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林洲
在信息奔涌、竞争加剧的现代社会,心灵的困顿正以抑郁症、焦虑症等形态悄然蔓延。当人们在物质丰裕中反而迷失精神家园,佛学这门古老的心灵学问,便以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为现代人提供了照见内心、安顿自我的智慧之光。它并非高高在上的宗教教条,而是一套直指人心的生活哲学,引导我们在纷繁世事中修持心性,最终抵达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立以来,便以"观心"为核心要义。苏轼与佛印的公案流传千年,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佛印以澄澈之心观苏轼,所见皆佛;苏轼以戏谑之念对佛印,所见乃粪。这看似轻松的对话,实则道破了"心外无物"的深层哲理——人对外界的认知,从来都是内心世界的投射。心中若植满善意,目光所及便皆是温暖;胸中若积满阴霾,周遭世界自会黯淡无光。这种投射效应,在心理学中亦有印证:当我们以宽容为滤镜,他人的瑕疵会化作无伤大雅的底色;当我们以苛责为标尺,再微小的过失也会被放大成不可饶恕的缺陷。
由此观之,心境的塑造恰是人生幸福的密钥。若能主动放大他人的善举与优点,忽略那些偶然的失当与不足,心中的"好人谱"便会日益丰盈。当善意成为认知的主导,我们会在陌生人的微笑中读出友善,在同事的建议中看见真诚,在亲友的包容中感受温暖。这样的心灵环境,如同春风拂过的田野,纠结自会消散,惆怅无从滋生。反之,若一味放大他人的缺憾,无视其闪光之处,心中便会被"坏人"的幻影填满。此时,他人的沉默是冷漠,他人的坚持是固执,他人的成功是侥幸——在这样的认知闭环中,心灵终将沦为怨怼的囚笼,即便身处顺境,也难掩内心的荒芜。
佛学对心灵的滋养,更体现在"感恩"这一修行维度中。感恩并非简单的情感表达,而是对生命依存关系的清醒认知:我们呼吸的每一口空气、享受的每一份安宁、拥有的每一次成长,都嵌套在无数人的托举之中。父母的哺育、师长的教诲、社会的支撑,构成了个体存在的基础。然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中,感恩意识正逐渐被"自我中心"的浪潮稀释。他们在物质丰裕中习惯了索取,在个性张扬中淡忘了回馈,总觉得世界亏欠自己,他人理当迁就。这种认知的错位,恰是内心矛盾的根源——当"我"成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任何不符合预期的事物都会化作冲突的导火索,最终将自己困在孤立无援的绝境。
懂得感恩的人,却能在依存关系中找到心灵的支点。他们明白,父母的唠叨里藏着牵挂,老师的严厉中含着期许,社会的规范下是秩序的保障。这份认知会消解"全世界都对不起我"的偏执,让人在接纳不完美中学会共情。感恩父母,便不会将养育之恩视作理所当然,从而在体谅中化解代沟;感恩师长,便不会将教诲之责当作束缚,从而在谦逊中汲取养分;感恩社会,便不会将发展之机看作侥幸,从而在担当中共创美好。当感恩成为心灵的底色,内心的尖锐自会软化,人际的壁垒终将消融。
在这个被功利裹挟、被欲望驱动的时代,佛学智慧恰似一汪清泉,能涤荡心灵的尘埃。它不要求我们逃离现实,而是教会我们在俗世中保持清醒:以善意观照世界,世界便会回馈善意;以感恩对待他人,他人自会报以温暖。当我们在修持中让宽容取代苛责,让感恩消解怨怼,内心的和谐便会自然生长。
这或许正是佛学给予现代人的终极启示:心灵的安宁从不依赖外界的完美,而在于内在的修持。当我们以澄澈之心观照万物,以感恩之念对待众生,即便身处喧嚣,也能筑就一片内心的净土。如此,抑郁症的阴霾会散去,人际的寒冰会消融,生命终将在和谐中绽放应有的光彩。
作者简介:
曹林洲,医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宝鸡市国学研究会理事,宝鸡市评论家协会理事,宝鸡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于2020年9月在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心鉴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