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怀念抗日英雄王奋(王锦华)叔叔

2025年6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重要新闻,9月3日上午,国家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和阅兵。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把我的思绪带到了1941年10月17日河北齐庄抗击日寇的战斗中。


我的叔叔王奋(王锦华)就是在这次齐庄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18岁。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叔叔是中共党员,1923年生于蠡县城内,1937年10月参加蠡县学生军,年底转安平军政干校,毕业任军区武装宣传员。1938年任五区小队指导员,1940年任县大队组织干事。
70年代,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我父亲遇到了叔叔曾经的战友(时任解放军某部正军职干部),他们一起回忆了王奋(王锦华)的英雄事迹。叔叔身高1米9,身体非常健壮,长相英俊。很遗憾,战争年代竟然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在学校读书期间,他的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从小练得一身好拳脚。参军后,作战机智勇敢,杀日寇,除汉奸,敌人听到他的名字闻风丧胆,他年龄虽小,但在部队发挥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他在抗日战争中的机智勇敢也经常赢得部队领导和战友的赞扬。
在抗日战争中,河北省的人民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八路军打日寇,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这是对乡亲们抗日战争中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也是对我父亲家的真实写照。由于家中的两个儿子都参加了八路军,在那个年代祖父、祖母也是要承担很大风险,面临特务、汉奸的威胁和骚扰。随着家中的两个主要劳动力参加了八路军,家中的老人不顾自己生活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支持儿子们上战场。
我父亲家共有三个子女,父亲于 1938年1月参加了八路军,并随部队离开了家乡。叔叔牺牲后,是我姑姑带着侄媳妇,冒着生命危险,利用黑夜,避开敌人的关卡,绕道从齐庄步行了几十里路把叔叔的遗体运回到蠡县,悄悄地埋在了田地里,姑姑生前不止一次对我说:她永远感谢侄媳妇的善良和勇敢,是她帮助把我叔叔带回了家乡。叔叔牺牲后的83年里,每年清明节,家中的亲人们都到坟上祭拜这位抗日烈士,寄托哀思。
为叔叔墓地立个碑一直是我父亲多年的心愿,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实现。去年的一天,蠡县的亲人电话告知:政府要在叔叔墓地的所在地建体育馆。当时,我和家人的心情都非常紧张,如何妥善安置叔叔的墓地确实让我们夜不能寐。在这紧要关头,我们联系了县退役军人办,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在办理了相关手续,在叔叔牺牲的83年后,我们顺利地将叔叔的墓地移到了蠡县烈士陵园。中共蠡县县委、蠡县人民政府为叔叔立了碑,我们全家非常感激和激动,这也告慰了父亲的在天之灵。从此以后,在每年鲜花盛开的清明节,家里的亲人、学校的学生及各界人士都可以来瞻仰叔叔的墓地,缅怀为共和国独立而牺牲的先烈们。
国家决定9月3日召开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和阅兵是非常英明的,时刻提醒后代们千万不能忘记过去,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成千上万的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永远缅怀他们,让鲜艳的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我们美丽的中华大地上。
作者简介:
王宁,男,1956年9月出生。专业技术职务:译审(正高级技术职务),专业:翻译(英语)。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留校任助教、讲师和教研室主任。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在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外事局、国际司主任科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外事处副处长、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处处长和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专家等职务。
2025年7月15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