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细致安排后事
——记可敬的姐姐
文/李斌旭
虽近耄耋,历白事无数,要说自己的后事完全由自己安排的,我是第一次遇到。
这不是别人,就是我的姐姐李彩霞,家住长安区王曲街办高家湾村三组。她老人家于2025年4月22日离世,享年90岁,她的后事,都是按照她临终安排办的。
我与姐姐同为抱养,我俩一生深深感恩父母,姐弟情感也很特别。姐姐长我12岁,自我记事起,总是姐姐带着,凡事尽我,所以,虽为姐弟,情同母子。姐姐高龄以来,虽患有冠心病,但行动自如,生活自理。原想着姐姐百岁时,我还能享受这份深情,谁料不慎的一跤,如同打开了魔盒盖子,惹出了一堆麻烦,本来硬朗的身体一下子急转直下,儿女们遍找医院尽力救治,但她的状况时好时坏,医生们无能为力。进食越来越差,最后,只能靠吊瓶和营养粉冲水维持,再不久,喝水下咽也很困难。那是一段揪心的日子,姐姐却始终安然平静,还利用那段时间为自己仔细安排了后事。
姐夫去世多年,姐姐知道自己来日无多,把手中家财,早早召集儿女妥善处置。
姐姐人好,乡党情深,知她病危,不断有来探望,她借机把自己后事中诸如穿老衣等等事项,按照来人特长,顺便一一分别交代。临走还不忘叮咛:“到时候,早些来帮忙,嗷。”
临终前告知儿女:活到九十,你们的福我都享够了,我也该走了。我倒头以后,停我的门板放在二楼,由谁谁来给我穿老衣,灵堂祭品应该有啥有啥…后事一切从简,不设礼房,不收礼,好好招待、感谢亲朋,报答乡党。其实,她早已向帮忙者本人逐一交代,仍不忘叮嘱儿女到时还要一一去请;另外,谁谁谁等人一直对她关心,虽然离得远点,到时都要一定请到。
姐姐对我也有专门交代,届时,谁举幡,谁抱像,谁抱骨灰盒,谁端孝子盆;做献饭要多用肥肉,她说自己爱吃;孝子披红,由我和外甥给二女婿披上双红,其他人都不披了……
姐姐交代的后事安排,唯披红一事发生异议。被披红的女婿认为大家尽孝都好,披红唯他,不敢接受。此事告知我姐,她态度依旧。
两天后,姐姐闭了双眼,后事也按她生前安排有序进行,还是披红一事再生波折。拟被披红的女婿说当时岳母临终,怕影响老人心情,有异议未敢坚持,现在已无影响,再次提出,坚决不敢接受。族里人和乡亲也都认为红应多披。我是老舅家最高长辈,所有说法都汇给了我。
父母离世以后,姐姐就是我的天,姐姐临终遗嘱,我必须坚持,也同时明白,此事不可简单草率。因为我经历太多丧事的经验教训,处理妥当,是避免矛盾、化解矛盾、增强凝聚的契机;处理不当,也会成为影响关系、产生矛盾、激化矛盾的火索。
想想大家意见确实也都在理。给孝子披红,是对老人生前尽孝的肯定,已成乡俗习惯。说起来,无论姐姐的儿女侄子外甥辈,还是孙子辈,尽孝确实都好,特别是儿女各家,孝敬父母,在村里有口皆碑。大女儿在世时,家中大小事情都由她张罗,周到仔细,因车祸离世以后,女婿外孙对她也很尽心。儿子祖孙一家三代远居上海,条件很好,当年曾接父母过去同住,没有多久,就闹着要回。儿子本想劝留,但是无奈。她闲不住,去了就搞卫生做家务,还千方百计给儿孙们变着花样做好吃的。本来想让父母轻松一点享点福,结果,反倒是母亲非要伺候儿孙,比她在老家还累。劝不了挡不住,为了母亲轻松,只好由着她忍心送回,后来又曾试多次,如前依旧。儿子不放心,就教会母亲使用微信,天天定点视频,还每年几次回来探望。平日,儿女们商定由相距较近的小妹住家伺候,由在外工作的儿子和其二妹出钱,帮助小妹缓解生活困难。我的姐夫去世以后,几个女儿不断接她去住,她还挑挑拣拣,谁家去了她没活干的小住即走,有活干的她才愿住得稍久。三女儿家能干的活多,她就愿多住,搞卫生做家务以外,还专为胃不好的外孙女婿单做合适的饭菜,天天如此。女儿们也怕她累着,但仍是劝不住,只好由着她住回,再由小妹住家照看。小女儿照顾仔细,晚上同睡一屋,经常开着她的蹦蹦车拉着母亲去她想去的地方。她87岁那年,想逛王曲二月八庙会,尽管人多拥挤让人担心,还是送去,前后护着让她过了逛会的瘾。二女儿一家除了经常过来探望替换小妹照看母亲之外,凡家中修修补补等体力活,多为二女婿去干,都能做得让她满意。她自己也不闲着,80多岁了,还能很好地打理院子,葡萄、杏、柿子、橘子、核桃、花椒、蕃茄、辣椒、黄瓜,年年果满枝头。只要娃们回家,她总是想法百计做好的,蒸凉皮,打搅团,摊饼子……当然,姐姐的大事小情也是儿女们无巨细地操心到位。姐姐虽然早年受罪不少,到了晚年,也成了村上最享福的老人之一。所以,多给孝子披红既合乡俗常理,也是完全应该。

再看姐姐的披红遗嘱也不无道理。在她极度衰弱,言语困难之际,身感不适,心有想法,无力表达,唯有那个女婿,能从她的一个微微手势,或一个眼神,甚至一个表情当中,明白她的需要,立马伺候到位。其他人都很着急,都想尽心,无奈或看不明白,或是有心无力。外甥曾亲口告我,他多在外少在家,身体也差,伺候母亲,与妹夫相比,自愧不如。而且,这个女婿,虽家在郭杜却与高湾村的乡亲熟如本村。由此看来给这个女婿披红完全应该。再说姐姐九十高寿,晚辈人多,都很孝顺,如果也给披红,到谁为止都不合适,所以,其他人不披反倒更好。还有,遗嘱中给她自己为之骄傲又很孝顺的儿子都不披红,其余人不披,各自当无异议。
姐姐遗嘱披红的主意虽好,但实际操作起来也有为难。孩子们的孝顺,除了姐姐,最是我知,其他人都不披红,我这个老舅长辈于心不忍;这样做也有悖乡俗常理,乡亲们看不明白,难免存疑。到底怎么办?再三斟酌,有了一个披红以前由我专做说明的主意,便与外甥们、主要亲戚同族、关键异议者、丧事司仪等人分别沟通商量,取得了一致。
于是,披红以前由我当众说明。首先感谢乡党和所有执事的帮忙。其次,说清因为孝子都好,鉴于人多,遵照老人遗嘱,只给一位孝子代表披上双红,等于给所有孝子都披了双红。第三,老人九十高寿,当为喜丧,如果只有一人披红,喜丧的氛围不够,为此,给举幡、抱像、抱骨灰盒、端孝子盆,撩土注的几人也各披一红。
披红事已,思量未尽。以往经常在我跟前夸奖儿女晚辈孝顺的姐姐,遗嘱披红却只给一人,如果单纯为了避免矛盾,不至于决绝如此。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当时,姐姐虽然身体衰弱但思维清晰,显然不是糊涂之言;会不会是偏心呢?要是偏心应该最偏儿子,但双红却披给了女婿,其中一红还是由儿子给妹夫披的,看来不仅不是偏心,反倒是大大的公心。这不是那不是,到底何为?忽然想到她对待乡亲的遗嘱,不收礼,都请到,好招待,两相对照,忽地悟到,她是要给儿女晚辈们传承一个“轻自己,重乡亲”的家风。进而又注意到,姐姐虽提醒晚辈看轻自己,也没忘对他们的严格要求,而且公平不倚地通过披双红树立了一个实至名归大家都服气的榜样。
死亡,像人生一样只有一次,不同的是,死亡没有感受能讲。但我的姐姐却用给自己安排后事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她生前力行,逝后破俗,有破有立,有胆有识。处理的是生活小事情,传授的是人生大道理大智慧。还有她从容平淡面对死亡的明白与大度,如此深谋远虑,胸怀宽广,善良醇厚,识见过人,精细缜密,让我刮目,让我震惊,也让我不断地反问自己。这能是那位念书少文化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老太太吗?还是那位与我一生情深的姐姐吗?我对姐姐的敬重中,突然间生出伟大的感觉来。
又忽然觉得,如此大气、胆识、智慧的姐姐,一生主家,太得委屈。再看他临终前为自己的后事安排,周到仔细清晰,自然淡定从容,面对死亡,没有不愿、恐惧与无奈,倒像是出趟远门似的。看来,姐姐此生很值,天堂可期。也许天堂不再委屈姐姐,是要她去那边任职赴事。我甚至有些恍惚,明明听着司仪送葬起程的高呼,感觉却是为姐姐离家赴任的壮行。
注:撩土,是按照当地习俗,送葬时,由大儿媳用红布包些坟土回来,意在家人对逝者的不舍,土回如人回,还欲继续伺奉,朝夕相处。
记于2025年6月14日
作者简介
李斌旭,住西安市长安区,退休人员,平日学习写点文章。希望大家帮助指导。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