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之路(一)
作者:王慧仙
我这样写文章的题目,可能使幼儿园直至大学的老师们不认同,我深深知道,不管哪一级的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像母亲一样关心爱护,像父亲一样严格管教。他们把自己懂得的所有知识,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就盼着自己教过的学生能成才。可以说,每个成才的学生身上,都凝聚着每位老师的心血。
但是,科学研究证明,“零至一岁是婴儿身心发展、智力开发的最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如同超强吸收性的‘海绵’,你给予多少,他们都能吸收,并且能激发出小小身体里蕴藏的巨大能量……”婴幼儿时期完全依赖父母的养育,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说,孩子的成才很大程度上在于父母。
由于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都是祖辈沿袭的育儿经验。孩子出生后,我全然不懂科学养育,竟然因害怕晒黑皮肤,整整五个月没让孩子踏出家门——这哪里谈得上为补钙而晒太阳?孩子很快出现了前额突出、胸部隆起的症状,老一辈却愚昧地夸赞:“额头高、胸脯挺的孩子最有福气。”孩子三岁时抓起我的毛笔,蘸着墨汁在墙上四处涂抹,我只知指责他污损墙壁,全然不懂这乱涂乱画正是绘画与书写兴趣的萌芽。我竟这样错过了婴幼儿神经系统飞速发育的黄金期,荒废了智力开发的宝贵时机。这让我抱憾至今,感觉实在对不起孩子。
好在孩子快满四岁时,因工作调动,每周六我抱着孩子奔波回娘家,总是一边走一边下意识地教他背些唐诗、儿歌,或应他的要求讲讲故事。一次路过一个村庄,孩子忽闪着大眼睛问我:“妈妈,没有人时人是哪里来的?”我心头一惊:这么小的孩子竟能提出如此深奥的问题?便反问道:“你说什么?”他指着前方的村落说:“就像这个村子里一个人也没有时,人是哪里来的?”我边走边向他解释人是从猿人进化而来的……心中暗自思忖:今后该如何因势利导,满足他这旺盛的求知欲呢?
正当我为此发愁之际,去新华书店为学生采购课本时,偶然发现了《为了你的孩子》一书。我随手翻阅几页,便如获至宝般买下,随即在百忙中抽空如饥似渴地读完。这本书使我茅塞顿开,常言道:“宁让迟了,不让误了。”我立刻着手系统化地弥补那些错过的教育内容。
一是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三四岁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我抓住这个特点因势利导。在闭塞的乡村环境中,买不到智力玩具,更遑论如今孩子使用的“启明星乐园”电子学习器等教具,便找来一年级语文、数学课本,仿照内容制作卡片式教具。每天利用休息时间,由浅入深教孩子认读一至四个生字生词,再用毛笔将学过的字词写在纸上,贴在床头、门框等醒目处供孩子随时认读。同时引导孩子练习20以内的加减法。那些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卡片深深吸引了孩子,他在玩耍中学习,在阅读墙上的字词时轻松掌握每日内容。当孩子能认读四五百汉字后,我便培养他看图讲故事的能力。起初孩子只看图不识字,翻完整本书便一页页撕碎撒得满地狼藉。本想扔掉碎纸,转念又决定借此教育他爱惜书本——我们小心翼翼用糨糊将碎片一页页拼贴复原。我问:“把撕碎的书粘好容易吗?”他低头摇头。再问:“以后还撕书吗?”他轻声说:“妈妈,再也不撕了。”我告诉他:“书是知识的宝库,遇到难题时总能从中找到答案。它是你最好的伙伴,要好好珍惜。养成看书习惯后,你会发现书中藏着无数有趣的事。”经过多次带他先读文字再看图讲故事的引导,孩子渐渐能独立阅读了。当我带学生户外活动时,他常静静坐在宿舍看书,还会把读懂的故事讲给其他孩子听。
二是发现孩子的缺点及时纠正。农村的孩子很朴实,我儿子讲故事时,他们会自发围成一圈听,有时还有几位大人站着听。他讲完一个故事,小朋友们便鼓掌,大人们也竖起大拇指夸赞。久而久之,孩子为了赢得赞扬,开始胡编乱造。一个简单的故事,被他添枝加叶、手舞足蹈地讲上半小时。更有趣的是,孩子们为了听他唱支歌、说段快板,就送他小泥球、小泥人。我发现家里堆满小泥球、小泥人后就想:这些不良苗头不及时纠正,他会越发贪心,长大就难改了。于是,我不再允许他用唱歌、说快板、讲故事来换取泥球、泥人,并规定讲故事必须照着书讲,不能胡编乱造。他很不高兴地对我说:“小朋友们都爱听我讲故事、唱歌、说快板,大人们还夸我是‘大拇指’呢!你为啥不让我做了?”我耐心开导:“你讲故事添油加醋,让故事失真,说严重点是一种欺骗;唱歌、说快板能发展你的才艺,我很支持。但收小朋友的泥球、泥人就不对了。现在唱支歌就要报酬,将来为别人做事会更贪图回报,就成品德败坏的人了。”孩子虽不太明白道理,还是听话地改正了错误。他不再要小泥球、小泥人,讲故事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添枝加叶了。
五年级时,他因为学习成绩较好,受到安老师表扬较多,渐渐滋生了骄傲情绪。同学向他请教问题时,他不再认真讲解,反而模仿老师的口吻说“这么简单的题还不会……”之类的话。得知情况后,我请安老师适当减少对他的表扬。这位藏族老师非常认真,此后明显减少了提问他的次数,表扬也随之减少。儿子觉察到老师不再表扬他,便不愿意上安老师的课了。一次,安老师在前边上课,他竟从后门溜走了。安老师遍寻不着,焦急地找到我说:“你儿子不知什么原因,我上课时从后门跑了,在学校附近没找到。”这下可急坏我了。学校位于相距五六里的两个村庄之间,周围荒无人烟,绿树掩映,酸刺丛生,环境相当危险。他会跑到哪里去呢?师生们寻找了大半天,最终竟在教室后面找到了他。
孩子失踪时我万分焦灼,顾不得颜面;找到后,我却感到羞愧难当,尴尬地对安老师说:“对不起,是我没教育好孩子,给您添麻烦了。”我强压着心中怒火,把孩子叫到房间询问:“为什么安老师上课时你从后门跑了?”他见我神色严厉,只得坦白:“我不愿意上安老师的课。”“为什么?”“我举手她不提问我,我答对题也不表扬我,可别的同学答得不好她也会表扬。”我知道其中有我的责任,对老师的要求也过于极端了。此刻不能批评孩子,他已经很委屈,只能过后再讲道理。直到星期天带他进城游玩,趁他心情愉悦时我才问:“老师在前边上课,学生从后门跑了,对吗?”他说:“不对。”我问:“既然知道不对,为什么要跑?”他回答:“我很生安老师的气。”我说:“你不该生安老师的气。是我不让安老师过多表扬你,因为你最近有些骄傲。我听同学反映:‘闫剑锋就像个小老师,我们问他问题,他先来一句这么简单的题还不会吗’这就是你的问题了。同学不会才请教你,你应该虚心地耐心讲解,直到他们明白。这对你也是锻炼,‘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经过心平气和地沟通,孩子终于说:“是我不对,再也不生安老师的气了。”
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从小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的坚持做,错的坚决反对。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