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正军
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有一座名为日月山的神奇山脉巍然矗立。在藏语中,这座山被亲切地称为“尼玛达哇”,意为“太阳月亮山”。它的形态酷似日月交辉,令人叹为观止,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令人不禁为之惊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日月山不仅是农业与牧业的天然分界线,更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关隘,见证了汉藏文化交流的千年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日月山并非仅仅是一座山,它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自唐代起,这里便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说,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文成公主入藏的传奇。她的足迹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中原与高原紧密相连,为日月山增添了浪漫与神圣的色彩。日月山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者。
日月山与格萨尔文化的渊源深远。在藏族人民心中,《格萨尔王传》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降妖伏魔的壮丽故事,深受崇敬与爱戴。日月山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成为这部史诗流传的关键载体。在格萨尔王的传说中,日月山常被描绘为英雄征讨霍尔国的关键通道或观察点。其险峻的地形,如同守护岭国的天然屏障,见证了无数英勇的战役与传奇。
周边地名传说,如倒淌河的泪水、将军沟的遗迹、点将台的雄姿,将格萨尔王的事迹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赋予了它们神圣而深远的意义。在这些传说中,日月山不仅是地理上的标志,更是文化上的象征,成为格萨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月山不仅在地理上与格萨尔文化紧密相连,更在文化景观上塑造了圣山崇拜与格萨尔英雄崇拜的融合。在藏传佛教及苯教传统中,日月山被视为神圣之地,信徒们转山、挂经幡、垒玛尼堆,以此表达对神山的敬畏与祈愿。在格萨尔王后期宗教化的过程中,他常被视为莲花生大师的化身或护法神,与日月山的神圣性产生了共振与叠加。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格萨尔史诗的演述充满了感染力与真实性。艺人们常以日月山周边的自然意象为引子,铺垫战争场景的氛围,使得史诗的叙述与地理环境高度契合。在某些民间宗教仪式和节庆活动中,格萨尔元素也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将英雄崇拜融入社群生活,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日月山不仅是格萨尔文化的核心流传地,更是活态传承的关键节点。它位于安多藏区的核心区域,是青海省重要的藏族聚居地之一。这里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格萨尔说唱艺人,他们的说唱艺术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他们的歌声中,蕴含着对英雄的崇敬与对土地的热爱,使得格萨尔文化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如今,当我们站在日月山之巅,俯瞰这片壮丽的山川与辽阔的草原时,不禁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与敬畏。这里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日月山与格萨尔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映衬,共同谱写了一部壮丽的史诗与神圣的传说。正如孔子所言:“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如李白所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史正军,男,青海湟源,中共湟源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社会学。2020年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优秀人才(理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