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齿苋
徐启文
马齿苋,匍匐在地上,贴着泥土生长;马齿苋,相互依偎,倾诉着心房;马齿苋,小花轻轻摆晃,宛如翩翩起舞的精灵,充满诗意与远方。
马齿苋,很寻常——
小时候,母亲就教我在荒野拾猪草,摘野菜。她告诉我,马齿苋是药食两用的长寿菜,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痢止血,口感温顺,微酸不苦。别的野菜都略带涩味,或淡苦味,但马齿苋,可以做猪菜,也可以做餐菜。
母亲在青黄不接的日子,或洪水受灾过后,会清炒一碟马齿苋,还有南瓜菜上桌。所以,马齿苋也称为“渡荒菜”。
马齿苋,其叶形酷似马的牙齿,尤其是马的正门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马齿苋,又称行军草、长寿菜、耐旱菜、瓜子菜。
马齿苋,早上开花,下午就谢了,真是平淡无奇。它虽没有太阳花艳丽,却带来一股山野气息。
马齿苋,庄稼地、菜园里、路边、屋顶、院墙角,哪里有土,哪是就是它的乐园。不用“种”,无须“浇”,一株又一株,尽管的釆摘,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马齿苋,可作圆子、包子,可放汤、作羹,可晒干、作干菜,可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可为药材,治疗各种疾病。马齿苋,泛泛平常,好处多多,赢得他人的心……
马齿苋,很神秘——
相传,在上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大地烤裂,草木皆枯,河水干涸,人无法生存。一名叫后羿的勇士,擅长射箭,为了人能够生存,他先后射落九个太阳,尚存一个为躲其死,藏在马齿苋下,后羿没有找到。为了报答马齿苋救命之恩,太阳网开一面,在盛夏,太阳不晒死马齿苋,反而开花结籽,生长旺盛,故马齿苋又有“太阳草”、“报恩草”之名。
《本草纲目》中,马齿苋被称为“五行菜”或“五行草”。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这五种颜色与中医五行理论中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对应。
《兵部手记》记述,唐代武元衡相国在西川得了胫疮(下肢溃疡),长期不愈,焮热作痒,百医无效。返京后,一官员献一方,即捣烂马齿苋敷上,两三次而痊愈。
《海上方》记载,用马齿苋治蛀脚臁疮法:用干马齿苋研末蜜调外敷,一宿其虫自出,奇效。
马齿苋的传说与故事,神乎其神……
马齿苋,很高贵——
唐宋间,不少诗人的诗写马齿苋。马齿苋诗,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
诗圣杜甫《园官送菜》:“苦苣刺如针,马齿叶亦繁。青青嘉蔬色,埋没在中园。”白居易《长恨歌》:“麝熏微薄春寒里,马齿苋花照断肠。”柳宗元《怡然自得之诗》:“马齿荒田横夏苑,青松凭念遍陵原。”李商隐《经史本枝》:“春华秋实生三谷,马齿岁时寄五溪。”吕从庆《永丰桥闲坐》诗曰:“村妇坐畦挑马齿,野童蹲涧采鸡头。”陆游两次写马齿苋,其一《遣兴》:“日高羹马齿,霜冷驾鸡栖。”其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马齿新浦绿,吾爱琼枝干。”连女皇武则天《短歌行》“春来马齿正婆娑,半是风痕半是歌。”……
足见从皇上到诗人们,对马齿苋钟爱有加……
马齿苋——接地气,知气节,得民心;马齿苋——“五行菜”、“五行草”,五行象征寓意深;马齿苋——“太阳草”、“报恩草”,太阳避难知感恩……
2025.7.16.于城麓湖畔
作者简介
徐启文 中山大学中文系专科毕业。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广州市新闻出版局处长,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广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省作协理事和省文学创作职称系列高评委,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和广东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广州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兼广州《旅游文化》报主编等职。出版诗集《情眸》《生命的超越》《海岛行游》等9部,歌词集《心中的歌》1部,散文诗集《生命的行旅》1部,散文集《祖居的龙眼树》《北江水·.珠江浪·.南海潮》《登山临水》等4部,报告、纪实文学集《南国之星》等2部,论文集《感悟星光》1部,小说集《天魔海怪》(合作)1部,《徐启文自选集》等文学类专著共20部,计有500多万字。1965年赴北京出席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