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溪流》
(摘录56)
——一条有效的建议
作者:翟 友
主播:阿 莲
那是发生在1976年以后的事了。唐山大地震以后那几年,我经常骑自行车,到昌黎最南部的刘台庄、茹荷、荒佃庄等公社去,了解农业生产和农业学大寨情况。那时,县委、县政府,经常把我们十几个年青人,撒放到全县的各个角落,去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定期回来汇报。我分包的那几个公社,在昌黎县最南部,滦河岸边。在茹荷东十余里的地方,滦河汇入渤海,乐亭县就在滦河南岸。
这几个公社,紧靠河边,地势低洼。那时的雨水也多,在雨季里,这里的积水排泄不畅,到处沟满壕平。遇到滦河发大水,高粱玉米等大秋作物,往往都浸泡在水里。好多地块,人们都是趟着水收割高粱、晚玉米等庄稼,能收多少是多少。
岳母家在刘台庄公社的大葛庄,这个村坐落在这三个公社的中间。每当我在这一带下乡,就经常去岳母家望望。去这个村子的路,没有一条是好走的。大雨过后,更不必说了,不是泥泞难行,就是水汪汪一片。有的路段,沟、坑和路被一片水连在一起,找不到路沿,只好小心翼翼地趟着水走。
那是大雨过后的一个下午,我从大葛庄骑自行车回昌黎,刚走到三里外的小滩村西的小桥边,自行车就在水沟边狭窄的泥泞小路上滑倒了,连人带自行车,一起倒在了积水满满的水沟里。爬起来后,我浑身又是泥又是水,狼狈极了。回昌黎是不行了,只好推着自行车,沿着泥泞不堪的乡间土路,又返回了岳母家。岳母看我泥水淋漓的样子,心疼了好一阵子。
回来后,换下沾满泥水的脏衣服,我寻思了好一会儿。这个村的耕地,大多是低洼地。每到雨季,地里一片汪洋,常常沥涝成灾。而主要农作物却是不抗涝的玉米、豆子等,这样能有个好收成吗?思忖之后,我找到了村大队支书李绍贵和大队长李中正,一起商讨,在这样低洼易涝的地里,种什么庄稼合适。
我向他们两个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问他们有什么办法解决。他们两位咳声叹气了一会儿,说,能有啥好法子。我说,这种低洼易涝的地,最适合种水稻了。他们说,我们村从来没种过呀。我接过话头说,没种过可以学呀。你们去咱们县的大蒲河和抚宁县的留守营,那两个地方种水稻效益好,很有经验,去那里取取经吧。
第二年早春,村子就派人,到留守营学习水稻的种植技术和经验。他们还从县里请来了技术人员,边教村里人种水稻,边培养本村的技术人员。第一年的试种,他们就尝到了甜头。秋收后,村里就打了很多眼机井,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此后连年都获得了好效益。
几年后,在全县农业生产经验交流会上,大葛庄的支部书记李绍贵作了发言,题目是:“按自然规律办事,搞好科学种田”,得到了县领导和与会人员的好评。
直到今天,我也没对任何人说过此事,当然,这两个村干部除外。这可是摔了一身泥水,想到了一些问题,提供了一条信息,帮着村里开辟了一个水稻生产项目。如今刘台庄镇水稻生产已经形成产业优势,可能是当时受到大葛庄经验影响带动的结果吧。
作者:翟 友,微信名:闲云野鹤。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退休。曾任昌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山海关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秦皇岛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