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笔雄壮绘画卷 万里寻梦颂昆仑
——从文艺批评角度透视
张常良《走边关》 艺术价值
作者:徐荣斌
当一部以车轮为丈量工具、以边关为书写对象的纪实散文在周至文坛掀起热潮时,张常良的《走边关》已超越了单纯的“游记”范畴。从文艺批评的视角看,它是“行走写作”与“家国叙事”的完美融合,既是作家以身体实践完成的“存在主义式书写”,也是用文字为边疆大地立传的“地方志书写”。初读此书,周明先生的题字与张荣信先生的序言如两翼牵引,让人随作者的车轮碾过雪域高原的冻土,在布达拉宫的金顶下仰望信仰,在昆仑山的褶皱里触摸历史,字里行间的雄浑与赤诚,恰似一曲用生命底色谱就的“大地之歌”。
全书以“万里寻梦边关行”为总纲,按行程划分为九篇七十余章,从陕西出发,经四川、西藏、新疆,再沿河西走廊返回家乡,形成一个闭环的行走路线。这种以地理空间为线索的结构,让读者仿佛跟随作者的车轮,在“斜峪关遐想”中触摸历史余温,在“二郎山露营”中感受旅途艰辛,在“布达拉宫仰望”中体悟信仰力量,在“昆仑祭英灵”中震撼戍边情怀,在“独库公路穿行”中惊叹山河壮美——每一章都是一处风景的定格,每一篇都是一段旅程的沉淀,地理的跨度与内容的密度相互映衬,展现出“用脚步丈量国土,用文字记录山河”的创作诚意。现在想从文艺批评角度透视张常良《走边关》艺术价值:
一、行走的诗学:以存在主义实践重构散文的“在场性”
现代散文理论中,“在场性”是纪实写作的核心命题——它要求作家以身体介入对象,让文字成为“现场的残留物”。《走边关》的震撼力,正源于作者将“行走”升华为存在主义式的生命实践。从目录可见,“竹巴龙到左贡”的崎岖、“怒江峡谷怒江桥”的险峻、“大雨滂沱翻达坂”的艰难,构成了一条“用疼痛标记的路线图”。
“夜宿通麦”一章堪称“在场写作”的典范。作者没有渲染通麦“天险”的传奇,而是聚焦暴雨夜卡车陷在泥沼中的细节:“车轮陷进泥潭的深度,刚好没过半个轮胎;雨刷器徒劳地摆动,玻璃上的泥浆像抽象画;驾驶室里的温度计从5℃降到2℃,呵出的白气在方向盘上凝成霜花。”这种带着痛感的记录,恰是萨特“介入性写作”的鲜活注脚——作家不仅是观察者,更是“被环境裹挟的存在者”。当“露营桑桑镇”中描写“头痛欲裂时看星星,每一颗都像悬在头顶的冰锥”,当“伤情哈密”中坦陈“连续驾驶18小时后,视线里的公路开始扭曲成麻花”,这些超越“观光视角”的生命体验,让“万里边关行”成为一场存在主义的精神修行:行走不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用身体与土地对话,用疼痛确认存在,最终让“爱国”从抽象的抒情变为“车轮碾过界碑时的震颤”这样具体的生命感知。
二、凝视的美学:以现象学还原激活山河的“原初性”
现象学美学强调“悬置预设,直面事物本身”,《走边关》对边疆风光的书写,正是这种理论的生动实践。作者摒弃了传统游记中“先入为主的想象”,以“纯粹凝视”捕捉山河的本真面貌。“然乌湖,我看了一个寂寞”的标题便充满现象学意味——它拒绝用“壮美”“秀丽”等概念框定湖泊,而是呈现“看”的行为本身:当期待与实景碰撞,“寂寞”成为最本真的感受。
这种“还原式书写”在“天路十八弯——剪子弯山”中尤为精妙。作者没有堆砌“险峻”“壮观”等形容词,而是聚焦弯道与光影的关系:“上午十点,第三个弯道的阴影刚好切成三角形,把吃草的牦牛分成明暗两半;正午时分,阳光垂直砸在路面,每一道弯都像被烧红的铁丝勒在山梁上;傍晚的风带着雾来,弯道在暮色里变成一串模糊的省略号。”这种对“事物本身”的凝视,让山河摆脱了符号化的想象。同样,“姊妹湖”的描写拒绝“高原明珠”的陈词,而是记录“两汪湖水在阳光下的温差:东边的湖水温12℃,西边的8℃,因为一个朝南、一个朝北;湖边的鹅卵石,被湖水冲刷出的纹路像藏文的咒语”。正如梅洛-庞蒂所言“世界通过身体向我们显现”,作者用“徒步者的凝视”取代“游客的取景框”,让然乌湖的“寂寞”、剪子弯山的“弯道阴影”、姊妹湖的“水温差”,都成为未被概念污染的“原初经验”,最终在读者心中激活对山河的“第一次感动”。
三、他者的颂歌:以平民视角完成对“英雄叙事”的解构与重构
传统边塞文学中,戍边者多被符号化为“高大上”的英雄,而《走边关》以“平民化叙事”完成了对这一形象的解构与重构。在叙事学理论中,“聚焦”决定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选择“平视聚焦”,让戍边战士从“神话”回到“人间”。
“昆仑山巅祭英灵”两章的叙事张力,正源于对“英雄祛魅”的深刻实践。作者不写“牺牲的壮烈”,而是聚焦烈士遗物的细节:“陈红军烈士的笔记本里,夹着没吃完的奶糖,糖纸已经被汗水浸得半透明;肖思远的头盔上,有一道3厘米的划痕,边缘还沾着昆仑山的沙砾;王焯冉的水壶,底朝天放在墓碑前,里面的水早就蒸发干了,只剩下一圈圈盐渍。”这些剥离了“英雄光环”的日常物件,比任何颂歌都更具穿透力。在“班公湖遐思”中,对守湖战士的描写同样打破刻板印象:“战士小李在湖边洗袜子,肥皂泡漂到湖中央,引来一群斑头雁;班长用石头在沙滩上画老家的院子,说等退伍了要种满月季花;他们给巡逻艇起名字,‘昆仑号’‘班公号’,其实就是刷了红漆的冲锋舟。”
巴赫金的“狂欢化叙事”理论在此得到印证:当英雄开始洗袜子、画家乡、给冲锋舟起名时,他们与凡人的界限被打破,“伟大”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把平凡日子过成界碑”的坚守。这种叙事让戍边精神从“宏大叙事”落到“具体生命”,当战士说“在这里站一天,祖国就安稳一天”,我们看到的不是符号,而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承诺,一个青年对土地的责任——这种“去英雄化”的书写,恰恰让英雄精神获得了更坚实的人性根基。
四、时空的对话:以历史诗学构建边疆的“文化基因库”
年鉴学派主张“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走边关》的历史书写正暗合这一理念。全书以“地理行走”串联“历史行走”,在“寒溪夜涨话古今”“宗山访古堡”“锡提亚迷城”等章节中,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的“时空场域”。
“定军山下缅武侯”一章的“互文性”写作极具深意。作者将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戍边谋略,与当代士兵“巡逻路线与七擒孟获古道重合”的发现并置,更记录下当地老人的话:“当年武侯的士兵在这里种玉米,现在解放军在这里种大棚蔬菜,都是让这片土地活起来。”这种跨越1800年的呼应,让“守土”的意义获得了历史纵深。“金沙江大桥今昔史话”则构建了更复杂的时空对话:1935年红军渡江的木船残骸、1956年通车的铁索桥遗址、2020年建成的钢桁梁大桥,三代桥梁在文字中形成“时空叠印”,而守桥战士“每天擦拭桥碑上的名字”的动作,则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法国历史学家诺拉所说的“记忆之场”在此显现:边疆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活的博物馆,“宗山古堡的弹孔”与“边防哨所的监控探头”、“古格王朝的粮仓遗址”与“阿里的青稞种植基地”、“龟兹壁画中的商旅”与“喀什大巴扎的货车队”,这些跨越时空的意象交织,最终指向一个核心:边疆的历史从来不是断裂的,而是“守土有责”的文化基因在不同时代的延续。当“锡提亚迷城”的断壁与“叶城零公里”的路碑在同一视野中出现,读者看到的不仅是地理变迁,更是一个民族“用文明守护边疆”的精神传承。
五、结构的艺术:以复调叙事完成“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平衡
在叙事学中,“复调”指多声部的平等对话,《走边关》的结构艺术正在于构建了“国家叙事”与“个人叙事”的复调交响。全书以九篇七十余章的地理路线为明线,暗藏“家国情怀”与“个体体验”两条暗线,形成“车轮轨迹”“情感轨迹”“历史轨迹”的三维交织。
“世界高城理塘”一章的复调叙事堪称典范。宏观层面,作者描写理塘从“茶马古道驿站”到“高原旅游新城”的变迁,记录光伏电站如何照亮藏寨、冷链车如何把牦牛肉运出高原;微观层面,则聚焦藏民达娃家的变化:“客厅里的卡垫换成了沙发,却保留着酥油茶桶的位置;达娃的儿子在县城读中学,课本里夹着寺庙的唐卡;一家人看电视时,既看藏语频道的新闻,也看汉语频道的天气预报。”这种“国家发展”与“家庭变迁”的对位,让“民族共同富裕”不再是抽象概念。同样,“喀什喀什”中,大巴扎的全景描写与商贩买买提的个人故事形成复调:“巴扎里的摊位从300个扩到3000个,维吾尔族花帽与义乌小商品并排摆放”的宏观叙事,与“买买提学会用微信收款,手机屏保是女儿在深圳打工的照片”的微观记录相互映照,展现出“边疆发展”在个体生命中的具体呈现。
附录中“老爸的‘伟大壮举’”以女儿视角补充正文,形成“作者自叙”与“他人评述”的对话:女儿眼中“老爸出发前偷偷在车里备了速效救心丸”的细节,与正文“驾车翻越昆仑山”的豪迈形成张力,让“英雄父亲”与“普通老人”的形象同时成立。这种结构恰如福勒所言“散文的弹性”——既保持了“万里边关”的宏大格局,又不失“帐篷里的炉火”“方向盘上的冰花”等微观细节,最终让“家国梦”在“达娃家的沙发”“买买提的手机屏保”“父亲的救心丸”这些具体的人、事、物中落地生根,完成了从“宏大叙事”到“生命叙事”的升华。
从文艺批评的维度审视,《走边关》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边疆的风光与故事,更在于它重构了纪实散文的写作范式:它证明“行走”可以是存在主义的实践,让文字带着身体的温度;“凝视”可以是现象学的还原,让山河摆脱符号化的想象;“叙事”可以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让边疆的意义获得纵深;“结构”可以是复调的交响,让家国情怀在个体生命中扎根。当作者的车轮最终碾过“嘉峪关”“古北路”回到家乡,完成的不仅是地理上的闭环,更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精神的当代演绎——用脚丈量国土,用笔书写山河,用心体悟家国,这便是这部作品最动人的“文心”所在。

(注:文中图片来自“周至县摄影家协会7月6日看望协会名誉主席张常良”视频截图)
作者简介:徐荣斌:男,57岁,高级教师。陕西省作协、诗词协会、编剧协会会员,中国德育研究会研究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周至县政协文史委委员、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理事、撰写《中学语文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高原现象的研究》分别获2001年、2004年西安市科研成果一二等奖,2015年曾参加西安市小课题研究并结题,多次县级赛教中获奖,曾多次被评县级师德先进个人、模范教师、优秀党员,多年来,在《陕西教育》《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教育学文摘》等刊物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创立了“三环五让绿色教学法”,在全校推广编写校本教材《竹韵润心》和作文选《春笋初绽》得西安市基教处定点项目予以印刷推广。文学作品出版代表作长篇小说《圣贤二曲》《延生观传奇》《向阳花开》及电视系列剧二十余部、百家碎戏百余部均在陕西省电视台播放。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