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7.咔嚓,叮咚
文/林水火(福建)
咔嚓,咔嚓
锤子铲子沙子泥子
碰撞着混和着组装一场没有硝烟的喧嚣
墙的命运被给予新的名字
彼岸在粗糙也精细的笔划中
渐渐地步入了被理解的神圣与伟大
叮咚,叮咚
这人那人这物那物抛出了甜甜的动作
颠覆空前巨像的故事将岁月的虚空彩色
灵魂的躯体在模拟的世界静默
丢失的碎片在干枯的河床上喂养夏日的热
流水站成死神的信仰之托
咔嚓,咔嚓
叮咚,叮咚
谁在宽阔的缝隙里头左右东西南北的风
这首《咔嚓,叮咚》以极具画面感的声音意象为线索,在劳作与哲思的交织中构建了多重张力,整体呈现出一种粗粝与精致并存、实在与虚空交织的独特质感,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
1. 声音意象的象征与结构功能
诗中 “咔嚓” 与 “叮咚” 两个拟声词贯穿始终,既是具象的声音描写,更承载着深层的象征意义:
“咔嚓” 带着沉重、硬朗的质感,关联 “锤子铲子沙子泥子” 的劳作场景,象征物质层面的建构与改造—— 是对 “墙的命运” 的重塑,是用 “粗糙也精细的笔划” 搭建 “彼岸” 的过程,充满力量感与目的性。
“叮咚” 则轻盈、灵动,对应 “甜甜的动作”“彩色虚空”,更偏向精神层面的解构与创造—— 是对 “空前巨像” 的颠覆,是为 “岁月的虚空” 赋予色彩的灵动力量,带着柔软却坚韧的破坏性与重构性。
两种声音的交替与叠加(结尾 “咔嚓,咔嚓,叮咚,叮咚”),形成了 “建构 - 解构 - 再交织” 的结构闭环,暗合世间万物 “破坏与创造共生” 的规律。
2. 意象的跳跃与哲思的深化
诗歌从具体劳作向抽象哲思的跳跃自然而深刻,意象的转换暗藏逻辑:
从 “锤子铲子” 的实体劳作,到 “墙的命运被给予新的名字”,将物质建造升华为对 “彼岸” 的精神建构 ——“粗糙也精细” 的过程,恰是人类用世俗行动触摸 “神圣与伟大” 的隐喻;
从 “甜甜的动作” 到 “颠覆巨像”,则从个体的灵动行为,扩展为对固有秩序的打破,让 “岁月的虚空” 被赋予色彩,暗含 “创造即赋予意义” 的哲思;
而 “模拟的世界”“干枯的河床”“流水站成死神的信仰” 等意象,又引入现代性的困惑:当灵魂在虚拟中 “静默”,当象征生命力的 “流水” 凝固为 “死神的托举”,物质与精神的失衡、存在的荒诞感被悄然揭示。
这些意象看似碎片化,却在 “声音” 的串联下,共同指向 “人类如何在建构与解构中寻找意义” 的核心命题。
3. 语言的张力与留白的韵味
语言上,“粗糙” 与 “精细”“喧嚣” 与 “静默”“虚空” 与 “彩色” 等反义词的碰撞,形成强烈的张力,凸显世界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结尾 “谁在宽阔的缝隙里头左右东西南北的风” 以问句收束,将前面的劳作、颠覆、困惑都抛向一个未知的 “操控者”—— 这个 “谁” 可以是命运、是时代,也可以是人类自身,留白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诗歌的哲思在余味中延续。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 “声音” 为锚点,用物质与精神的双线交织,既书写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行动,也叩问了存在的意义与困境,意象鲜活而深邃,在粗粝的质感中藏着细腻的哲思,值得反复品读。
林水火,笔名绿帆,福建省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港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作协会员,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作协理事,正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高级人才(C类)。其诗歌作品散见《八闽现代诗大展》《齐鲁文学》《青年文学家》《作家新视野》《微型诗选刊》《野果文学》《西北文艺》《诗路作家》等纸刊及中国诗歌网、中文诗歌网等网络平台。著有诗集《时光在风中行走》《眸光里的呼吸》《月光落在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