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671》「飘舞的剑」(8348辑)

晨间寄语
《寄语》有一日一说、一事一议的特点。
城市交通,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这座城市每一个市民的出行和切身利益。我们经历过北京的“八九”风波(1989年的学潮及动乱),戒严前学生游行导致公交停运、和戒严后的全市交通瘫痪,那样的状态,至今让人不寒而栗。戒严的第一天,我从部队驻地康庄乘火车送两位来京进修的老乡回干校。在西直门火车站下车,往日车水马龙的北京西,空荡荡一片,不见一个人影,那是北京市啊!
另一位老乡战友从白石桥骑三轮车来接,在北京市西城区与海淀区结合部的柏油大马路大街上,独此一辆三轮车,坐了5个人。骑了一个多小时,看似悠哉,实际上非常担心被纠察。我们在惊恐中践行了一次特别的“交通”形式。要是那个年代有监控,一定非着拿下不可,无论以什名称被拿下,因为那是戒严期间,绝对拿下!
那时年轻力壮,与年老后有不同的心思。一则关于公交车运行的帖子,引起了我的关注。发帖人说:现在的“公交基本被老人垄断,成了买菜专车,停了老年免费会发现其实很多公交可以停了或者真正让给上班通勤。”就事论事,帖子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这位对老年人的歧视和不满。一个不争的事实,老年人的比例上升,其次是老年人对公共资源的占有。何曾想,这些老年朋友们也年轻过呀!甚至有比之优秀者。至少,不会像他这个年纪时歧视老年人。
我曾赞许我原来住的那个小区的老年朋友们,除了赶送孙儿上学,一般都让开高峰出行。用大家的话讲,年轻人上班也不容易,错开了,大家都方便。
现在的社区工作有个内容,构建和谐社会。我说到的小区物业就在居委会隔壁,党工委也就近。他们在共建中把工作做到每一户。所以老年朋友们有觉悟,自律性很高。
现在的AI技术,可以把人的照片影像幅展到各个年龄段,你可以感觉和看到自己的曾经和未来成相。人,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由来到去。换位思考,那位发帖人,想过这些吗…?
新的一天,早安!
2025.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