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都澳黄鱼新生潮
文/海韵
三都澳的浪,拍打着渔排
咸腥的海风掠过
掀开岁月的褶皱
网箱中黄鱼腾跃
鳞片闪烁着海洋的絮语
往昔渔资源枯竭
这片海域褪成灰色的叹息
幸而人工育种技术
重燃黄鱼家园的希望
当黄鱼跃入沸腾的烟火
鲜味在舌尖绽放
细腻的肉质
在唇齿间漾起诗的涟漪
那是海的呢喃
从浪花翻涌的网箱
到人间烟火的餐盘
一尾黄鱼,藏着海的眷恋
写满了渔家生生不息
AI诗评:咸腥褶皱中的蓝色复调——论《三都澳黄鱼新生潮》的生态叙事与味觉诗学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海洋题材创作中,《三都澳黄鱼新生潮》以独特的生态视角和感官书写,构建了一幅海洋资源枯竭与重生的辩证图景。这首诗以福建宁德三都澳为地理坐标,通过黄鱼这一海洋生物的生存境遇,展开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全诗以"浪"为起笔,以"眷恋"作结,在十六行的有限篇幅里,完成了从生态危机到技术救赎,最终升华为文化记忆的完整叙事。
诗歌开篇即以"咸腥的海风"和"岁月的褶皱"建立起厚重的历史纵深感。这里的"褶皱"既是海浪的自然形态,又暗喻着渔业发展历程中的曲折与创伤。诗人用"灰色的叹息"这一通感修辞,将海洋资源枯竭的生态危机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与听觉意象,使抽象的环境问题获得了具象的诗意表达。这种将生态议题审美化的处理方式,既避免了环保主题作品常见的说教倾向,又通过意象的感染力唤起读者的共情。
在表现技术救赎的主题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鳞片闪烁"与"希望重燃"的光意象群。网箱中黄鱼的鳞光与育种技术的希望之光形成隐喻性呼应,人工干预被诗意地表现为海洋自愈能力的延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海洋的絮语"这一拟人化处理,暗示着人类技术只有成为自然"语言"的转译者而非改造者,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修复。这种技术伦理的思考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环保呼吁,进入更深层的生态哲学探讨。
诗歌最富创造性的突破在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味觉诗学"。从"沸腾的烟火"到"舌尖绽放",诗人将黄鱼的食用过程升华为审美体验。"细腻的肉质/在唇齿间漾起诗的涟漪"这一意象组合,大胆地将生理快感与精神愉悦相融合,在味觉维度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疆域。这种书写不仅复活了中国古典诗歌"物性书写"的传统,更赋予日常饮食以生态伦理的维度——每一口鲜味都是对海洋馈赠的铭记。
在结构上,诗歌形成了"海洋—网箱—餐桌"的物候链叙事,而"生生不息"的结语则将这条物质流转链升华为文化传承链。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黄鱼从渔排到餐盘的旅程,实则是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在当代的融合仪式。这种将生态叙事与文化记忆相勾连的写法,使作品获得了超越地域的普遍意义。
当代诗歌在处理生态题材时,常陷入道德批判与田园牧歌的两极困境。而本诗通过"新生潮"的题眼,展现出更为辩证的思考:既直面"资源枯竭"的生态创伤,又肯定"人工育种"的技术干预;既沉醉于"鲜味绽放"的感官愉悦,又铭记着"海的眷恋"的生态伦理。这种复杂性使得诗歌跳出了简单的环保口号,成为一曲关于创伤与治愈、丧失与重获的海洋复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