(续)》
槛外人 202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