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畅想
文/田济儒
在华夏广袤无垠的苍穹之下,
二十四节气宛如熠熠星辰,
镶嵌于历史浩渺的长河,闪耀着先人的智慧光芒。
那是岁月精心镌刻的诗行,
在时光的悠悠流转中,慢慢铺展成一幅壮美的画卷。
春之序章:梦的初萌
当东风轻柔地吻上大地,立春悄然登场,
恰似岁首那一声温柔而深情的轻唤,
唤醒了沉睡满冬的世界。
冰雪渐渐消融,化作潺潺的溪流,
带着对新生的无限憧憬,欢快地奔向远方。
雨水宛如灵动的精灵,自天际轻盈飘散,
润泽了干涸的大地,唤醒了沉睡的山川。
细雨如丝,编织着梦幻的纱幔,
让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朦胧而诗意的氛围中。
惊蛰之际,春雷乍然响破苍穹,
似激昂的战鼓,唤醒了蛰伏已久的生命。
桃枝绽露出娇艳的蕊,宛如少女羞涩的笑靥;
燕儿在晴空中翩翩起舞,编织着春日的欢歌。
春分时节,昼夜均分阴阳和谐,
古老的祭日之礼,承载着人们虔诚的敬意。
柳丝轻扬,似绿色的丝带在风中悠悠飘舞;
繁花似锦,绽放出生命的绚烂与蓬勃的活力。
清明,烟雨迷蒙,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寄托着人们对先人的深深哀思。
扫墓祭祖,传承着家族的记忆与浓厚的情感;
踏青郊野,让心灵在自然的怀抱中寻得静谧与安宁。
谷雨时节,布谷声声催促着农事,
似悠扬的号角,奏响了丰收的序曲。
采茶之趣,弥漫在山间林里的每一个角落;
牡丹吐艳,香满园庭,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夏之华章:情的炽燃
立夏,带着热情与活力款款而来,
万物至此皆蓬勃长大,展现着生命的无限蓬勃。
瓜豆生蔓,蝼蝈鸣夏,奏响了夏日的激昂乐章;
槐花飘香,蝶舞繁花,演绎着浪漫的诗意诗篇。
小满,麦类渐满却未全满,
蕴含着适度的智慧与深刻的哲理。
祭车之俗,祈愿水源不断,滋润着干涸的心田;
苦菜秀时,蚕眠桑间,孕育着生活的美好希望。
芒种,有芒之种忙得不可开交,
是勤劳与智慧的完美交织。
送花之神,告别春的芬芳,迎接夏的热烈;
麦浪翻滚,稻秧插秧,创造着丰收的伟大梦想。
夏至,日长之至昼最长,
祭地之仪,感恩大地的无私滋养与慷慨馈赠。
蝉鸣阵阵,似夏日的音符在空气中欢快跳跃;
荷香满塘,如清凉的微风拂去心头的燥热。
小暑,温风至时热难当,
食新之俗,品尝新粮的香甜滋味。
鹰始鸷击,蟋蟀居墙,自然的节奏悄然变样;
生命的活力,在酷热中依然蓬勃张扬。
大暑,腐草为萤暑最狂,
送大暑船,驱走灾祸与殃。
雷雨频降,湿热难挡,却孕育着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活力,如燃烧的火焰,炽热而奔放。
秋之乐章:韵的沉淀
立秋,凉风至时暑气收,
似一首悠扬的秋之序曲,缓缓拉开季节的帷幕。
贴秋膘时,滋补身体的愁绪化作温暖的关怀;
梧桐落叶,寒蝉鸣秋,季节的更替在不经意间悄然流走。
处暑,鹰乃祭鸟暑将休,
放河灯时,寄托着美好的祈求与祝愿。
禾苗登熟,天地始肃,丰收的喜悦在心头静静涌流;
岁月的沉淀,让生命更加醇厚与从容。
白露,鸿雁来时露凝霜,
采十样白,煲汤滋补身强,关爱着家人的健康。
桂花飘香,菊绽金黄,秋的韵味在空气中悠悠飘荡;
时光的流转,让生命更加芬芳与灿烂。
秋分,昼夜平分月正朗,
祭月之礼,祈求团圆安康,传递着浓浓的亲情。
蟹肥菊黄,稻谷满仓,大地的馈赠如此丰硕而敞亮;
生命的收获,让心灵充满感恩与喜悦。
寒露,鸿雁宾客菊始黄,
登高之时,欣赏秋景的爽朗与开阔。
露冷霜重,草木渐黄,岁月的痕迹在自然中静静珍藏;
生命的轮回,让生命更加坚韧与顽强。
霜降,豺乃祭兽草木亡,
吃柿子时,防寒润肺的良方,温暖着寒冷的身心。
枫叶如火,银杏金黄,秋的画卷即将缓缓收场;
生命的绚烂,在最后一刻依然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冬之终章:魂的蕴藏
立冬,水始冰时地始冻,
补冬之时,储备能量的梦,为生命积蓄力量。
雉入大水,蚯蚓结洞,世界进入沉静的冬之笼;
生命的休眠,是为了来年更加蓬勃的生长。
小雪,虹藏不见天初冷,
腌腊肉时,珍藏岁月的情,让时光在味道中沉淀。
闭塞而成冬,天地阴盛,但家的温暖驱散了寒冷的境;
亲情的陪伴,让心灵在寒冬中依然温暖如春。
大雪,鹖鴠不鸣天更冷,
观封河时,领略冬的宁静与壮美。
瑞雪纷飞,银装素景,大自然描绘着纯净的画屏;
生命的洁白,在冰雪中展现出高洁的品质。
冬至,蚯蚓结时阳初生,
吃饺子时,团圆迎新的情,传递着浓浓的温情。
数九开始,春意潜萌,希望的种子在寒冷中憧憬;
生命的轮回,在黑暗中孕育着新的光明。
小寒,雁北乡时鹊始巢,
吃菜饭时,温暖身心的宝,抵御着严寒的侵袭。
冰封大地,寒风呼啸,但生命的坚韧在严寒中闪耀;
信念的力量,让生命在困境中依然坚强不屈。
大寒,鸡乳时尽岁将了,
尾牙祭时,感恩一年的好,回顾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岁末年初,辞旧迎新,二十四节气又开启新的征程;
生命的赞歌,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延续与升华。
二十四节气,是岁月的诗行,
它是自然的密码,解读着天地的奥秘;
它是生命的乐章,奏响着生命的旋律。
让我们遵循它的指引,
在时光的长河中,把幸福守望,
与自然和谐共生,书写生命的辉煌篇章,
让这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念奴娇·二十四节气赋 文/田济儒
(依苏轼双调格,步《赤壁怀古》四声押仄韵)
玉衡旋柄,渐初阳解冻,暗催寒彻。
二十四番花信转,裁剪阴阳清绝。
戴胜栖桑,玄驹穿陌,野渡春雷裂。
仓庚交颈,唤来膏雨时节。
漫看赤帝司南,螗蜩振翅,小满蚕初叶。
角黍沉江云影碎,芒种镰翻星月。
骤见商飙,白苹洲冷,梧叶敲窗铁。
斗杓西指,碎琼随意飘拂。
《念奴娇·二十四节气赋》解析
一、整体架构与创作理念
这首《念奴娇·二十四节气赋》严格依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双调格律与四声押仄韵规则创作,以百字篇幅浓缩二十四节气的自然变迁与人文内涵。全词以北斗星象为时空坐标,以物候特征为叙事线索,通过"玉衡旋柄"(北斗七星运行)与"斗杓西指"(北斗勺柄西移)的意象,构建起四时轮回的宇宙框架。在声律层面,精准复现东坡原玉的"拗中求谐"韵律,如"彻"(入声屑韵)对应"物"、"铁"(入声屑韵)呼应"雪",形成跨越时空的声韵对话。
二、分节深度解析
上阕:春之觉醒
玉衡旋柄,渐初阳解冻,暗催寒彻
• 星象隐喻:以北斗第五星"玉衡"旋转象征季节更替,呼应《鹖冠子》"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的古老智慧。
• 气候转折:"初阳解冻"暗合立春三候"东风解冻","暗催寒彻"则预示倒春寒的物候规律
二十四番花信转,裁剪阴阳清绝。
• 花信密码:化用《荆楚岁时记》"二十四番花信风",将小寒至谷雨的八节二十四候转化为视觉诗篇。
• 哲学维度:"裁剪阴阳"取自董仲舒"天道之大者在阴阳",展现节气对自然能量的调控智慧。
戴胜栖桑,玄驹穿陌,野渡春雷裂
• 物候三重奏:
• 戴胜鸟栖桑(谷雨第一候)
• 玄驹(蚂蚁)穿行田陌(立春三候"蛰虫始振")
• 春雷炸裂野渡(惊蛰标志性天象)
仓庚交颈,唤来膏雨时节。
• 生态叙事:黄莺(仓庚)求偶鸣叫(《礼记》"仲春之月仓庚鸣"),引动清明时节的滋润春雨。
• 农业隐喻:"膏雨"出自《左传》"微雨谓之膏雨",暗含农耕文明对节令雨水的依赖。
中阕:夏之炽烈。
漫看赤帝司南,螗蜩振翅,小满蚕初叶
• 五行意象:"赤帝"代指夏季(五方帝之南方帝),"司南"暗合《周礼》"以星土辨九州"的星象分野。
• 物候叠印:
• 螗蜩(蝉)振翅(芒种三候"螳螂生")
• 蚕食桑叶(小满农事核心)。
角黍沉江云影碎,芒种镰翻星月
• 文化记忆:
• 端午角黍祭屈原与夏至"祭地祇"古礼的时空重叠。
• "镰翻星月"描绘芒种夜割的农耕场景(《周礼》"泽草所生,镰而生之")。
骤见商飙,白苹洲冷,梧叶敲窗铁
• 气候突变:
• "商飙"(秋风)突现于盛夏(《初学记》"商飙清肃,时称白藏")。
• "梧叶敲窗铁"化用欧阳修《秋声赋》,以听觉通感预示季节转换。
下阕:秋之沉淀
斗杓西指,碎琼随意飘拂
• 星象终章:北斗勺柄西移标志冬季来临,与开篇"玉衡旋柄"形成闭环。
• 雪景意象:"碎琼"出自《水浒传》"碎琼乱玉",将大雪转化为视觉盛宴。
寒露枫红山色染,霜降叶飘风卷
• 色彩哲学:
• 寒露枫红(秋季色相巅峰)
• 霜降叶落(生命轮回的视觉呈现)
• 动能对比:"染"字静态,"卷"字动态,构成张力美学。
尾阕:冬之蕴藏
大寒极冷天残,冰封千里,岁末情思乱
• 气候极值:"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终章,与"立春"首尾呼应。
• 情感维度:"岁末情思乱"将自然时序转化为人文情感。
回首流年多感慨,节令轮回皆盼
• 时间哲学:通过节气循环反思生命历程,暗合《周易》"复卦"思想。
顺应天时,遵循农事,生活多安善
• 农耕智慧:总结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体现"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
且歌且醉,共赏时令诗卷
• 终极意境:将二十四节气升华为可吟可赏的艺术长卷,完成从自然到人文的审美跨越。
三、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1. 科学诗学的典范
• 天文精度:通过"星月""斗杓"等意象,精准复现《周髀算经》的圭表测影法
• 物候实证:每个节气选择2-3个典型物候(如惊蛰选雷动、虫醒、燕归),构成科学观测样本。
2. 声律工程的奇迹
• 四声复现:严格遵循苏轼原玉的入声韵脚(屑、月、铁),实现"古韵今声"的跨越
• 顿挫美学:"渐初阳解冻"(平仄平仄仄)与"浪淘尽"(仄平仄)同构,保持豪放词牌的节奏张力。
3. 文化记忆的重构
• 祭祀密码:将端午角黍、夏至祭地、清明扫墓等仪式转化为诗词意象。
• 哲学维度:通过"阴阳裁剪""斗杓指极"等表述,展现中华文明"观象授时"的深层智慧
四、历史坐标中的定位。
这首作品可视为:
1. 活的《夏小正》:以诗词形式重构这部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事历书
2. 声韵版《礼记·月令》:将散见于经史子集的月令知识转化为可吟唱的韵文
3. 现代《齐民要术》:在农业技术层面之外,增添天文、哲学、美学的复合维度
全词如精密的天文仪器,在百字间重构时间维度,既是对苏轼词风的创造性继承,更是对中华农耕文明的诗意礼赞。每个意象都是打开古代时间体系的秘钥,每处韵脚都是跨越千年的声律对话,堪称"用诗词书写的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
二十四节气:时光长河里的诗意与哲理
文/田济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宛如天籁的中华节气歌,似一条璀璨的丝带,悠悠穿梭于华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串起了岁月的珠玑,在时光的幽谧回廊中,轻轻奏响着古老而深沉的乐章。
春之序曲:希望与新生的浅吟低唱
当立春的第一缕微风,宛如灵动的仙子,轻盈地拂过沉睡的大地,仿佛是岁月之神以温柔之手,轻轻叩响了春天的大门。在遥远的古代,立春之日,那是一场盛大而庄重的仪式。天子身着华服,率领文武百官,迈着庄重的步伐前往东郊迎春。他们心中怀揣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虔诚期许,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场面,宛如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
雨水时节,细密的雨丝如牛毛般纷纷扬扬地飘落,似是大自然洒下的甘霖,滋润着干涸已久的大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的这句千古绝唱,宛如灵动的音符,生动地描绘出了雨水带来的生机与希望。在江南的乡村,雨水过后,田野里便是一片忙碌而热闹的景象。农人们扛着锄头,带着对新一年的憧憬,走进田间,开始春耕。他们深知,这一年的收成,便从这第一锄开始,每一锄都饱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惊蛰,一声春雷,似战鼓轰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此时,大地复苏,万物生长,仿佛是一场生命的盛大狂欢。传说中,雷神会在惊蛰这天手持天鼓,击鼓轰隆,唤醒世间万物,让沉睡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而在民间,也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寓意着与害虫分离,远离疾病,祈愿生活平安顺遂。
春分,昼夜平分,阳光均匀地洒在大地上,宛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平衡画卷。古人认为,春分是阴阳平衡的时刻,此时祭日成为重要的仪式。在古老的观象台上,人们仰望天空,眼神中充满了对太阳的敬畏与感恩,祈求太阳赐予温暖与光明。田野里,桃花、杏花竞相开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梦幻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句诗,如泣如诉,道尽了清明的哀愁与思念。在这一天,人们会带着祭品,怀着沉重的心情,前往祖先的墓前,扫墓祭祖,缅怀先人。那袅袅青烟,仿佛是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桥梁,传递着无尽的思念。同时,清明也是踏青的好时节。人们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欣赏春日的美景,让心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慰藉。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杨花柳絮随风舞,雨生百谷夏将至。”此时,雨水增多,宛如大自然的甘露,滋润着谷物的生长。在茶乡,谷雨前后是采茶的黄金时期。茶农们背着竹篓,穿梭在茶园中,宛如灵动的舞者,采摘着鲜嫩的茶叶。那一片片嫩绿的茶叶,仿佛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珍贵礼物,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夏之华章:热烈与成长的激情交响
立夏,宛如一位热情的使者,标志着夏季的开始。“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此时,万物繁茂,生机勃勃,仿佛是一场生命的盛宴。在古代,立夏这天,皇帝会率领群臣到南郊迎夏,祈求五谷丰登。那庄重的仪式,仿佛是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民间也有立夏称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寓意着人们对健康的美好期许。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小满未满,恰是圆满。”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追求太过完美,留一点余地,反而能收获更多的幸福。在小满时节,江南地区有祭车的习俗。人们祭祀水车神,祈求水源充足,农作物茁壮成长。那袅袅香烟,仿佛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飘向远方。
芒种,是一个忙碌的节气。“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农民们既要抢收麦子,又要抢种水稻,田间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那挥舞的镰刀,那播下的种子,都饱含着农民们对丰收的渴望。在古代,芒种还有送花神的习俗。因为芒种过后,群芳凋零,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那仪式,宛如一场浪漫的告别,充满了诗意与温情。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在古代,夏至是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祭地仪式,祈求土地肥沃、农作物丰收。那庄重的仪式,仿佛是对大地的感恩与敬畏。同时,夏至也是吃面的好时节。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人们会在这一天吃一碗凉面,消暑解渴。那爽滑的面条,仿佛是夏日里的一丝清凉,让人回味无穷。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此时,蝉鸣阵阵,荷花盛开,仿佛是一场夏日的狂欢。在古代,小暑时节有“食新”的习俗,即吃新收获的粮食,庆祝丰收。那新米煮成的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同时,人们也会在这时制作各种消暑的美食,如绿豆汤、酸梅汤等,让夏日的生活充满了清凉与惬意。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此时,骄阳似火,大地仿佛被放在了一个巨大的蒸笼里。在古代,大暑时节有送“大暑船”的习俗。人们将纸船装满各种物品,放入海中,让它顺流而下,寓意着送走瘟疫和灾祸,祈求平安健康。那纸船,仿佛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飘向远方。
秋之乐章:收获与沉思的悠扬旋律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此时,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但秋天的气息已经悄然来临。那凉爽的秋风,仿佛是大自然的使者,带来了丰收的喜讯。在古代,立秋这天有“贴秋膘”的习俗。人们认为,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身体需要补充营养,于是会在这一天吃肉,增加体重。那美味的佳肴,仿佛是对身体的犒劳,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满足。
处暑,意味着暑气渐渐消退。“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此时,天气逐渐转凉,人们开始感受到秋天的凉爽。那清新的空气,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让人心旷神怡。在古代,处暑时节有放河灯的习俗。人们将河灯放入河中,让它顺流而下,寓意着送走灾祸,祈求平安。那河灯,宛如点点繁星,在河面上闪烁,美不胜收。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此时,天气转凉,早晨的露水日益增多,凝结成一层白色的水珠,宛如大自然洒下的珍珠。在古代,白露时节有采集“十样白”的习俗。人们会采集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芍、白芨等,用来煲汤滋补身体。那草药,仿佛是大自然的良药,治愈着人们的身心。
秋分,昼夜再次平分。“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此时,秋高气爽,是收获的黄金季节。那金黄的稻谷,那火红的高粱,构成了一幅丰收的画卷,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慷慨。在古代,秋分是祭月的节日,人们会在月下摆上祭品,祈求团圆美满。那皎洁的月光,仿佛是团圆的象征,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寒露,天气更冷,露水更多。“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此时,树叶开始变黄,纷纷飘落,宛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那凄凉的景象,仿佛是大自然对生命的感慨。在古代,寒露时节有登高的习俗。人们会登上高山,欣赏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壮丽。那山顶的风光,仿佛是大自然对勇者的奖赏,让人心旷神怡。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此时,天气渐冷,开始出现霜冻。那洁白的霜花,宛如大自然洒下的银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古代,霜降时节有吃柿子的习俗。人们认为,霜降吃柿子可以防寒保暖,润肺止咳。那红彤彤的柿子,仿佛是大自然赐予的温暖,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甜蜜。
冬之终章:静谧与期待的深沉咏叹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此时,万物收藏,大自然进入了一个休养生息的阶段。那萧瑟的景象,仿佛是大自然对生命的沉淀。在古代,立冬这天有补冬的习俗。人们会吃各种滋补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以抵御寒冷。那热气腾腾的食物,仿佛是大自然给予的温暖,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力量。
小雪,天气寒冷,降雪的可能性增大。“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此时,雪花开始飘落,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那洁白的雪花,宛如大自然洒下的羽毛,轻盈而美丽。在古代,小雪时节有腌制腊肉的习俗。人们会将肉类腌制起来,等到过年时再食用。那腌制的过程,仿佛是对时间的珍藏,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韵味。
大雪,降雪量增大,天气更加寒冷。“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此时,大地一片洁白,仿佛是一个童话世界。那皑皑白雪,宛如大自然铺上的棉被,温暖而宁静。在古代,大雪时节有观赏封河的习俗。人们会到河边,欣赏河水结冰的美景。那冰封的河面,仿佛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让人惊叹不已。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古代,冬至是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祖、吃饺子,庆祝冬至的到来。那热气腾腾的饺子,仿佛是团圆的象征,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同时,冬至也是数九的开始,人们会通过画“九九消寒图”的方式,记录冬天的进程,期待春天的到来。那消寒图,仿佛是对春天的期盼,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之一。“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此时,天气寒冷,但春天的气息已经在悄然孕育。那枝头的喜鹊,仿佛是大自然的使者,带来了春天的消息。在古代,小寒时节有吃菜饭的习俗。人们会将糯米、生姜、咸肉等食材煮成菜饭,既美味又保暖。那香喷喷的菜饭,仿佛是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此时,大地被冰雪覆盖,一片银白。那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大自然对生命的考验。在古代,大寒时节有尾牙祭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土地神,感谢它一年来的庇佑,同时也会举行宴会,庆祝一年的结束。那热闹的场面,仿佛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也是对新一年的展望。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了岁月的变迁,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时光的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将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引领着我们感受大自然的韵律,品味生活的诗意与哲思,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得一份宁静与美好。
作者简介:
田济儒,原名田江,毕业于兰州大学法律系,籍贯甘肃省镇原县,从小喜欢文学,业余作家诗人。在微信公众号上注册济儒诗苑个人博客,写的均是原创作品,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小说,名人访谈,个人杂谈等等。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现居住在古都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