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英姿永添彩,退休钟爱猕猴桃,奉献足迹遍山乡
——记路罗镇退休干部聂和聚
文/任付珍
在白岸乡“红五村”之一的徐家村一座农家院里,一株株猕猴桃树幼果生长旺盛,一位老人正在精心管理着果树。整个院落生机盎然,花果飘香,这个被称为信都区山区庭院经济模式的主人翁就是原路罗镇人大副主席聂和聚同志。
聂和聚出生于1950年,今年76岁。 1969年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入伍,服役于天津警备区。在部队大熔炉中,他淬炼出钢铁意志与赤胆忠诚,因表现优异,荣获集体三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两次,1973入党,为军旅生涯镌刻下闪亮的功勋印记。
恪尽职守,为民情怀践使命
转业回乡后,他进入邢台县招待所工作,为适应新的岗位需要,他积极学习招待行业技能,在南会分所、县招本部、路罗分所等地工作多年。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需要抽调人力驰援唐山,聂和聚主动请缨,毅然投身抗震救灾洪流。在余震频发、险象环生的废墟上,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救援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始终没有退缩,依旧像一名军人一样抢救生命,其忘我精神赢得指挥部高度赞誉。
此后,他调任路罗镇财政所所长,更是将双脚扎进泥土,遍访全镇30多个村庄,倾听干部群众对财政惠农的意见建议,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合乡并镇后到城计头乡担任副乡长,负责交通、财政和分包赵峪、菜峪村等五个村日常工作,五年后又回到路罗镇担任人大副主席,因吃苦耐劳,工作踏实,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7年荣获政府嘉奖,1981年、1994年、1999年被授予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退休不清闲,为民寻找新产业
2002年退休回到老家许家村,看到乡亲们热衷于板栗树管理,虽然经济效益好,但劳动强度大,上了年纪的人干不了,为寻找一项老人妇女都能干的致富新路,他四处寻找新的产业项目,认定猕猴桃在信都区山区尚属空白,并且适合冀南地区气候条件,该果品营养价值高,具有美容养颜、排毒清肠、预防抑郁症等功效,市场前景广阔。为此,他三次奔赴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全国著名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观摩学习,虚心请教管理经验与核心技术。为了验证陕西猕猴桃在太行山区的能否成活和结果,他首先在自家院落里尝试种植管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四年后终于结出累累硕果,送给朋友们都夸奖味道不错,对种植猕猴桃信心更足,又利用“红五村”观光路优势,在临路地方种植一部分,猕猴桃总量达到110株,除送人外,还获得一笔经济收益。
银发再生辉,山间果香飘四方
聂和聚的猕猴桃经验在山区盛传,不少人慕名而来,他都毫无保留地将技术倾囊相授,先后扶持起5个规模种植园,足迹踏遍信都区浆水镇、路罗镇、西黄村镇、城计头乡、龙泉寺乡等,有力促进了庭院经济的健康发展。西黄村镇马河村李国平老汉从山东、陕西引进10亩猕猴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有3亩地则出现冬季冻死树干问题,一直不能结果,聂和聚骑摩托车50公里赶去会诊解决疑难,通过重新嫁接其他品种才焕发新生,同样在相邻的东川口村刘高增引进的2亩猕猴桃也出现类似问题,聂和聚都倾心帮助,让有毛病的树恢复正常生长,如今,东川口水库沿岸的两个猕猴桃园成为观光旅游的一个重点项目,他们每年还邀请聂和聚去指导管理技术。
聂和聚的庭院猕猴桃树一株能收获500斤,经济收益频丰,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信都区主要领导曾带领有关部门到猕猴桃园调研了解情况,白岸乡、路罗镇政府领导带领各村干部到果园观摩学习,区融媒体中心专门报道他的猕猴桃庭院经济新闻。
“只要身体好,只要有人愿意尝试,就要全程搞好服务,让摇钱树扎根田野为民造福。”聂和聚告诉记者。为加强与外地的技术交流,他还自费参加了全国第十一届农业博览会·第二十一届花博会,海峡两岸农业开发世博会等,管理猕猴桃的技术水平更加提高。
“老牛已知黄昏尽,不用扬鞭自奋蹄”,他将持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用行动诠释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朴素信念与永恒追求。
作者简介:任付珍,男,汉族,2020退休,现为城计头乡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信都区作家协会会员,本人为《蜜蜂杂志》、《蜂业科技》交流群主要撰稿人,连年荣获《燕赵农村报》优秀通讯员,多次获《邢台日报》、《牛城晚报》优秀通讯员,信都区优秀党员和信都区首届牛人、信都区好人、信都区好网民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