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荫下的喘息
文/陈野涧(陕西)
我们曾在茉莉香里默数心跳
发丝垂落 蘸着荞麦酒的微醺
像两片欲坠的柳叶
在晚霞浸透河流前轻轻翻转
鸟鸣悬停的间隙
你眼底的波光忽然漾开
我们坍缩成两尾贪凉的鱼
以吐纳钓起风的尾韵
后来每个黄昏都洇开相似的晕染
沙洲上凝滞的飞鸟剪影
茶盏里永不沉底的茉莉漩涡
巷角总浮动着
被日光慢炖过的往事
像卡住的放映机 在脑海
不断重复同一帧光影
而我总在捕捉那些
突然清甜的刹那
当所有熏风敛翅时
恍惚仍有柳叶
在脉搏背面沙沙喘息

我回村庄迷了路
文/陈野涧(陕西)
不喊疼,不怨远
也不提旧伤与风霜
你看这路,铺满了那年残碎的月光
脚步,正一寸寸啃食荒凉
那些陈年的雪,就要熬成春的糖浆
没有锦衣华裳,也没有熟稔的街巷
却用结痂的双掌与倔强的眼眶
焐热了陌生、崎岖、漫长的方向
它带我认领故乡,不惧岁月苍茫
半截枯枝,几粒星芒
在冷光里煨着余温
欲暧热半生彷徨
当柴扉轻响,狗吠划破暮色时
炊烟在远处升起——
我终于看透
迷路,是归途最美的伪装
迁徙
文/陈野涧(陕西)
今天的脚步,如季候的风
犹豫,决绝,飘零
故乡与他乡在行囊里撕扯
机遇与乡愁穿越站台 去与留盘绕
一群群背影在晨光中启程
地平线起伏处
蔓延汽笛声割裂的疼
我们站在城市玻璃峡谷的夹缝
望见霓虹闪烁,冷光在钢化表面流动
心,在钢筋丛林里寻找树影
突然明白
这些年我们成了候鸟
读懂漂泊、涨落,圆缺
在异乡,在人生地图上
迁徙是宿命
之所以能逆风前行
因脚步足够轻
梦里有归巢坐标
滚烫的血液,凸起的脉管
如潺潺不竭的故乡河

漂泊
文陈野涧(陕西)
晨起,与站台的雾气对望
前行时,与路旁的野花点头
正午,与背包里的半块干粮为伴
口袋里的银杏叶
同远方的云朵交换乡愁
日暮,靠窗细数灯火
拾取城市陌生的剪影
夜深,星光漏进车厢
与焦黄的车票共眠
梦里,和地图上未至的角落
寻那失落的故乡
黎明,被第一声汽笛唤醒——
与悬在蛛网上的露水
约定下一站漂泊
靠近悬崖的人
文/陈野涧(陕西)
我轻如一粒尘,
与绝壁相望,彼此沉积孤独。
我在它的沉默里藏身,
收集风化的低喃,连同苍鹰
被云雾擦伤羽翼的无声盘旋。
我从自己的缺口里漏出光,
为悬崖画上金边,
守望它嶙峋的脊背不肯屈服,
接住滑落的暮色,
打捞,被黑暗遗忘的微光。
我在悬崖边静坐参禅,
释放魂魄里的火,
拭去石刻岁月的疤痕,
让它沧桑的脉络奔涌寂静的浪。
最后,我与悬崖对峙半生,
共守一片混沌的边际,
触摸属于自己虚无的一线天光。

盼归
文/陈野涧(陕西)
夕照敛余晖
蓬门掩旧扉
蛛丝缠画角
苔色沁砚墀
独倚吴钩望
楚江渺渺 云卷还舒
一行征雁书难寄
更鼓迟迟 灯影欹欹

这首《盼归》以细腻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游子思归与家人盼归的双重主题。以下从意象、情感、艺术手法三个维度解析:
一、意象构建:时空交织的孤寂画面
黄昏与荒芜
“夕照敛余晖”与“蓬门掩旧扉”形成封闭性空间,夕阳的消逝暗示等待的漫长,而“蓬门”“旧扉”的衰败景象强化了家园的荒寂感。
“蛛丝缠画角”“苔色沁砚墀”通过蛛网、青苔等细节,以静态的腐朽隐喻时光停滞,呼应古典诗词中“香销小院残花放”的萧瑟意境。
远眺与阻隔
“楚江渺渺”与“一行征雁”构成空间张力,江水浩渺象征归途迢递,征雁虽能传书却“书难寄”,凸显音讯断绝的无奈。
“灯影欹欹”与“更鼓迟迟”以动态光影和声音反衬夜的沉寂,类似“破驿梦回灯欲死”的孤灯意象,烘托盼归者的焦灼
二、情感表达:双向思念的层层递进
游子之思
“独倚吴钩望”暗含壮志未酬的羁旅之愁,吴钩作为武器意象,暗示游子漂泊中仍怀报国之志,与“苍颜游子劳地远”的苍凉相契。
“云卷还舒”以自然变幻对比人事僵滞,云的自由反衬人的困顿,与“宿燕夜归银烛外”的物我对照异曲同工。
家人之盼
全诗未直接写人,但“蓬门”“灯影”等物象投射出母亲“倚门远望”的身影,与“斑白的鬓发在夕阳里闪光”的青铜像式描写形成互文。
“更鼓迟迟”的重复节奏模拟心跳,传递“望尽寒山几万回”的煎熬,时间感知被主观拉长。
三、艺术手法: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借景抒情
全诗句句写景而字字含情,如“苔色沁砚墀”既写实又象征诗心蒙尘,与李中旺《盼归》中“烟锁东桥落叶堆”的虚实相生手法一致。
意象并置
将“征雁”(自然)与“更鼓”(人文)并置,形成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效果,类似现代诗中“晚霞如幽会者”的意象嫁接。
语言凝练
双音节词“渺渺”“欹欹”的叠用,继承《诗经》重章复沓的韵律,同时以短句断行(如“楚江渺渺/云卷还舒”)增强现代诗的跳跃感。
总结
此诗以传统意象为骨、现代诗意为魂,通过物象的密织与情感的留白,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对话”。游子与家人的思念在黄昏、江水、灯影的虚实间流转,最终凝结为“灯影欹欹”的永恒等待,与青铜像般的母亲形象遥相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