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洒淞沪的首将:黄梅兴将军传
一罗培永
1937年8月14日,上海八字桥的硝烟中,一颗流弹击中了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的胸膛。这位刚过不惑之年的将军轰然倒下,成为淞沪会战中第一位殉国的高级将领。他的牺牲,如同一道惊雷划破淞沪战场的序幕,拉开了这场持续三个月的悲壮战役的血色篇章。
烽火淬炼的将才
1897年,黄梅兴出生于广东平远县的一个客家农户家庭。少年时的他目睹晚清国力衰微、外侮频仍的景象,心中早早埋下了报国的种子。1924年,黄埔军校创立的消息传来,27岁的黄梅兴毅然辞家从军,成为第一期学员中颇具血性的一员。在校期间,他与陈赓、徐向前等同学一同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在实战演练中展现出过人的战术素养与勇猛作风,深得教官赏识。
毕业后,黄梅兴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旗帜,先后参加东征、北伐等战役。在攻打惠州城的战斗中,他率领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架梯登城,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最终率先突破敌军防线。因其屡立战功,从排长逐步晋升至团长,1936年被任命为第88师264旅旅长,授少将军衔。这支由德械装备整编的部队,是当时国民革命军的精锐,而黄梅兴麾下的官兵,多是与他出生入死的弟兄。
沪上烽烟的先声
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在上海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淞沪会战爆发。作为驻防上海的主力部队,第88师承担起反击日军据点的重任,而黄梅兴的264旅被部署在最前沿的闸北地区,负责攻打日军盘踞的八字桥阵地。
八字桥位于闸北与虹口交界处,是日军控制的重要据点,四周布满明碉暗堡,易守难攻。8月14日拂晓,随着总指挥张治中的一声令下,黄梅兴亲自率领旅部特务连来到前沿阵地。他手持望远镜观察敌情,对身边的参谋说:"此处是日军的咽喉,拿下八字桥,就能撕开他们的防线。"话音刚落,他便下令发起进攻。
炮弹呼啸着落在日军阵地,264旅的官兵如潮水般冲向八字桥。然而日军凭借坚固工事负隅顽抗,轻重机枪交织成密集火网,进攻部队伤亡惨重。黄梅兴见状,登上一处屋顶指挥作战,他挥舞着指挥刀高喊:"弟兄们,为国捐躯的时候到了,跟我冲!"在他的激励下,士兵们奋勇向前,连续攻克日军多个碉堡。
以身殉国的壮歌
激战至午后,正当264旅即将突破日军主阵地时,日军突然出动飞机对中国军队阵地进行轰炸。一颗重磅炸弹落在旅部指挥所附近,弹片四溅。黄梅兴下意识地推开身边的参谋,自己却被弹片击中腹部,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
"旅长!"卫兵惊呼着上前搀扶,黄梅兴却推开他们,指着八字桥的方向断断续续地说:"不要管我...继续...进攻..."说完便壮烈牺牲,时年40岁。与他一同殉国的,还有旅部参谋主任邓洸以及特务连的30余名官兵。
消息传到后方,举国震动。国民政府追授黄梅兴中将军衔,将其灵柩护送回广东平远老家安葬。在广州举行的追悼会上,宋庆龄亲自题写挽联:"沪上捐躯,痛失干城良将;粤中归葬,永留浩气英名。"毛泽东同志也在延安发表讲话,赞扬黄梅兴等殉国将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如今,上海八字桥畔的纪念碑上,黄梅兴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这位淞沪会战中倒下的第一位将军,用生命践行了黄埔军校"亲爱精诚,杀身成仁"的校训。他的牺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四万万同胞的抗战士气,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决心。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正是无数像黄梅兴这样的英雄,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长城,他们的英名,永远值得铭记。
黄埔英风铸剑眉
东征北伐血痕垂
淞沪烽起身先赴
八字桥危令疾驰
一弹穿胸惊日月
千秋埋骨壮山陂
至今沪上涛声咽
犹记将军殉国时
