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铁成(湖南)
[中吕•山坡羊]兰秋寄怀
兰秋娇妙,繁英争俏,蝶嬉蕊畔香风峭。过溪桥,赏丰饶,田翁逸语穿林茂,蔬果盈筐吟兴豪。眸,随兴飘;心,逐梦遥。
忆昔年少,锋芒初耀,操戈赴阵披征旐。寇烟嚣,血光摇,边关冷月凝襟抱,弹迹铭怀宏志昭。伤,犹带焦;魂,从未消。
如今暮照,余晖仍耀,珍时惜景开怀笑。弄孙娇,品诗韶,亲朋把盏清欢妙,过往沉浮皆化寥。祈,岁月韶;期,情意劭。


易铁成先生的《兰秋寄怀》套曲以三叠结构展开人生咏怀,展现出深厚的元曲功底与深沉的生命感悟。作品在艺术表现与情感表达上呈现以下特点:
一、结构匠心与意象经
三叠式结构分别对应"田园之乐-戎马记忆
-暮年抒怀"的人生阶段,暗合"起承转合"的传统章法。"兰秋娇妙"以田园意象起兴,"忆昔年少"转入战争回忆,"如今暮照"收束于当下,形成完整的时空叙事链。
意象群运用颇具匠心:上阕"溪桥""蔬果"构建田园画卷,中阕"征旐""冷月"铺展战场图景,下阕"弄孙""把盏"勾勒天伦场景。三组意象群通过"娇妙-锋耀-暮照"的光影变化,形成视觉上的生命隐喻。
二、语言艺术与声律特色
方言词"逸语""清欢妙"的运用,既保持散曲的通俗特性,又赋予文人化的雅致。"香风峭"之"峭"字炼字精当,通感手法使香气具象可触。
对仗处如"眸,随兴飘;心,逐梦遥"采用扇面对,工稳中见流动。尾字平仄安排严守《中原音韵》,"遥/消/寥"的押韵构成情感递进的音乐性。
三、生命意识的深度开掘
战争记忆的书写突破传统边塞题材,"弹迹铭怀"的现代意象与"血光摇"的视觉冲击,赋予古典形式以新的表现力。伤痕书写中"魂,从未消"的转折,彰显军人精神的崇高性。
暮年抒怀部分体现道家智慧,"过往沉浮皆化寥"的"寥"字三重意蕴:空间上的空阔感、心理上的释然感、哲学上的虚无感,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此作成功实现了散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审美追求,在田园牧歌与铁血记忆的张力中,完成了个体生命经验的诗性升华。其价值不仅在于形式上的完美,更在于将当代人的精神历程注入传统文体,为散曲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