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河湟明珠的千年史诗
文/欢喜有约@乡泽暖心
在华夏大地的西北边陲,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深情相拥之处,一颗璀璨的明珠——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静静镶嵌在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闪耀着跨越万年的历史光辉。它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故事,从古老的石器时代到现代文明的蓬勃发展,历经岁月洗礼,沉淀出独特的人文地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古人所云:“山川形胜,关乎兴衰。” 大通的地理与历史,便是这兴衰之间的壮丽长卷。
一、地理形胜:山水交融的生态家园
大通地处祁连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与内陆的重要纽带。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接威远(互助县)、西望羌海(青海湖)、南临湟流(湟水河)、北通甘凉(甘肃武威)” ,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冲,古丝路南道的枢纽地位使其成为商贾往来、文化交流的汇聚之地 。
县境呈桑叶状,东西狭长,三面环山,大通河贯穿全境,如一条灵动的丝带,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海拔2280 – 4622米的跨度,赋予了大通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和生态系统。从巍峨耸立的高山到宁静秀美的河谷,从广袤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森林,大自然在这里展现出鬼斧神工的创造力 。
“巍峨青山接云汉,滔滔河水润桑田。” 这里是青海省的生态大县,森林覆盖率高达43.3%,居全省之首 。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一座巨大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雪豹、白唇鹿、荒漠猫等9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还有21种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以及77种 “三有” 陆生野生动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王国。612种植物在这里扎根生长,其中不乏川西兜被兰、角盘兰等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以及297种药用植物,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
二、历史溯源:千年风云的厚重积淀
大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后期。境内出土的五人舞蹈纹饰彩陶盆,作为马家窑文化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中国博物馆,也为大通的历史画卷揭开了辉煌的开篇 。
周、秦至汉代,猃狁匈奴在此游牧,逐水草而居,他们的身影在这片草原上留下了早期人类活动的足迹 。西晋六朝,诸羌出没,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在此悄然展开 。唐贞观初年,曾设米川县,短暂的建制见证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宋元时期,大通属唃厮啰,在民族政权的更迭中,这片土地不断吸收着多元的文化元素 。明朝,海夷麦力干占据此地,为大通的历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
清雍正年间,是大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清政府设大通卫,并筑大通、永安、白塔三城,分兵驻守 。乾隆年间,改卫为县,名大通县,这一行政区划的确定,为大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大通改为回族土族自治县,从此,这片土地在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通始终处于战略要地。西汉时期,汉王朝为开拓河湟,在今大通长宁修筑城堡,并进行小规模屯垦,以巩固边疆防御 。宋哲宗元符二年,宋军进入湟水流域,收复达南城,改名大通城,其军事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明朝时期,为防御蒙古部落的侵扰,修筑了明长城大通段,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存,也是青海境内保存最好的一段明代长城 。东起大通与互助县交界的阎王边,西止大通与湟中县交界的娘娘山顶处,现存主线44009米,沿线的烽燧、关城、敌台等防御工事,见证了当年的金戈铁马与烽火硝烟 。正如明代廖溪苏在《日过新城望元朔山感事》中所形容:“云开峡口朝金阙,日挂山腰间玉峦。” 桥头地区三水交汇、三山围拱,不但人杰地灵,更是北川路上的一处险关要隘 。
三、人文渊薮: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
大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回、土、藏、蒙古等31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形成了大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爷山花儿,以其高亢嘹亮的曲调、质朴真挚的歌词,传唱着各族人民的生活百态与情感世界,是河湟地区民间音乐的瑰宝 。“石崖头上的山丹花,刺玫花把我的手儿扎。人前头见了甭搭话,见就喊不要大。” 这首《老爷山上的刺玫花》,朱仲禄作词,黄荣恩作曲,昝万亿演唱,将花儿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河湟皮影戏,用灯光与皮影的奇妙组合,演绎着古老的传说和历史故事,每一个灵动的皮影形象背后,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与心血 。古老的傩舞、四片瓦舞,传承着远古的图腾文化,舞者们的一招一式,仿佛在诉说着先辈们的信仰与祈愿 。剪纸、刺绣、农民画等民间手工艺,更是展现了各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 。
宗教文化在大通也有着深厚的根基。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齐全,分布在城关、塔尔、桥头等14个乡镇 。众多的宗教活动场所,如清真寺、道观、寺院等,不仅是信教群众的精神寄托,也是宗教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载体 。广惠寺,这座藏传佛教圣地,藏语称 “赛科合官巴”,意为 “赞波具喜圣教洲” 。公元1650年由西藏哲蚌寺高僧端智嘉措创建,初名 “郭莽寺” 。清雍正年间虽遭战火,但在雍正帝赐名 “广惠寺” 并拨银重建后,再度焕发生机,成为敏珠尔活佛的主寺 。寺内的大经堂、菩提塔等建筑,庄严肃穆,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
四、当代新篇:砥砺奋进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党的领导下,大通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农业方面,大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有设施蔬菜农业示范基地28处、龙头企业53家、专业合作社730家、家庭牧场380家 ,认证登记 “两品一标” 农产品79个 ,围绕牦牛藏羊、青稞燕麦等特色产业,打造了一批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 。大通牦牛肉、大通蚕豆、新庄黄瓜等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大通农业的亮丽名片 。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5% ,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84% ,大通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
工业上,大通已形成集铝冶炼、化工、电力、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 。境内有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青海桥头铝电公司、青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家 ,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川工业园区入列全省500亿产业基地 。电解铝精深加工产业不断壮大,原铝就地转化率达90%以上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达95%以上 。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通的社会事业也全面进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幼儿园127所,小学25所,初中27所,高中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职学校2所,另有32个教学点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坚实保障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截至2018年末,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达463家,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67人(不包括乡村医生)、病床3.55张 ,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农村敬老院、民间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政策的全面落实,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幸福感 。
近年来,大通还积极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景点 。“参天奇石秀,拔地老松苍” 的老爷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其雄伟壮观的山势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 ;“松接白云天不堕,林连群峰涌绿浪” 的国家森林公园鹞子沟AAA级旅游景区,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山间溪水潺潺、林间百鸟鸣唱的娘娘山AAA级旅游景区,宛如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 ;仿若人间仙境的边麻沟花海AAA级旅游景区,四季花海绚烂,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此外,明长城、广惠寺、会宁寺等人文景观,以及老爷山花儿会、老爷山朝山会、河湟皮影戏、土族纳顿节等地域民俗风情,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目前,大通已建成乡村旅游接待点254家,评定星级乡村旅游点24家,培育旅行社(含门市部)21家,建成旅游星级宾馆4家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 ,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1家 ,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
回首往昔,大通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桑,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展望未来,大通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大步迈进。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赞大通》
大通美地好风光,
老爷巍峨映朝阳,
鹞子葱茏绿意长,
察汗河畔花芬芳。
这里花儿韵悠扬,
相思情长暖心房,
盼君来此共徜徉,
岁月悠悠梦也香。
作者简介
文/欢喜有约,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建造师、工程咨询师。曾在《河湟》、《柳湾》《税务学习》等文学杂志发表过作品,作歌词《纳顿之光·黄河谣》、《世界第一碗》、《梦飞扬》等。系乐都区作协会员,《都市头条》“欢喜有约”专栏。文/乡泽暖心,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实务导师,青海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企业法律顾问,经济师。发表散文在《河湟》杂志文章《土族儿女,笑靥如花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