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林庄醉八意里的红色武魂
文/王开利 口述/石金超
柴林庄的清晨,总伴着金属破空的锐响。那柄传了百年的关公刀被晨光镀上金边,刀身映出石金超的身影——他正看着陈国英带着弟子演练“拖刀式”,刀刃划过空气的轨迹,与百年前义和团战士挥刀的弧度重叠。这不是普通的武术套路,而是刻在柴林庄基因里的密码:从义和团的刀光到冀鲁边区的枪声,从王汉亭的拳谱到刘格平的火种,醉八意武术早已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一部用拳脚写就的红色史诗。
一、刀谱里的乱世孤灯
“男儿立志武为高,要学关公为马刀。”这句刻在柴林庄老拳谱里的口诀,藏着醉八意的诞生密码。1900年前后的沧州,义和团的烽火燃遍冀鲁大地,沧州王家坟的王汉亭站在自家武馆的窗前,看着街头拳民挥舞的大刀,突然读懂了武术的终极意义——不是江湖比武的胜负,而是乱世里护佑乡邻的底气,他强调弟子谨记:武以卫国的宗旨。
武术家王汉亭生于1875年前后,卒于1950年,享年约80岁。这位自幼习练八极拳、六合枪的武师,骨子里流淌着沧州武术世家的热血。他见过大刀王五的“双手带刀”如何在洋枪队中撕开缺口,也亲历过红灯照女子用“武术”巧破清军长矛阵。于是,他将少林的刚猛、醉八仙的诡谲、黑虎拳的沉劲熔于一炉,在关公刀的劈砍中悟透“醉藏杀机”的真谛,创立了“醉八意”体系。王汉亭的武学体系融合了沧州本地八极拳、六合枪与少林技法,尤其擅长醉八意武术。他在家中开设武馆,广收门徒,
关公刀的“削、片、钩、挂、割、断、劈、守”,八字刀法口诀没有半句虚言。“劈”是破阵型的雷霆一击,像极了王五廊坊大捷捷中挥刀的气势;“钩”能锁住火枪枪管,藏着义和团战士近身搏杀的智慧;“守”时刀身立如铁壁,恰是柴林庄围子墙上那道永不垮的防线。王汉亭知道,这门功夫要活下去,就得扎根泥土——他让弟子李玉明把拳谱带到柴林庄时,特意叮嘱:“教拳要教保命招,练刀要练护家功。”
二、帝赐街的火种
无棣县帝赐街的石板路,曾印着李玉明往返沧州的足迹。这位被柴林庄人尊为“帝赐街老师”的武师,肩上扛着两重使命:传艺,更传魂。1924年的柴林庄,刚从义和团的硝烟中喘过气来,休养生息,又迎来了革命的星火——刘格平在庆云一带播撒的火种,正需要一片能扎根的土壤。
1923年醉八意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归宿。帝赐街李玉明大师教村民们练“软劲醉拳”时,会想起红灯照姑姑们“晃身出重锋”的身影;耍“黄龙三转身”时,脚下的步伐与当年保卫围子墙的走位重合;连孩童都知道,六合枪的“回马枪”不仅是招式,更是“诱敌深入”的战术智慧。李玉明教拳从不说大道理,只在演示“十二连环刀”时讲:“这刀能劈洋人,也能护乡亲,就看握刀的人心里装着啥。”
1964年,柴林庄划归山东,地图上的边界变了,但刀谱里的血脉没变。那些刻在柴林庄人心上的口诀、老人们口述的“王汉亭与大刀王五论刀”的故事、甚至关公刀刀柄上磨出的包浆,都在诉说一个真相:醉八意从来不是封闭的拳种,它像一条河,汇入过义和团的洪流,也滋养过革命的幼苗,最终在柴林庄的土地上,沉淀出“武为军用”的红色底色。
三、永不褪色的刀光
石金超抚摸着刀身的纹路,像触摸着柴林庄的年轮。作为红色文化与醉八意武术的传承人,他常常给华材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讲义和团和全民抗日的故事,在他整理的拳谱里,每一招都附着两段注解:一段是技法要领,一段是背后的故事——“黄龙三转身”旁写着“1938年,石长海用这招夺过汉奸的枪”;“十二连环刀”下面记着“赵玉明烈士当年勇斗皇军的历史”。
如今,关公刀的锋芒不再指向战场,却在新时代有了新的使命。它是学校里的“活教材”,让孩子们知道武术不只是竞技;是纪念馆里的“镇馆之宝”,向参观者讲述“刀为护民,不为斗狠”的道理;更是石金超心中的标尺,提醒他传承的不仅是招式,更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初心。
夕阳西下,刀光晚霞相融。石金超招呼习练者收刀入鞘,远处传来华材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背诵口诀的声音:“醉八意,醉八仙,八仙醉酒传世间……”这声音穿过百年,像王汉亭的叮咛,像李玉明的教诲,更像柴林庄永不褪色的誓言——只要刀光在,武魂就在;只要人在,红色的故事就经久不息,民族精神就传承永恒。
沁园春三首(作者:石金超)
其一·醉八意
沧州刀风,王家坟前,拳起风旋。
看刚柔相济,软藏硬劲;醉醒交织,虚掩真拳。
八字精要,青龙偃月,曾抗狼烟赴国难。
凭谁问,这刀光剑影,不是遗篇?
汉亭妙悟空前,融八极少林意自绵。
恰遗风王五,刀承侠骨;玉明传火,武续忠肝。
藏艺柴林,红灯照下,六合枪挑破瘴天。
今何在?有传人执刃,再谱新篇。
其二·怀王五
燕赵悲歌,侠骨谁传?王五宏图。
记津门挥刃,劈开雾霭;沧州论道,巧补精疏。
双手看刀,一腔热血,敢向锋前护匹夫。
惊回首,那镖车辙里,都是征途。
江湖未远遗珠,恰醉八意中藏剑符。
看拖刀势巧,暗承心法;回枪迅疾,隐见功夫。
义和团旗,柴林庄火,一脉精魂永不孤。
凭栏望,正斜阳如血,照我归途。
其三·柴林庄
古寨柴林,百年风雨,未改苍黄。
忆义和拳起,刀光裂日;红灯照烈,剑气凌霜。
醉意先生,枪刀六合,曾护山河半壁强。
传薪火,有汉亭铸艺,李老传方。
今朝再续华章,看赤子执刀话热肠。
把青龙偃月,磨成教义;老拳谱上,写满沧桑。
红色根深,武魂血脉,都在晨光里发扬。
从头越,正少年振臂,续写辉煌。
注:柴林庄村醉八意起源传承溯源一直在继续,根据口口相传的信息,源于无棣县帝赐街,也有无棣县宗王庄武术的传承,主体源于沧州王家坟王汉亭大师,与大刀王五有关系,经过多方搜寻,王家坟估计是沧州市运河区范围,王汉亭大师1875年生于沧州王家坟武术世家,自幼随父习练八极拳、六合枪;1900年前后:融合少林技法创立“醉八意”武术体系,在家中开设武馆; 1910年左右李玉明(1887-1961)慕名来投,系统学习醉八意和少林长拳。 沧州王家坟现存王汉亭故居遗址,2023年“再现古巷武林风”活动中,当地武术传人确认其为醉八意源头;沧州市武术协会档案显示,王汉亭家族后代仍保存有清末民初的拳谱和练功器械。信息还在核实、挖掘、完善之中……!根据以上提示,请沧州王汉亭大师的知情者留言,留下联系方式,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