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怀旧小说
为了牢记和忘记
——欧阳如一
第十章、他们谈到了中西医
母亲的化验结果第二天就出来了,血液的各项指标都不好却不严重,声带上长了个蚕豆大的肿瘤不能确定是良性恶性,得在肿瘤上取个很小的“切片”再做化验,郝主任因为患者岁数太大不敢做,说得转到省医院或请省内的专家做,就是那个每周才来坐诊一次的高教授,这一等又得四五天,吉丽就和母亲、明明用免提和海外的吉祥、秦辉通了微话。
秦辉听了说:“周姨,您干脆和我妈我爸来加拿大吧?在这边看中医,西医好多病都治不了就得中医治,咱们老祖宗的东西就是了不起。”
中医行吗?这让吉丽想起了一件往事:
(手机彩铃声)
有一年秦辉的媳妇小朱突然来电话:“丽丽,我来上海了,住北外滩周家嘴的全季酒店,中午你过来咱们在兰心餐厅吃个饭。”
小朱没让吉丽接机让她有点吃惊,更让她吃惊得是她没中转回哈尔滨而入住了上海的高档宾馆,这肯定有人买单,可叫她去兰心餐厅吃饭不知道谁请,还是要她请?反正小朱不会请,吉丽问:“噢,朱朱,都有谁呀?”
小朱说:“咱们俩,还有一个朋友。”
这就是小朱为人处世的方式,经常会设计些饭局让大家认识,每次都有人请客,说给这个人办事却是给自己办事,或还了一份人情。吉丽知道那是一家著名的上海本帮菜馆,三个人一餐没六百块下不来,可这是她的闺蜜,半年才见一次面不能不去,就告诫自己一定得掌握点菜的主动权,就坐地铁过了去。
(歌曲: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座不夜城)
“这是陆总,这是作家吉丽。”小朱介绍两位客人说。
兰心餐厅用宝蓝色的壁纸、西洋家具;老式电话、留声机、月份牌、香烟广告、电影海报装出了老上海的小资情调,陆总是位典型的上海先生,很会省钱——点得都是这家餐厅既便宜又有特色的菜;也很讲排场——三个人要了一大桌,席间他说了他和小朱在加拿大认识的经过,他睡落枕了要按摩就去了小朱的店,才发现这家新开的店是国内传了好几代的老中医,手到病除医术很高,就请她来上海给他全家调理,还真有这种“出口转内销”的事。吉丽和陆总加了微信,陆总开始问她小朱家世代中医的情况,要管小朱机票、食宿和不小的治疗费,吉丽只能支支吾吾,她只知道小朱的婆婆是西医,而她自己的父母是农民,后来陆总说:“小朱什么学历?《水浒传》都没读过还给我讲《黄帝内经》?”吉丽就不再和他通讯。
吉丽的思绪回到他们的网络电话,对手机那边说:“秦辉,听说你家的中医诊所办得不错?都什么人去看病?”
秦辉说:“要能办成中医诊所就好了——加拿大政府对行医资质的管理很严,我们不能给人看病,只能给人按摩,我们的顾客大多是印度人。”
这又是一种“两头在外”,中国人向印度人学瑜珈,向泰国人学按摩再销给他们。吉丽笑,母亲小声说:“秦辉比小朱实在得多。”
秦辉说:“温哥华没有挂牌的中医诊所却有中医名家,跟我的关系很好。”
这跟国内差不多,中医养活了不少没学过医的人,而他们都是几代中医传人,岂止如此,这年头吃“国学”饭的人更多,韩明说:“看中医就不必去加拿大了吧?”
吉祥说:“中医行吗?”他也想起了一件往事。
(手机彩铃声)
有一年老家堂姐的女儿小华突然来电话:“舅,我来伦敦了,我想去利物浦看您不知道怎么走,您方便见我吗?”
吉祥听姐姐吉丽说过老家有个堂姐,也知道她有三个女儿,可他没去过老家跟那边的人也没来往,说:“你没车不认识路最好坐大巴,每天有一班从伦敦到利物浦的车,车程大约四五个小时。”
第二天吉祥就见到了被导游带来的小华,她从此就住在了他家。这丫头办了旅游签证,时间两年,最多能呆半年,这给吉祥带来不小的麻烦——她开始说住几天就走,后来说要在英国找男朋友,后来就和一个英国老头同居并结了婚,那老头是个特别爱中国的无业游民,除了吃英国“低保”什么都不干,还要花小华的钱。可小华很快就跟那老头离了婚并且取得了英国身份,又把老家的男朋友带到了英国,两人一起享受英国的社会福利。
“舅舅,我得癌症了,你能来看看我吗?”好久没联系的小华又突然来了电话。
吉祥一问,她就在利物浦的医院,就和夫人赶过去看她,只见她瘦得已经脱相,因为刚做完了乳腺癌手术,激动地拉着舅舅舅妈的手说:“我真感谢英国,我对这个国家什么都没做还享受这么好的医疗,看病免费还有生活补贴,还给我雇了翻译、护工,都不要钱,连家里的猫都派人去照顾。”
这就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它是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律的国家、第一个实行官员财产公开的国家;实行了第一部无罪推定的国家、第一部保护劳工法的国家、第一部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它的民主和人权思想影响了世界包括中国,可马克思预言说它会灭亡,可惜他没看到这一天。
回来的路上吉祥夫人说:“真有中国人白蹭英国的免费医疗。”
吉祥说:“外国人在中国还白蹭中国的免费医疗呢。”
吉祥的思绪回到他们的网络电话,说:“妈,我建议您到英国治疗,英国跟中国比看病难,因为全部免费就得排号,小病有时会耽误,可治大病他们技术水平高,服务好。只是妈到我这儿急症可能得自费,这钱我花,等确定了我的赡养关系才能免费。”
母亲说:“我不去英国,英国的地球吸引力太低,我拉不出屎来。”
哈哈哈哈,电话两边的人笑。
母亲说:“我死也得死在中国。”
(歌曲: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韩明说:“要不周姨您去北京,北京的医疗条件在国内是最好的,我把我妈也接过来,你们俩住一起,她也有个伴。”
这显然不行,母亲说:“上海的医疗水平不比北京差,你姐丽丽让我去我都不去。”
没想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欧洲、美洲都这么欢迎这老太太,吉丽问:“妈,您作为资深医生,对中国和欧美的医疗、中医和西医怎么看?”
母亲说:“我是什么资深医生?二百五医生。”
中国的大多数医生都只看病不研究病,吉丽说:“那您认为中国和欧美的医疗有差距吗?”
“全世界都是西医的天下,只有中国人信中医。”
“那中医能不能治病呢?”
母亲说:“中医不能治病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信中医?你就是话多。”关了手机。
吉丽认为国内的医疗现状是:“中医的无效治疗、西医的过度治疗、医院把治病当作买卖,中国对世界医疗技术没什么贡献”可她不能跟母亲说,母亲会炸,说:“那就等做了切片再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