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伟明「神清骨冷」水墨画展
策展人 | Curator
林夏瀚 Lin Xiahan
展览时间 | Duration
2025年7月23日 - 8月10日
艺术家 | Artist
陈伟明
开放观展时间 | Visiting Time
周二至周日 上午9点至下午17点
(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 Venue
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298号(北京时间博物馆)
主办 | Host
广东现代社会发展研究院
协办 | Co organizer
契山堂
广州飞玚艺术
正雅文化
展览前言
林夏瀚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研究员)
本次展览精选艺术家陈伟明先生近年水墨精品四十幅,系统呈现其艺术探索的最新成果。陈伟明的创作深植中国画传统,又敏锐回应时代,以独特视觉语言展现了水墨艺术在当代的生命力与无限可能。展览分三个单元,清晰勾勒其艺术追求。
一、笔简意远:山水间的哲思淬炼
本单元聚焦陈伟明的山水探索。其早期作品受李可染、关山月、黎雄才等影响,墨色浑厚。约十二年前,风格陡转,弃繁就简。他以疏朗、松活的线条,直取物象筋骨气韵,画面意境空寂寥远。点缀其间的人物造型洗练,气质孤高清逸,透出超然物外之思。在当代山水普遍强调写生再现的背景下,陈伟明的个性化探索,为文人画体系如何衔接写生传统与学院教学,提供了独特视角。
二、不滞于物:水墨材质的自由咏叹
本单元展示八件水墨实验作品。创作挣脱形骸束缚,任墨色如熔岩流淌、渗化、凝结,不刻意求工整,于看似随性的泼洒点染间,意象蓬勃,生机盎然,尽显“不滞于物”之理念。画中人物——跋山、涉水、潜游、休憩——皆融于水墨氤氲幻化的空间,象征着对现实的超越与精神的澄明。作品通过水墨这一古老媒介,探索当代心灵安顿与精神自由的意象表达。
三、生意浮动:残纸之上的生命礼赞
本单元汇集十三件花鸟作品。花鸟是其数十年坚持的领域,源自潮汕故里的笔墨启蒙,深谙“无意于佳乃佳”之妙。材料运用独具匠心:多取画室旧藏,受潮霉变、边缘残损的泛黄旧纸。这些带有岁月痕迹的“残纸”,反而成为激发艺术生机的独特载体。背景笔墨恣肆挥洒,枯焦与润泽碰撞交融,如风卷云山、浪涌江海,不拘成法。尤为精妙处,是将山水宏阔意境融入花鸟空间,更引入民窑瓷器上灵动质朴的动物形象。文人雅致与民间活力于此水乳交融,在残损基底上绽放璀璨光华,生动诠释“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本次展览系统呈现陈伟明先生水墨艺术的探索与风貌。其作品气象清冷孤高、骨力嶙峋,内里却饱含对生命活力的深刻体悟与对艺术本体的不懈追问,富有鲜明的当代气息。诚如哲人所思,艺术精妙之处,往往超越言语。诚邀各位观众近距离观赏原作,于墨痕水迹间,感受传统水墨在当代艺术家笔下焕发出的神采与温度。
精选展览作品
Selected Works

《田火》,49×99cm, 纸本设色,2023

《深澳》,49×99cm, 纸本设色,2023
有困难,有办法,有未来:陈伟明山水画近作读后
李若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当代山水画创作,展现个人面貌的挑战难度较之前代更为困难。山水画在经历宋元两座高峰之后,明代人已经出现焦虑感,清代人更是如此,20世纪同样也存在着这种很深的焦虑感。如何超越前人,如何在前人笔墨烂熟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面貌,是每一位有志在山水画史上留名者横亘胸中的难题。不过,题目虽然难,但总有解题圣手,近代以来,可以看到涌现出那么多伟大的山水画家: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在画派方面也出现了岭南画派、长安画派、金陵画派等等山水流派。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我们这个时代,肯定还会出现新的杰出的山水画家和山水作品,只是需要时间,需要天才的迸发。相信一百年后的人看待我们这一代的山水画创作,同样也会得出跟我们今天回看一百年前一样的观念——名家辈出,精彩纷呈。
陈伟明是一位极富于才情的年轻艺术家。虽然他从附中到研究生的求学阶段都在广州美术学院渡过,但刻板的学院教育丝毫没有削弱这位青年的艺术才情,实属不易。在向来重法度、轻才情的广东画坛,陈伟明的出现,无疑打破了我们对岭南山水画的固有概念:原来在庸俗写实、大红大绿之外,岭南山水还别有一种清旷幽远的品格在。这一种品格虽然被严密的教学体系击倒而曾经一度销声匿迹,但可喜的是,我们在陈伟明创作的山水画中又重新看到这种久违的品格。它犹如熙攘市井声中的一曲清澈之音,化育我们的心灵,并寄托我们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
陈伟明山水创作的一大特点是作品多从写生中得来。现场写生,最难的地方是如何将课堂上学习的古人笔意用于描绘实景,但也不必抱着古人的清规戒律来束缚自己。伟明的写生作品,既有强烈的生活现场气息,又有古雅的笔墨情趣,实属难得。这种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大抵与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或者照抄照片的作品,其艺术水准是有天渊之隔的。写生虽非岭南画派独创出来的新方法,但我们在同时期内,确实很难再找到另一个画派如此强调写生。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关山月晚年仍以“踏遍青山人未老”自勉,这一种创作取向,深深影响了广东山水画坛的后学者。
当下,可能是山水画创作最好的时代,当然也有可能是最不好的时代,主要看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这也涉及到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矛盾。山水画在过去不单单只是绘画的问题,还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今天的山水画并未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虽然创作者人数很多,但只是小圈子文化,真正的文化精英并不参与其中。其实,当下许多艺术门类,表面的繁荣之下,都存在这种困境。这是一个矛盾体,如何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又要克服不足,走出困境,是我们这个时代山水画创作的大命题。总之,我对于山水画创作,始终是抱着“有困难,有办法,有未来”的观点的,以此与伟明兄共勉。
精选展览作品
Selected Works

《二分关》,28×40cm, 纸本设色,2023

《虎头要塞门口》,28×40cm, 纸本水墨,2023
形式内外——陈伟明画展序
陈国军(2025年6月13日于长沙)
陈伟明此次所展40余幅作品,就题材而论涵盖山水、花鸟、人物(间或点缀),就方法而言丹青水墨兼而有之。
所绘山水有高深平远兼有之煌煌巨作,亦有似马一角夏半边之尺幅小景。笔力腾挪间可见山石跌宕、云雾翻腾,亦可观古城萧瑟、经台俨然,而其间人物长衫短袖、攀山驾船、锄土弄火、相面而立伫足长峰之上似入般若之境。可居可游哉?那是自然!石涛上人之一画论与不论均可在搜尽奇峰处觅得天地。伟明亦勤于写生,执毫锥于太虚,于无垠中构得万千。铁画银钩亦婉约,粗头乱服有云烟。
此次所展花鸟画中,伟明以苍山云海之笔法构筑出的小狗之家,“不慕高楼暖、贫家自有情”,那只身形直立,前足摩挲的小狗可在撒娇?明月如雪、流萤翻飞,黄耳轻吠,这亦是伟明所渲染的仲夏夜之梦。伴游的水禽——“东风如有意,莫谴斜阳残1”,“夜半蛙声吼,风起一池清”的几只青蛙身手非常了得。那支踯躅前行而纤毫毕现的笔下有几只幸福小猪在欢快地玩耍,背后的那个窝从荆关董巨中翛然而来,穿过宋元明清、海上岭南呈现在你的面前,似乎非常地温暖舒适。
然而这种舒适也可能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传统的中国绘画早就构建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一切想描绘的对象都有相对应的符号可以使用,画树有其法,画石亦有其法——这几乎就是一种形式语言,有自己的词汇和文法,历代以来,许多沉迷绘事的人用同样的语言说着同样的内容。因此,如果我们稍作思考就可以得到一些新的路径,即:同样的语言说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语言说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语言说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言说不同的内容。显然,对于此问题,石涛思考过且颇有心得,黄宾虹也思考过,齐白石思考过并实践得非常成功,李方膺、关山月黎雄才都思考过。
陈伟明少时即遵父训习书画,广东潮汕地区存续完好的传统文化使他得以滋养,少年即入广美附中求学,后又在广美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位,再后来留校任教。幼时得父训,十几年的学院派学习,笔耕不辍,功底不可谓不深厚,传统中国绘画体系中的语言应是熟稔于胸。于此之上,伟明亦排奡纵横,作了多方探究。
在广美求学期间,伟明的山水画笔墨并进,每画有多笔,墨色齐聚间有水润山色,树石森然,中锋行笔以求圆重。在从教后的一段时间,写生作品中偶尔会呈现出一种极简的形式,这当然是“神清骨冷”!几年前他到央美访学,笔下的人物又呈现出了另一番模样。这一切表明,他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着那个“大问题”!
自中世纪以来,图像的历史和历史的图像相互纠缠前行,面对今天的中国画,我们有时不得不以某种图像的视角去观望、凝视和体察。这其实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作为图像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高度“形式”化。而中国画的形式化则以另一种方式在唐宋之前就几乎完成。所以中国历代绘事高手在掌握形式之后,均在形式之外获得了某种加持。
因此,伟明的画大致可以分为形式的内与外两种类型,虽然,这两种类型并不是那么容易区分。形式之内的部分是沿着深厚的传统砥砺前行,温暖而舒适、醇厚且悠长,形式之外的部分则带着普宁的山风云流奔来,热烈却高傲、清冷又灵动。
图像的历史已经出现了AI,这是强大的形式工具,历史的图像的意义也变得虚无缥缈。古老的中国画和当代的中国画同时具备了历史与图像的双重含义,那些从纤毫中毕现的痕迹也许是重置图像的意义的唯一方法。
因此,我们要以这样的视角来阅读伟明的画:
找到那些形式之内的部分是如何通过层层浸染的水渍、犹豫不定的色层、彩色的潜水者、高耸的孤峰、找平衡的人、谷底升腾的火、绵延的三绿、危石旁牵手的同伴、飞翔的鸟、清谈的僧人、无处不在的线与痕迹变化成形式之外的部分的。
精选展览作品
Selected Works

《在水一方》,46×69cm, 纸本设色,2025

《夜半蛙声吼》,46×69cm, 纸本设色,2025
关于艺术家
About Artist

陈伟明
Chen Weiming
陈伟明,广东普宁人,
199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
200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8-2019年度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展览、活动情况 / Exhibitions and activities
2007 “陈伟明个展” 法国巴黎艺术城
2007 “陈伟明作品展” 法国巴黎105画廊
2019 “站在云霄上——陈伟明作品展” 北京798艺术区瀚艺术空间
2023 “陈伟明小品展” 广州E5艺术馆
2025 “神清骨冷——陈伟明水墨画展” 北京时间博物馆
为保障每一位观众的观感体验,请文明观展哦。

开放观展时间
VISITING TIME
周二至周日 9: 00 - 17: 00
(16: 30停止入场)
每逢周一闭馆
交通指引
Route Guide
展览地点:北京时间博物馆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298号
公交地铁路线:地铁8号线什刹海站A2西北口出,站台内外步行约494米即可到达。
自驾停车攻略:博物馆东侧设有停车场(8元/小时,约200个车位)建议9点前到达以确保车位,高峰时可能需要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