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桥糖芋头
路边
旧时宜兴蛟桥背就有芳桥糖芋头卖,卖芋老汉边卖还边唱歌谣:“芳桥糖芋头,香飘相国楼。三个铜板一大碗,甜到心口头。丫头吃则赛西施,伢伲吃则封王侯。”共和国不用铜板,一碗芳桥糖芋头卖人民币三分。在宜兴,吃糖芋头不是芳桥的专利,但芳桥糖芋头却在蛟桥背上卖出了名。
芋头是一种喜温湿植物块茎,所以主要产于南方,相传很早便从印度传来,《史记》《汉书》《别录》和《中国医药大辞典》分别称它为蹲鸱、芋魁、土芝、芋艿,食用很是广泛。把芋头做成糖芋美食就不那么广泛了,幸运的是宜兴是吃糖芋头的主要地区之一。
那为什么不叫蛟桥糖芋头而叫芳桥糖芋头呢?有人说大约卖糖芋头的是芳桥人吧。是不是芳桥人不重要,但人们都记得他说过,相传周处小时候喜欢吃糖芋头。吃了糖芋头的周处生为人杰死也英雄,因为舍生取义忠勇奋发,后来被朝廷追封为孝侯和英义王,成为宜兴人的千古乡贤楷模。周处是芳桥人,周处吃糖芋头便总被人说起。这个说法无从查考,关于糖芋头来历,更多的说法是出自抗元。元时汉人受蒙古人压迫,三户便有一蒙人胡头统领,他还管着三户共用一把的菜刀。后来不愿做奴隶的汉人借中秋送月饼传递起义信息,终于杀了胡头,再后来是为了纪念胜利便把芋头当胡头煮了来吃,就像人们把油条当秦桧炸了来吃一样,所以吃糖芋头是中秋的习俗。
芋头在宜兴不稀罕,所以烧成至味的也不贵,三个铜板就能买一大碗,与一碗豆腐花或一块麻糕差不多。四乡八镇的乡民进城,特别是带着细佬的,山珍海味吃不起,买碗糖芋头总可以吧,老板特别懂商机,唱的歌谣就冲小孩,让你娘老子掏了钱还心里乐滋滋的。也有出门学子来一碗,把家乡父老和周处精神永远记在心头。那时没有今天青云菜场一样的专业菜场,摆摊的卖菜的就在街道两旁,长桥背上也是,所以很热闹,天还没大亮便人声鼎沸,但下午要逊色许多。
烧制糖芋头的程序是一洗二摔三焯四煨。洗是清洗泥土,摔是把芋头装在麻袋里边搓边摔,使芋头互相挤压而掉皮,这叫剥胡皮。搓不是用手搓,是用穿了雨鞋的脚去踩的,因为湿芋头会痒手,去皮后的芋头要再次洗清。第三是焯,把芋头放锅里小煮一下,不是大煮,几分钟就行,锅里要放一点碱,这样芋头容易酥烂,并且颜色会变红而好看。焯好后把芋头捞出来,用清水冲净,去除剩余的皮,再切块。第四是煨,煨就是正儿八经的煮了。长桥背南坡上的糖芋头便是用行灶支一口锅,边煨边叫卖,锅里加了红糖加了桂花,所以香甜四溢,很是诱人。
这锅也不全年支,是在新芋收获后,天气渐凉适宜出行,上城的人多了,一直支到来年春天,独家经营,生意不错。2009年,芳桥糖芋头被收进了《宜兴市非遗普查资料汇编》第十册。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油画:罗淑健女士的画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