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的意象意境和意味
文/毋东汉
在儿歌创作中,我们一定要在儿歌的意象、意境和意味上下功夫,才能写出儿童喜闻乐见、囗耳相传、经久不衰的儿歌。
先说儿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主观情感的物象符号。儿歌的意象一定要符合儿童对生话的认知、体验和理解。换句话说,要学会以儿童的观察角度、儿童的理解程度、儿童的表达温度选择意象,从选材源头上杜绝成人化现象,充分体现儿歌的年龄因素及其特点。
儿歌的意象还要有时代特色、地域特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前后、改开前后儿童玩具就不同。同一时期的山区、郊区、市区、城乡结合部的儿童看到的人、景、事、物也有不同。要根据儿歌读者4岁至9岁左右儿童的认知视野和深度,确定儿歌的意象。4岁以下为婴幼儿,9岁以上成为少年,儿童一般指4岁到9岁左右的孩子。也就是幼儿园到四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从学说话到开始有作文课,这时正是读写儿歌的最佳时机。这一时期的孩子,能进入儿歌意象范围的动物有马牛羊鸡鸭鹅猪狗猫以及动物园的动物,自然界的乌鸦喜鹊麻雀松鼠蝴蝶秋蝉,以及蚂蚱蟋蟀蚱蜢,水里的鱼虾蟹鳖鳝等。景物中的山、岭、沟、坡,溪、河、涧、湖等。雪、雨、风、雷、雹都可以作为儿歌意象。
我们创作儿歌时有两个开笔点,一是先看到意象,悟出某种意义。二是想起某种道理,选择可以用作载体的意象。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先生的《小河的花》,就是以浪花为意象的。他写道:
“小河里,
花儿多;
只能看,
不能捉;
谁种的?
风婆婆。”
这首儿歌以儿童视角、儿童理解、儿童口吻,写了浪花,把浪花比拟为花,又引出种植这种花的园丁是风。短短十八个字,一明(浪花)一暗(风)两个意象,组成了壮丽的风吹河水起浪花的美妙意境。《小河的花》为三言诗,六行十八字,却为孩子展现了一幅动态的画,一则费猜的谜。其意境之美,足以吸引小读者。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多个意象共同营造的艺术境界。说白了就是“诗中有画”之画,即画面感。诗的画面感,散文也有。儿歌的画面感,是儿歌思想内容、艺术魅力的集中表现。
以王宜振老师的《秋风娃娃》为例:
“秋风娃娃真淘气,
悄悄钻进树林里。
它跟绿叶亲亲嘴,
绿叶变成黄金币。
它把金币摇一地,
然后轻轻又抛起。
满天飞起金蝴蝶,
一只一只多美丽!”
作家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秋风,在儿童面前展现出顽皮淘气的娃娃形象。虽然看不见秋风娃娃的面目,它把绿叶吹成黄金币,又把黄金币刮起来,像飞舞的金蝴蝶。多么壮观,多么绚丽!对秋风的赞颂,溢于言表。这种诗中有画的境界,就是该首儿歌的意境。儿童读之,对大自然,即使秋风扫落叶,也发现了秋叶的美。对于成人,读了《秋风娃娃》,意识到“逝者如斯夫”,感受到光阴如梭,青春易逝,时间就是金币,亦是不宜捕捉的蝴蝶。体会儿歌深层的意味。
儿歌的意境是体现其意味的载体。儿歌的意境,是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启迪、教导儿童的重要宗旨即意味的体现。所以,我们创作儿歌,要特别注意营造儿歌的意境。儿歌的意境好了,有以下好处:①儿童容易被吸引,产生兴趣。②儿童容易深入了解,进入境界,增加记忆。③儿童回味无穷,口耳相传。④儿童从中受益,包括受启迪和增知识。从《小河的花》和《秋风娃娃》,我们就能体会到。
再说儿歌的意味。意味指意义、情调、趣味等。意义指思想内容,情调指积极向上正能量,趣味包括知识性和审美效果及娱乐作用。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鲁迁先生的《绣金匾》为例:
“金线线,
银线线,
姐姐灯下绣金匾。
针针刺,
线线穿,
绣个太阳红艳艳。
叶儿绿,
花儿圆,
再绣葵花黄灿灿。
黄灿灿,
红艳艳,
绣出美景多壮观。”
《绣金匾》开头就吸引读者,“金线线,银线线”啊!绣金匾是很苦很累的,“针针刺,线线穿”呀!绣的啥?“红太阳”象征党的领导,还有“叶儿绿,花儿圆”,黄灿灿的葵花,象征着人民。“黄灿灿”的葵花和“红艳艳”的太阳组合在一起,“绣出美景多壮观”。这“美景”就是社会主义江山。这首诗选择姐姐、灯、葵花、太阳、美景为意象,姐姐绣金匾为意境,人民在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为意味。这首儿歌被王宜振老师慧眼识珠,入选《中国儿歌大系》(西北卷)。 至于儿歌的知识性,我还读到这本书中著名诗人初红先生的《青蛙》:
“叔叔爱吃青蛙肉,
下河抓了一竹篓。
我说青蛙捉害虫,
赶快放了好朋友。”
我惊叹初红老师锤炼语言的精到,短短四句二十八字,选用了叔叔、我、青蛙、河滩、竹篓、害虫、朋友等七个意象,有虛有实,有正有反,有大有小,有近有远。意境深广,四句话四个画面:①叔叔爱吃青蛙肉馋相。②叔叔在河滩揹着竹篓抓了一篓青蛙。③我劝叔叔,描述青蛙捉虫护庄稼的情景。④确定青蛙是人类好朋友,叔叔把青蛙赶快放了。其意境足够一个完整故事。说它是精短叙事诗也不为过。这首儿歌的意味,在于生态环境保护,青蛙是益虫,是人类朋友,知识性足有。趣味性不乏,小小青蛙和人竟是“朋友”!
文末余墨,封笔前多句嘴:我是四川《巴渝儿歌》报忠实读者和投稿作者,今年第一第二两期连载我的拙文《浅议童谣儿歌和儿童诗特点》,十分感激编辑老师们抬爱,也望读者连此文一并斧正,赐教。
2025-7-17-于樵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