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袖天 舒德训/《黄金河之歌》
黄金河之歌 (外二章(首))
舒德训
当代
按语:喜读舒德训扛鼎之作《黄金河之歌》一一文辞闪耀,艺术戛戛。大河绝唱,高山独步!
序曲
黄金河 河金黄
长江乳名黄金河
悠悠河水水长流
河中魚儿不停游
第一篇:大河史话
黄金河是我的母亲河
发乎于秦奔向于楚
朝阳观①上千年文脉
清泉是我歌诗的源头
山涧石缝里沁出
林间溪沟中穿梭
“叮咚”竹涧的音符
鸣奏出一缕缕清幽的旋律
我默默地积攒着每一滴朝露
山坡上下
泉水潺潺
峡尽天开的浩渺一一
或许正从这里起步
人爱山 山依水
山最熟悉你蹒跚的脚步
最爱听你缠绵的音韵
清澈河流水流淌
日日夜夜又日夜
长长茶谷向我诉说
田家坪②里辞山座座
绿水青山映彩霞
彩云深处是我家
辞山多彩绘
云水共氤氲
转千山转千滩小心翼翼
山平水阔的朝日一一
或许正从这里升腾
第二篇:大河民魂
黄金河是我的母亲河
你从来就没有过停歇
流不尽空谷泛音起
扯不断飞歌谁和余
读不透诗情画意寄彩笺
喊不完山长水远知何处
你流过傍晚群星乱石
月光下深深呼吸
你流过三更黎明鸡叫
阳光中葡负背影
几千年我不能说清
你流动着母亲
多少世纪的记忆
流过宽处
流过窄处
流过高处
流过低处
来到我书桌前拐了一个弯
终于在这么一天一一
2025年7月5日
诗歌沙龙来村采风
母亲河有了新的“精神坐标”
煦风吹 艳阳照
河水轻流过我的梦乡
一河碧水两岸青山
撩拨我珠帘玉笛入耳
三山茶叶四季云雾
五彩花开千万朵
六畜欢叫在河畔村头
整座虚实的天然画卷映入眼帘
风跌到河里河水上涨
雪落到河面河水无声
云掉进河里大河飞扬
茶园绿油油
梯田泛金波
青山绿水染黛色
溢彩流光河金黄
月亮踩在河边浣纱
姑娘河里洗脸鱼儿心跳
茶人故里
大美黄金河
这条古老河里流淌出一一
我的《红岩茶花女》
两叶(车)飞来浪细生
山茶花开一村诗
文旅连枝共芬芳
“一条大河”“荡起双桨”
百花齐放几千重
森林一片又参天
河走过万里路
树在为河读书
迎客松哗啦啦的翻书声
是我黄金河奔走的脚步
第三篇:大河奔流
河水清 河水长
映照两岸茶山美
绿草萋萋花儿香
河水轻流过我的心房
泽润茶乡好风光
河水潺潺流过座座青山
河水涓涓走过片片茶园
河有情来水有意
诗情画意铺锦绣
人在画中踏歌走
歌声催开浪千层
这一山唱到那一山
文化书院诗性浓
笑语声声传惊喜
歌诗飞上我的书楼
茶山苍苍 河水黄黄
浪波浩浩去
我自独立在山岳
目送词客他乡远
黄金河是我母亲的河
鱼儿游 虾儿跳
河水流淌我梦想
黄金河是我母亲的河
我是你诗歌的儿子
我要化作奔腾的一滴
跟着你千里而行
流过闪电辟开的道路
流过风雪荒野的脚印
不管道路多么艰险
总是求索再求索
穿过峡谷和险滩
穿过九曲十八弯
把歌喉和脚步调到天籁的弦上
一曲大河浩荡连通壮美的长江
织就锦绣茶山美景正在徐徐展开
挟车湾③雷廷
拥大溪④千钧
滂沱伟哉中国宜昌诗城
带红桂⑤雨露
育峡江⑥万民
素炼秀哉中国宜昌诗城
荡百岁溪⑦绿波
温太平溪⑧内秀
美丽壮哉中国宜昌诗城
千里山河
九重城阙
黄金河啊!黄金河一一
你本来就是我母亲的河
千里江山
只此青绿
洪流不已
百年千万载
不断大龙脉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均为黄金河流域地名
作者简介:舒德训:湖北宜昌黄金河人,糸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屈原文化研究会会员代表,中国歌舞小说的开山作者和奠基之人。主要代表著作有长篇小说《红岩茶花女》 长篇纪本文学《中国革命文艺通鉴》 《长江水家族的红岩图腾》获第五届中国当代散文300篇全国大赛一等奖 在《人民日报》 《央视》 《凤皇论坛》 《民主法制》 《芳草》 《中国三峡建设》等30多家报刊杂志公开发表文学文艺、时政评论作品1000多件逾千万字,作品见诸中国国际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

对新诗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文学批评喊话
(诗论)
舒袖天 舒德训
一:到底什么是诗歌
“诗者:志者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对世界:我们不仅在看着,而且在发言着”。
诗言志,歌咏言(尚书艺文志):“诗”即文艺化的歌,诗是有音乐的纯文学。诗与歌的共同发展构成了整个中国史诗,可以说:一部诗歌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一个诗人的“志”和他所处的时代必然会有一种命定的联糸,诗人不仅是这个时代的代言人,而且还是先躯是神祇,是代天说话的人。有道是:寂寞出文人,贫寒出作家,愤怒出诗人。“一个优秀的诗人:在他的血液里,在他的灵魂里,他为社会的病痛而痛苦,同时又为社会的进步而快乐”(《艾青诗论》第182页)。诗人勇武地站在时代的前列摇旗呐喊。屈原放逐,乃斌《离骚》,“离骚”被贬离开……时所发牢骚写成的诗歌,而且这个牢骚是屈原对楚国朝廷愤怒而发言,故而诞生了距今无人能超越的16字体的骚体诗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篇是在被贬流放时发愤而作的。《离骚》中形成的中国知识分子最早的忧患意识,对理想的坚贞不渝的追求勾通并摇曳着不同时代读者的心灵一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李白如炎炎烈日,其诗韵光照乾坤,杜甫如朗朗朋月,其文意幽深沉郁。李白杜甫是唐朝诗歌天空中的日和月。李白个人仕途大败被逐长安成就了他诗歌史上辉煌的一页。杜甫刚任职就遇上安禄山起兵造反,他被贬华州只做了一个文教小官……盛极一时的唐朝彻底抛弃了李白和杜甫,恰正是这种大起落困苦挣扎成就了李、杜飘逸,沉郁的大唐绝唱,国痛民殇,诗人不幸。再如抗战时期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我欲倚天抽宝剑、一声怒吼赴东江”……迸发出民族觉醒巨大愤怒和吼声。
二:新诗的“合法性”在哪里
…………
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约藏克家和袁水拍谈话时说:“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比较精练,句子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他在后来给藏克家的《关于诗的一封信》中说:“……诗应当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不易在青少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封本来很正常的信却因他的公开发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被当作是党的文艺政策加以贯彻执行,从而使得旧体诗只是作为少数人抒发情感,寄托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没有能够更广泛的空间得以发展。然而为旧体诗在中国诗坛争得一席之地而且拥有广大读者的正是毛泽东其人,毛主席的诗词大都格律旧体诗。“五四”新文学运动掀起的白话潮飓风席卷,诗歌就像一匹脱僵的野马从原先的格律上解脱出来,丟掉了古旧的文字,丟掉了一板一眼的格律与平仄,不断蜕变成长,并且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一自由诗太过自由了,甚或把诗歌散文化,诗的文体特点将荡然无存。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世间大都事物都要立个标准,才能在其获得真正的趣味,游戏规则如此,作诗也应如此,没有维度,又何来优良之分?否则:诗歌也就真正沦亡于无知的手中了,而这种形式上的粗陋也伤害了诗歌本身所固有的艺术特性。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一一多大的气象啊!这就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我大唐的格律旧体诗!所以唐朝又叫诗歌唐朝,唐朝诗歌积累非常丰富,加上我大唐的气象,气度如此之恢宏!因为旧体诗有一套做诗的法则,对作者的心情禀赋不作要求,旧体诗是把不同的内容纳入相同的格律中去,从格律,韵脚,对偶……穿的都是统一规范的“合法性”“制式服装”,其格律越是到成熟阶段就越是封闭性,排它性,对原有格律服饰,领扣,袖肩,荷包,哪怕是一个线头……略有突破便被拒之门外,只要掌握这些方法,即使没有诗情画意,你也能做诗,所以:我们对些粗制滥造的所谓新诗的“合法性”产生了质疑。
三:新格律诗体呼之欲出
新诗和旧诗区别是思维方式和情感内容的区别,新旧共振锻造一种新格律诗体裁来。诗经体离骚,汉魏古诗,乐府诗,格律诗,杂体诗,白话自由诗和我们黄金河朝阳贯山脉丰富多彩的民歌……我们常说作家的作品来源于生活,这个“生活”是指谁的生活?我观就应该是我们作家本人自己的生活,你没有亲身经历的生产生活实践斗争的生活纪实,是无法写出反映人民生活本身,奏出人民生活强音的好作品来的,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大都来源作家自已的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在这个白云深处的峡州之上,山水迢遥,路漫远兮。上下摸索,躬耕写作,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斗争中,汲取了丰富的素材养份……文学的标准是认定一部作品是否文学的标准,但文学标准不能仅仅认定一部作品是否具有“伟大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而诗歌尤其如此,一首诗歌是否成功,一部作品被称为经典来自全部文学史的考量,至少要数代人的检验判断。你把茶乡的山叫诗歌,他把村里的水叫诗歌,而我也要把黄金河人民劳动创造的生活惊奇叫诗歌……到底什么叫诗歌?我观“诗歌”这个字眼的理解距今为所有诗人公认的“诗”之定义还没有出现。总之:好诗应该在黄金河,黄金河应该要好诗,黄金河好诗世人共。我们写诗首先自己要真诚,二是陶冶人的情怀,三是要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通过美的形态显现出真与善来,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型,一个真正诗人的标志他首先必须是一位民族诗人,越是地方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之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一个没有诗的民族就要寻找借口走向衰亡。我们今天脚下的这个地方叫黄金河,黄金河这个地方是我怏怏大汉民族!“一部《红岩茶花女》,百年沧桑黄金河”,黄金河自是一个诗性的民族,我们今天为黄金河写的诗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精粹的核心,我们要立足民族,放眼世界,在勾通与现实和历史和民族间隙断层写出“一架飞架”大气贯虹的黄金河史诗级好作品来!诗歌便是我们这个民族永恒的鲜花和纪念碑。
咏 月 (回文诗)
向前三① 黄子衡②
清末民初
秋来晚坐静生凉
月上东窗夜漏长
牛斗射光清皎皎
石街浸露白茫茫
楼高饮酒把诗咏
方近宅由有稻香
幽景一时随意乐
欧闲笑我似形忘

作者①向前三,笔名向乾山,本名向德坤,黄金河人,生卒不详。国立中山大学师范研究所毕业,曾任宜昌(市)府(教肓)参议员,省政府主席褒奖他重视教育“其草生香”匾额。作者②黄子衡,本名黄大均,黄金河村14组人,生卒不详,清末最后一轮科举考中的秀才,村朝阳观私塾先生,乡教育监考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